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死對清朝滅亡有多大影響?

麥園居士


你是否知道這一幕:

01

1908年11月15日,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慈禧太后在西苑中南海儀鑾殿去世了。這個通過垂簾聽政,專權大清朝政33年之久的老佛爺。這個專橫跋扈,禍國殃民,在中國近代史上充滿爭議的女人,74歲這年終於離開大清的權力中心,撒手人寰。

如同她生前竭盡奢華一樣,慈禧死後的葬禮竟然籌備了一年之久。1909年11月9日才舉行奉安大典,將她的棺槨送往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入葬。

北京到清東陵的路,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慈禧去世時,這條道路已經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二百四十里的路程還是走了整整五天。直到11月15日,才將慈禧下葬定東陵。

當年的葬禮十分豪華隆重,出殯之時,皇室成員、文武百官傾巢出動。在北京的外國人也都參加了,並且對於其中的過程做過詳盡的描述。

不過,京城百姓卻沒有這個眼福,因為當時為防止百姓們圍觀,所有的路口都禁止通行並用藍布遮擋起來……

然而……

02

那天,京城的上空充滿陰霾,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出發了。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一隊舉止莊重整齊,身穿現代新式軍裝、手持長矛的騎兵。緊隨其後的是排著縱隊,手牽矮馬的差役。

再往後面就是慈禧的靈柩,被一群身穿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轎伕簇擁著。他們人數有數百名之多,一路上輪換著抬行那巨大的棺材。

在靈柩陣列的後面有兩隊騎兵護衛在側,一隊騎兵手拿繫著紅色長條旗的長矛,另一隊身穿鑲紅邊灰色軍服的騎兵手持長槍。走在護衛騎兵之後的,是一排排穿著紅衣服的差役,他們舉著綠、紅、紫、黃等各種顏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綢緞條幅。

如此豪華而龐大的場面,讓現場觀摩的外國人目瞪口呆,他們感慨:“那些舉著旌旗的僕役行列沒完沒了,似乎他們把皇宮裡的旌旗全部搬出來給已故太后送葬了。”

慈禧太后那方形的龐大靈柩用一塊很寬的織錦罩起來,上面還頂著一個巨大的金球。一百多個轎伕用長長的竹槓抬著靈柩,非常緩慢地向前挪動。靈柩高高地聳立在他們的頭頂上方,顯示出威嚴和莊重。初升的太陽照在靈柩上,將黃色綢緞變得就像燃燒著的火焰。

在浩浩蕩蕩的葬禮沿途,還出現了詭異而令人驚悚的一幕。那是大批如同真人大小的紙人陣列,遠遠看去,簡直分辨不出真假。

中國祭奠死人有焚燒紙製冥器的風俗,如今的清明節在各地的墓地,更是能看到有紙糊的豪華別墅、寶馬汽車,甚至紙糊的小姐出售。雖說是烏煙瘴氣,那也是在老祖宗風俗習慣基礎上的與時俱進。

早在三個月前,清宮中就已經焚燒過大量用紙糊的冥器。各種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的鐘表、梳妝檯、煙桿,這些都是老佛爺身前的心愛之物。還有一大群紙糊的太監,他們將在陰間繼續伺候主子。

葬禮現場的紙人排列整齊,陣容強大,空前絕後,歎為觀止。紙人們個個面帶詭異的微笑,如同殭屍一般。

陣列中有身穿清朝官服作行走狀的各級官員,有手持兵器騎在紙糊馬匹上的將軍。還有大批身穿洋式軍服,排列成隊的新軍士兵,他們有的手持軍號,有的肩負洋槍。被派到陰曹地府去打前站,當然還是裝備精良的新軍戰鬥力更強。

許多外國人來到葬禮現場觀看。外務部的官員專門在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為各國公使館提出的在京人員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臺。洋人須有公使館發放的入場券才能進入觀看。

