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什麼區別?

lierenhuichang


所謂格律,即形式和韻律。再細了說,格者,形格也,包括詩句的字數、行數,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還有“雜言”等。幾言,即是每句由幾個字構成。

韻律則包括兩個方面,要分清何為韻何為律。

韻者,聲韻者也,普通話語境下比較好理解(平水韻此處略過,無他,只為了便於理解),就是聲調與發音。其中聲調在普通話裡表現為四聲:一聲平(如ā),二聲挑(如á),三聲拐彎(如ǎ),四聲壓(如à)。一聲與二聲稱為“平聲”,三聲與四聲則為“仄聲”。而平水韻裡的“入聲”也被歸為“仄聲”之列(普通話發音中已取消了入聲字發音)。

韻非常好理解,往簡單裡說就是音韻,韻母的發音。其實它還包括平仄聲調搭配後產生的抑揚頓挫與聲調起伏。

普通話語境下的押韻指的是“雙押”,一押聲調(平仄聲),二押發音(韻母)。

何為“律”?律者,規矩、規律也。近體詩(近體詩即律詩,律詩即近體詩,下同),是帶有一定要求的詩。如:字數、行數、押韻、聲粘、平仄、對仗,處處都有固定的要求。符則為律詩,不符則非律詩。古體詩與律詩的區別就在於此,及以上所述。

進入正題,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兩者區別就在於,近體詩要求較嚴格,古體詩較寬鬆。

律詩要按律詩的格律來,更近於填詩而不是寫詩。古體詩則不然,沒有具體要求,與《詩經》、《楚辭》、《樂府》一脈相承而來。注重的是內在韻律(意境)不重外在形式,押韻與否無礙,甚至對句子的行數和每一行的字數都不進行限制。

其實囉嗦了這麼多,兩者之間的區別一句話即可概括:近體詩有格律,古體詩沒有格律,按格律而作的體裁詩為近體詩,不按格律來的體裁詩則為古體詩。

此處不要糾纏現代詩也沒有格律,“語境、修辭不同”一言即可概之。

至於律詩的格律此處我就不多講了,只要把何為“粘”,何為“聯”、何為“韻”,何為“平仄”,何為“孤平”,何為“拗救”這些概念搞明白之後,格律自現。如今科技如此發達,百度出來的東西只要不是用在複製粘貼上,而是用在消化理解與身體力行上,知識是沒有鴻溝的。

但是!成不成詩,與採用什麼體,有沒有格律,沒有關係。情感、意境、修辭才是真正的核心。修身與修心的區別也大體如此。


薩小刀


古體詩在平仄和押韻上很寬鬆,一首詩中,平韻仄韻可通押。這是因為在唐以前的詩詞還沒有形成一整套規範的格律。而近體詩則是在唐代時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詩詞的規則,稱為格律。近體詩對格律有嚴格要求,不能出律。簡單講主要就這些吧。


吳言27


近體詩的出現,標誌著漢詩歌走向了成熟。近體詩在句式、押韻、對仗、連接、篇幅上都有了嚴格的要求。儘管後來的詞牌有了更靈活的變化,還是以近體詩為基礎。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出現以前的詩歌的總稱,種類也很多,如樂府、歌行等等。古體詩句式、押韻、篇幅都比較自由,或者說還不夠成熟。


51111780005


古體格律鬆寬,字數平仄(平仄現象在南北朝時才被詩者發現)基本不限(除韻外),在用詞句上則偏於自由而不失嚴謹,靈動而有存厚重。近體格律嚴格,字數限定,對、替、粘、對仗、拗、救等都有一套規則而不可率逾也。簡言之,即更注重音律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