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365你怎麼看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體書寫著365個“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後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行善365你怎麼看

李家經過10餘代努力成為晉南首富,為富不仁者不在少數,李家偏偏為富行善。萬榮是多災多難之地,突出表現在乾旱,旱起來便赤地千里,莊稼絕收,無數人被餓死。

李家大行善舉,出錢買糧,廣設粥棚,接濟窮人。

李家的粥有標準:筷子插到粥裡不許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輩裡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輩裡的李文階、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輩的李敬修,都救活無數災民性命。

凡閆景、薛店村因婚喪嫁娶困難者,李家均施捨錢糧;對特別貧困戶的喪葬之事,李家親送棺材一口,讓其入土為安。

素傳李家有十善,一善:不爭民宅東溝築院;二善:求義求利經商義先;三善:光緒年間兩地救難;四善:鳴鐘舍飯一年過半;五善:發放銀元賑濟晉南;六善:發糧送米共渡難關;七善:興辦公益慷慨捐獻;八善:車馬牲口借用方便;九善:義醫施藥解民倒懸;十善:善待僱員給人尊嚴。

行善365你怎麼看

據考證,明永樂年間,李家先祖李百泉從陝西省韓城縣相里堡村逃荒落戶到山西省萬泉縣薛店村,靠纏簸箕扎羅底的手藝謀生。明末年間,第八代李永山遷居萬泉縣的繁華集市閻景村,置田買地,艱苦創業。

第十三代李文炳開始棄農經商,逢集趕會,販賣土布。後發現陝西靠近寧夏、內蒙古一帶的靖邊、安邊、定邊,土地貧瘠,不能種植棉花,當地對土布需求甚大。而河東一帶棉花產量高、色澤潔白,紡織出的布精細耐用,販賣到“三邊”,價錢比晉南高出好幾倍。李文炳便用手頭積攢在當地收購土布,組織馬幫跑“三邊”,返回時捎上“三邊”的皮貨、雜貨、藥材,堅持常年雙向長途販運。靠著這一生意,李文炳積累起最初的財富。後來,李文炳又將自家兄弟李文蔚、李文階帶出,在“三邊”設立莊點、商鋪。第十四代、第十五代李家的生意達到鼎盛,商號遍佈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天津、上海、湖南、湖北等15個省市區,經營品種有布匹、綢緞、藥材、食鹽、日雜、京貨、糕點、糧店、錢莊、票號等,創建有紡織廠、花廠、帆布廠、冶煉鑄造廠。經商千里,李家人一路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

李家的當家人認為,少得一分利,就是多行一份善,所以對待顧客視為親人,同行之間誠信不欺。在李家“敬信義”總號內,特製有“不忘天良,不可要利”的牌匾,懸掛在醒目的地方。意思是說,做生意不昧良心,不多要一分利。剛開始時,好多顧客以為這種口號是騙人的,結果買貨物與其他商號比較後,才知道真的是不多要一分利。

李家以“善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為經營原則。在這種原則指導下,李家經商的總號、分號、大店、小鋪都有自己固定的長期客戶。對這些客戶可憑購貨單送貨上門,貨錢不方便還可以賒賬,年底總結算。付款時還可用棉花、糧食等物資頂替。到年底商鋪還給常年來往客戶贈送禮品,如襪子、毛巾、肥皂、香皂等,以資慰問。

在李家,所有的“敬”字商號店堂中央都制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條幅,這既是李家人經商的商業道德觀,也是他們義和利相通的道德規範。經商是為了取利,這是眾人皆知的。但李家人不賺昧心錢,不賺不義之錢,靠的是優質的商品、公道的價格,去賺批零差價之利的。俗話說:“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