在東直門內,還有一個單獨的亭子,這是為各國外交官和尊貴的商人們,以及新聞界記者們所搭建的。

當時有一名荷蘭人在慈禧太后葬禮現場拍攝了數十張照片,留下了流傳至今,彌足珍貴的影像資料。要知道那時的照相機可是新鮮玩意,擁有相機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正是這些照片,讓我們得以瞭解當年葬禮的盛況。

03

可是卻也有人因為拍攝慈禧葬禮照片而鋃鐺入獄,甚至有朝廷大員為此丟掉了官職。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慈禧入葬偷拍事件。

慈禧老佛爺的奉安大典,讓直隸總督端方十分上心,因為這件大事是在他的轄區內進行。說起這個端方,也是清末值得一提的人物,他被認為是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

端方,人如其名

端方受到光緒皇帝青睞,在戊戌變法中,他被任命為新籌辦的農工商總局督辦。後來在湖北和湖南巡撫任上,在兩省分別辦起了幾十所新式學堂並派出大批留學生。

代任兩江總督期間,端方在南京鼓樓創辦了暨南學堂,也就是如今校址在廣州的暨南大學。

端方還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和第一所省立圖書館的創辦人。端方此人為官也算是正派,在任江蘇巡撫期間,他革除陋習,將各州縣照例奉送的紅包全數退回,用作選派兩名當地學生出國留學的費用。

端方也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最終在四川死於部下譁變,腦袋也被割下示眾。

迴歸到本文,在這次慈禧太后的葬禮中,端方同樣也是夠倒黴的。

事情要從天津的一間照相館說起。清末的天津早早就接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在中國應該說是一個領風氣之先的城市。天津當時繁華的商業街東馬路上,有個名叫尹紹耕的人,開了一家“福升照相館”。

清末的照相館

那時的照相館很稀罕,大抵都是以拍攝人像為主。尹紹耕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人,他的經營思路傾向於走高端路線。因為給達官貴人服務的利潤回報往往數倍於普通顧客。

特別是,如果像當今的狗仔隊那樣,將社會名流出現在熱點事件時的照片賣給新聞界,那將更是可以得到天價的報酬。

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進駐天津的時候,尹紹耕就曾經通過送錢送禮,疏通關係,讓福升照相館取得給袁世凱等人在春秋閱操等重要活動拍照的資格。

1909年6月,端方接任直隸總督後,恰逢朝廷正在大張旗鼓籌備慈禧太后的葬禮。尹紹耕企圖如法炮製,再以金錢開道的方式獲得奉安大典的拍攝權,不過端方卻不吃這一套。

尹紹耕通過多方打探,瞭解到端方對於書畫古董十分喜愛,於是設法投其所好。他通過賄賂端方身邊一個姓劉的貼身侍衛,得到了給端方所珍藏的字畫古董藏品拍攝照片的機會。一來二去的博取了端方的好感,也熟絡起來。

04

慈禧葬禮開始後,作為直隸總督,端方自然是要出席的。按例,朝廷大員可以帶幾名隨員參加活動。端方是個新派人物,自己也喜歡拍照。他也覺得慈禧太后的奉安儀式值得記錄下來。

在尹紹耕的懇切請求之下,端方決定讓尹紹耕和他的弟弟尹滄田,以及照相館的攝影助理劉壽山、車伕孟長祿喬裝成自己的隨從,和他一起參加慈禧葬禮,伺機拍攝。

這樣一來,尹紹耕他們便混進了葬禮現場,他們在一路上邊走邊拍。送葬隊伍到了定東陵後,棺槨要下葬了,文武百官及所有隨行人員伏倒了一地,放聲慟哭,場面壯觀,尹紹耕他們當然不想放過這個鏡頭。

儘管他們在拍攝過程中已經注意收斂,可是因為陵寢內光線較暗,拍照需要補光才行。那時的閃光燈是採用鎂光燈,在按下快門的瞬間鎂光燈內的鎂粉被引燃,就像影視劇中常見的那樣,伴隨著“砰”的一聲響,發出一陣耀眼強光。

