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365你怎么看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行善365你怎么看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

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

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

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素传李家有十善,一善:不争民宅东沟筑院;二善:求义求利经商义先;三善:光绪年间两地救难;四善:鸣钟舍饭一年过半;五善:发放银元赈济晋南;六善:发粮送米共渡难关;七善:兴办公益慷慨捐献;八善:车马牲口借用方便;九善:义医施药解民倒悬;十善:善待雇员给人尊严。

行善365你怎么看

据考证,明永乐年间,李家先祖李百泉从陕西省韩城县相里堡村逃荒落户到山西省万泉县薛店村,靠缠簸箕扎罗底的手艺谋生。明末年间,第八代李永山迁居万泉县的繁华集市阎景村,置田买地,艰苦创业。

第十三代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逢集赶会,贩卖土布。后发现陕西靠近宁夏、内蒙古一带的靖边、安边、定边,土地贫瘠,不能种植棉花,当地对土布需求甚大。而河东一带棉花产量高、色泽洁白,纺织出的布精细耐用,贩卖到“三边”,价钱比晋南高出好几倍。李文炳便用手头积攒在当地收购土布,组织马帮跑“三边”,返回时捎上“三边”的皮货、杂货、药材,坚持常年双向长途贩运。靠着这一生意,李文炳积累起最初的财富。后来,李文炳又将自家兄弟李文蔚、李文阶带出,在“三边”设立庄点、商铺。第十四代、第十五代李家的生意达到鼎盛,商号遍布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天津、上海、湖南、湖北等15个省市区,经营品种有布匹、绸缎、药材、食盐、日杂、京货、糕点、粮店、钱庄、票号等,创建有纺织厂、花厂、帆布厂、冶炼铸造厂。经商千里,李家人一路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

李家的当家人认为,少得一分利,就是多行一份善,所以对待顾客视为亲人,同行之间诚信不欺。在李家“敬信义”总号内,特制有“不忘天良,不可要利”的牌匾,悬挂在醒目的地方。意思是说,做生意不昧良心,不多要一分利。刚开始时,好多顾客以为这种口号是骗人的,结果买货物与其他商号比较后,才知道真的是不多要一分利。

李家以“善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为经营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李家经商的总号、分号、大店、小铺都有自己固定的长期客户。对这些客户可凭购货单送货上门,货钱不方便还可以赊账,年底总结算。付款时还可用棉花、粮食等物资顶替。到年底商铺还给常年来往客户赠送礼品,如袜子、毛巾、肥皂、香皂等,以资慰问。

在李家,所有的“敬”字商号店堂中央都制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条幅,这既是李家人经商的商业道德观,也是他们义和利相通的道德规范。经商是为了取利,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李家人不赚昧心钱,不赚不义之钱,靠的是优质的商品、公道的价格,去赚批零差价之利的。俗话说:“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