李家大院三十多年前的荒唐一幕

一个民族只有善于汲取历史教训,才能阔步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从多少荒唐和失误中提炼出来的真谛,弥足珍贵。

位于万荣县南端的阎景村,一座中西合璧、建筑恢宏的李家大院国庆节将向游人开放,成为晋秦豫三角地惟一的巨商豪宅旅游景点。

据史料记载,李家大院的李氏家族祖籍陕西,明初因灾荒入晋,以缠簸箕扎罗底为生。明末,第八代李永生迁居阎景村,连续几代艰苦创业,勤俭治家,此后走上经商之路。其创立的“敬信义”商号,在西安、兰州、江苏、天津、上海都有分号和常年庄点。李家一著名人物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为妻,当选两届山西省参议员,所以李家部分院落带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李家以传统农业积聚资本,然后转入商业领域,又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而富甲一方。

富裕后的李家,仗义疏财,广做善事,如办学、修路、打井、赈灾等等,官民共誉,声名远播。清朝县官曾为其立碑,颁发“急公好义”匾额;民国山西省主席阎锡山为其颁发“乐善好施”匾牌。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李家长年将几头牲口免费供村民磨面、耕田、拉炭使唤的佳话。李家有“李善人”之称,在方圆几百里有口皆碑,这次李家大院修葺开放,事前曾有动议起名“李善人府”,行善之举可见一斑。

建国后,万泉县汾南中学、阎景中学、阎景师范先后设在李家大院。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有幸在阎景中学读高中,期间工宣队和贫管会进驻学校占领上层建筑,恰逢“批林批孔”运动,不知是谁的决策,为了联系实际,批判林彪的“克己复礼”,就拿身处的李家大院做起文章来。于是师生齐动员,搜集整理李家地主的罪恶予以展览:在校部院五间楼前原为李家晾晒粮食的入粮洞孔,贴上“填不满的剥削洞”牌子;在大院的戏台贴上“穷奢极欲的享受”,大院因缺水废弃的澡堂成了“关押穷人的水牢”,更不知从哪里找到李子用的两句诗“待到他年归来时,五间楼下话家常”,说是大地主兼资本家时刻梦想变天的罪证……一切布置停当,师生们严肃地列队参观,解说员慷慨激昂讲解,然后召开大会让师生上台揭批,可谓群情激愤,热血沸腾。揭批主题是,假如林彪的阴谋得逞,必将出现无数个李家地主,贫下中农必将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在偏居一隅、信息闭塞的阎景中学,相信当时绝大多数师生并非装模作样地演戏,而是虔诚地发自内心的革命情感,发自对伟大领袖和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发自对旧社会、林彪及地主资本家的极端痛恨。笔者作为其中的参与者,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当时的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李家大院三十多年前的荒唐一幕

如今重提此事,不由想起学者的那句名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明明是李家世代经商创下了富裕家业,批判时却说人家是剥削发家;明明人家乐善好施,批判时却说人家欺压穷人;明明是晾晒粮食的洞孔,批判时却说人家是填不满的剥削洞。是非颠倒,无中生有,上纲上线,无以复加。而且,有人毫无根据地瞎编,竟有众人不加思索地盲从。

倘若当时有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胆敢逆鳞披露真相者,结局该会怎样?

一个民族只有善于汲取历史教训,才能阔步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从多少荒唐和失误中提炼出来的真谛,弥足珍贵。在李家大院开放之际,重温这一幕荒唐历史,绝非多此一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