這麼大的動靜,使得他們的行跡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場百官驚駭不已。擔任現場警戒的官員立刻著人將他們當場拿下。

負責處理此事的是宣統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載灃倒是想息事寧人,將大事化小。但有個人卻死死揪住不放,他就是隆裕太后身邊的紅人、大太監小德張。

當月初,隆裕太后任命太監總管小德張坐鎮玉田縣城,監督由北京到東陵的靈道事宜。端方和御前護衛張勳、禁衛軍首領薑桂題等人一起拜訪小德張。見面時,張勳等人十分恭敬,而端方只是略微動了一下胳膊以示行禮,小德張表面不露聲色,卻一直懷恨在心。

如今找到了報復端方的機會,小德張隨即聯手葬禮主管官、李鴻章的長孫李國傑一起,以“妨害風水、破壞靈道、偷照御容、故意褻瀆”為由要查處端方,隆裕太后也主張要嚴懲。

小德張

端方經過多方疏通說情也沒有用,幾天後,便被軍機處以“恣意任性,不知大體”為由革去官職,成為最短命的直隸總督。而尹紹耕兄弟因為擅自攝影獲“大不敬”罪,被判處監禁10年,罰金數萬。端方的隨身侍衛劉某則被判處終身監禁。

05

實際上,為慈禧葬禮拍照的並非天津福升照相館一家。北京的端華照相館,就獲准拍攝了整套照片並製作了攝影集《清西太后喪事錄》。上海的同生照相館也曾應邀進京,專門攝製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喪事的照片。

這件因為照相而入罪的事情引起社會輿論譁然,人們紛紛譴責清廷的封建專制。廣州《時事畫報》評論說:“歐美各國君後之相遍地懸掛,未嘗以為褻也,今滿政府則拍照一相,監禁十年。專制於此,足見一斑。”

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終於垮臺,尹紹耕兄弟隨即被釋放。福升照相館後來也恢復了營業。

2007年6月,在北京華辰拍賣會上,出現一幅民國早年國務總理趙秉鈞的大幅戎裝肖像,照片一角“福升 天津東馬路”的鋼印表明,就是當年天津福升照相館拍攝的。照片的構圖與用光都顯示出攝影師高超的技藝,照片後來以5500元拍出。

及至20年後,1928年慈禧太后那富麗堂皇的陵墓被軍閥孫殿英炸開,不但 “老佛爺”的屍體被拉出棺外,遭受羞辱,滿棺材隨葬的奇珍異寶也被洗劫一空。

與之相比,那次拍幾張照片簡直算不得什麼了。最後,我們再留一個懸念,為何慈禧太后的屍體上,會長滿白毛呢?


漢周讀書


慈禧太后的死,對滿清影響,兩句夠了!

1、對滿清權貴,影響巨大!老船長死了!

2、對滿清滅亡,影響甚微!一艘大破船!

慈禧太后手中的大清,已經是一艘老態龍鍾的巨輪。千瘡百孔!破爛不堪!風雨飄搖!在這艘破船上,水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恭親王奕忻等等,在吃力的划動著大清這艘268歲的破巨輪,緩慢行進。船頭,矗立著一個滄桑老船長,在時代的巨大風浪裡,看不清航向,硬撐著行將就木的大清王朝……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最後的幻想,治標不治本!君主立憲?皇權勳貴最後的妥協,換湯不換藥!鴉片戰爭?天朝上國最後的遮羞布,讓槍炮轟得粉碎!辛丑條約?南京條約?臺灣條約?……在苟延殘喘的談判桌上,大清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

賣國也賣了,捱打也捱了,諂媚也諂了,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幹得如姘婦一般嬌聲爹氣、百般迎合!我中華民族的血性,被滿清盡殿口稱奴才的奴化馴養下,壓制成一條條奴狗。

廟堂之上,堂堂三公九卿,居然滿口稱奴!江湖之中,芸芸販夫走卒,亦要呼奴為爺!剃髮易服,文字冤獄,嘉定三屠,呂留良案,閉關鎖國,與世界嚴重脫軌……268年滿清統治,奴化國民之甚,令人髮指!以致國民麻木不仁,猶如魯迅筆下鬼相!


大清慈禧太后一死,對於滿清權貴,震動巨大!權貴沒了定海神針,制衡局面被打破了,權力面臨大洗牌!滿清社會上層權貴,各派牛鬼蛇神,必然甚囂塵上!狗狗相咬!

維持權貴們平衡的保護傘,沒了!管束權貴們秩序的分肉人,沒了!弱狗心驚膽戰、嗷嗷狂吠,袁世凱你狼子野心!強狗他口爭食、面色狡黠,爺要搭上共和這班車!少廢話,北洋軍閥乃爺的保安隊!你奈我何?

權力地震,人事地震,清庭地震!紫禁城內,權貴群魔亂舞!紫禁城外,百姓炊煙照舊!你們誰要掌權,誰在製造輿論,誰又煽動民意,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還是要過日子!天下興亡多少事,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驕奢淫逸的慈禧太后,榨乾百姓血的吸血鬼,腐朽墮落的權貴階層,貪汙成風的官僚體系……清朝上下已經爛到了骨子裡,從瓜皮爛到了瓜瓤,縱然康熙、乾隆復活,也救不活大清滅亡!放眼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在滾滾歷史大勢的巨大車輪下,慈禧太渺小了,一頑固老嫗罷了,死與不死,對滿清王朝滅亡的影響,微乎其微了!

我反倒認為:明君要看是否適合於時代,否則明君比昏君毒害國家更大。有的時候一個朝代明君太多了,反而是壞事。縱觀清朝統治268年共歷12帝,幾無昏君。如果清朝能多出幾個昏君,也許我們早就進入近現代了,何至於落後西方那麼多年?又何止於受這百年恥辱?

關注“峰子奇觀”,一起聊聊歷史那些事兒。

峰子奇觀


如果慈禧太后不是在1908年11月15日病逝的話,或許清王朝的歷史乃至後來的歷史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寫。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繼死亡對於清王朝走向滅亡是有莫大之影響的。

慈禧太后的死對清王朝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朝野失去了一位共主,統治秩序因為共主的離逝而走向崩潰直至最終崩盤。慈禧太后生前,特別是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太后迴鑾北京,朝野之中的政治力量重新洗牌,形成了以袁世凱、奕劻為一方,張之洞、瞿鴻機為一方等數個政治集團,慈禧太后對各派政治勢力之間實行的是分而制之的策略,即用一派,拉一派,從來不把權力集中於某一個集團。比如1907年發生的“丁未政潮”就是慈禧太后利用政治手段對各方勢力之間進行一次重新的權力洗牌。

不過慈禧太后病逝之後,清廷的共主不存在了,所以各派之間的矛盾就再度緊張起來。因為“丁未政潮”後,朝野當中牽制袁世凱、奕劻集團的漢臣勢力已經不復存在,所以慈禧太后就開始讓一些滿族親貴進入權力中樞。比如鐵良、載灃等人就是這樣進入中樞權力機關的。不過這些滿族親貴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在慈禧太后還活著的時候尚能維持一定的牽制和制衡作用,慈禧太后一死,這些親貴就立刻失去了政治方向和政治策略,所以最終導致和袁世凱等漢臣之間的矛盾激化。因而才有後來的清王朝滅亡。

慈禧太后去世後,皇室內部也出現了紛爭,有學者統計清王朝最後三年,皇室內部至少存在過七派政治勢力。皇室的內爭也是導致清王朝迅速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而在慈禧太后掌權時期是不存在這樣的哦情況的。


青年史學家


慈禧太后當政五十年,可以說為大清獲得了五十年否延參穿的時間,慈禧太后是整個清王朝最後一個能夠將各派各系牢牢控制的人,她死後各種原先被壓制的牛鬼蛇神都跳了出來,大家再也不能達到一個基本的維持平衡的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雖然很多人對慈禧太后的印象不太好,但眾口一是的謾罵並不能掩蓋慈禧太后的一些優點。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慈禧太后其實是個知書達禮,勤奮好學的女人,同時還是一個有民族正義感女人。

當1860年英法聯軍發送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當肅順等人極力慫恿咸豐皇帝離京避難時,慈禧太后卻想盡辦法說服咸豐帝堅守北京,在她看來,大敵當前,若是一國之君貿然出逃,必定導致軍心不穩。

不但如此,慈禧太后還建議咸豐帝力戰,並御駕親征。

咸豐帝死駕崩,慈禧太后真正掌握實權後,其實在很多政治方面的策略和手段,都是很超前的,清廷向來以恪守祖制見長,但慈禧太后卻能不拘一格,因事因時因地制宜。


她重用漢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張之洞便是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靈活的一個體現。

因為被重用的這四個人,在大清重滿抑漢的體制中,身份本就十分敏感,慈禧太后不但敢用他們,而且是前無古人的重用,把防衛大清的重任交到了幾個漢人手中。

這幾個漢臣還做了有違阻止的洋務運動,開學堂辦工廠,這些事情看似是晚清漢族地主極力推行的事情,若是沒有慈禧太后的允許,他們必定是寸步難行。

因此,慈禧太后不見得就是人見人罵的老妖婆,她也有自己強硬的一面。

但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政治何嘗不是另一種江湖,等慈禧太后坐穩了最高統治者的位子,考慮問題已不可能隨心所欲,時局掣肘,任誰也不能率性為之!

慈禧太后死後三年,大清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慈禧太后才是壓垮大清的最後一顆稻草!


歷史三日談


後人看歷史,總會有說是因為慈禧太后過於霸道專制和干政才會導致清朝滅亡的,而事實上真的是因為慈禧太后而導致清朝滅亡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根據當時的環境,清朝滅亡是大趨勢,而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說慈禧太后加速了清政府滅亡的速度,但是並不能說慈禧太后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自古至今,人們都說富不過三代,第一代打下來的江山,或許第二代能夠保住,但是要想穩定的發展是很難做到的。而清朝的代代皇帝亦是如此。在清朝的前期開元王帝是最值得讓人敬重的,他打下了江山,為後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了乾隆雍正這一代則是清朝的盛世,然後好景不長,到嘉慶這一代就慢慢開始走下滑路了,江河再也不是從前的江河了。而慈禧太后則是道光後才進宮的,所以說,慈溪太后並不是導致清朝滅亡的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再看,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當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必將滅亡,而資本主義也會慢慢地進入國土,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清政府完全是與世界的發展相背離的。因此當時也就衍生了洋務運動,雖然洋務運動並沒有成功地完成,收到封建社會的環境和腐朽份子的阻礙,但是還是對中國近代的發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的角度上看,當時清朝皇族所處的環境是十分被動的,權利也是被入侵份子所掌握,而慈禧太后並不是等閒之輩,雖說她不是一個明智的統治者,但是她卻比很多人都要敢於踏出第一步,當時的慈溪太后對李鴻章、左宗棠等有才華的官員是敢於提拔和利用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她依然難以走出腐朽的作風,導致整個清王朝都是腐敗的,所以慈溪太后的存在導致了清王朝更加快速的滅亡。

從思想和觀念的角度看,清王朝所提倡的思想是和世界的思想脫節的,比如當時依然採用科舉制和八股文考試製度,這和國情是十分不符合的,因為這樣會限制國人的思想,使得國人思維只會停留在死讀書的層面上。當時的清政府更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可笑的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徐桐並沒有聽過其他國家的語言,這也或許是因為和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的”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吧。

因此,清王朝的滅亡並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而是大勢所趨,沒有慈禧太后清王朝依然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小魔女侃歷史


假設慈禧太后不死,清朝還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時間,雖然最終還是會滅亡,但拖個三五年還是可能的。現在的人罵慈禧罵的肆無忌憚,把慈禧說的一錢不值,好像慈禧完全就是一個變態加無知,這是因為現在網絡發達,大家可以隨隨便便的發表意見。但是在媒體信息很不發達的清朝時期,社會輿論是和現在截然不同的。在清朝的子民來看,至少是一多半子民來看,慈禧就是一個神聖又慈祥的老人家,是天下人的共主,權威比皇帝還大。慈禧在大清國的子民看來就是一個大家族的族長,高高在上,沒有人敢忤逆。慈禧只要活一天,清朝朝廷之中的政治派別就不敢妄動,袁世凱等漢人勢力也不敢動,所有的政治勢力都心甘情願的臣服在這個老太太的腳下。可以說,慈禧皇太后這個招牌,具有很大的凝聚力,與她四十八年實際執掌天下有關係,慈禧二字還是一塊金字招牌。慈禧早年是支持改革的,後期由於被康有為逼迫,於是對改革派雷霆大怒,廢除了改革派的一切主張。但是,隨時時局的發展,慈禧很快又回心轉意,轉而支持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僅僅兩年,慈禧主動提起要"君主立憲",派朝廷大員去考察。她還主動廢除了科舉制。雖然改革的步伐有點晚,但起碼慈禧願意去做,以皇太后的權威去推動改革,至少比後面那個溥儀的飯桶爹要強。溥儀的飯桶爹獨斷專行,拒絕儘快立憲,強行驅逐請願代表,大大的喪失了人心。慈禧如果在世,手段上一定比飯桶要強。保守估計,慈禧不死在位可以讓清朝多活五年。


懷疑探索者


從這幾個方面看:一、慈禧是歷代王朝末期都一樣的昏君而已。二、她所處的時代是自身王朝愚昧封閉,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時期。三、中國歷史上任何統治集團都不會主動改革、主動退出歷史舞臺的,導致王朝末期都會被暴力推翻,完成一個輪迴。四、正是由於以上國內國外的歷史事實,慈禧的死對清王朝的滅亡沒有什麼影響,如果慈禧初期把持朝政,是有文化有視野的人,也許能順應潮流,部分改革,但其暮年,死活已無力迴天,國內一長達百多年的農民起義,國外民主化改革的浪潮,朝廷內部開明人士的衝擊,無不使腐朽透頂的封建專制王朝風雨飄搖,大勢所趨,不是一個人的死活就能影響的。清王朝末期及慈禧的歷史教訓,無不在提醒現今的中國人,封建專制政治體制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桎楛,統治集團不順應民心,逆潮流而行,必然會死路一條,無論外表多麼強大,殘守著沒落的政治體制,終將會覆滅,也把國家帶入深淵。


海哥142281197


只能說慈禧太后的死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滅亡,袁世凱在熱河訓練的新軍可以說是慈禧一手培育的,當時可以說是大清的真正軍事主力部隊,慈禧對袁世凱的控制也是非常強的,她去世後袁世凱頓起了篡權當政的野心,一舉反清!大清沒了軍事存在自然迅速亡國!這也給了南方崛起的孫中山一個良機,中國封建社會由此進入封建帝制軍閥和民主革命的第一次較量!


荻鸕1


慈禧太后死後不久,大清就關門了。至於說有沒有影響?我覺得沒多大影響,因為不論她死不死,大清都要亡了,這是歷史的大趨勢,自辛丑條約簽訂後,大清就已經是洋人的大清的,中國老百姓是不會容忍的。當時革命黨在北京搞暗殺,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人人都知道大清要亡,只不過是在哪裡亡,以什麼方式亡不知道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