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很多村莊都是叫X各莊呢?

趙仁斌


其實這種叫莊的,多出現在河北河南一帶,而且這種名字多是山西人起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就要說到明初的大移民了。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數十年,各路軍閥佔山為王,你殺我,我殺你,把個花花中原殺得殘破不堪,這其中,以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人口損失最為嚴重,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百里無人煙的情況。

等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人口大轉移,這一塊分兩塊,一個南方。

男方主要從江浙一帶移民到雲南去,這不僅僅是為了補充人口,也是改變雲南的人口比例。我們知道明以前,雲南經常割據的,但到了明以後,這種情況就很少了。為什麼呢,人口結構不同了,中原向心力強了。現在昆明還有小南京的說法呢。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叫成小京犯,這可能就是從南京移過來的。

北方就是從西往東移,主要是從山西往河南河北等地移。山西這個地方是中華福地,一山一河夾帶出的中國根地,戰亂時,這裡往往受影響最少。所以,這裡的人口得到了保存,朱元璋就從這裡移人出去,集散地在山西洪桐的大槐樹。

當時是強制性的,雖然有政策,免數年賦稅等等,但再好不如家鄉好啊。最後只好強行攤派,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還要用繩子拉著去,據說半路要方便,就要跟官差說,請麻煩解手,我要方便,到最後,解手就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了。

這些人到了河北等地,那就是佔地為家啦,只要沒有人耕種的地,都可以跑馬為界,往往一家人就可以佔一個村子大的地方。那他佔了這個地方,也不管你以前叫什麼名啦,要用自己的姓氏起名,這樣,可以標識自己的主權。漸漸就出現了大量的馬家莊,趙家莊,李家莊這種冠以姓氏的地名。

現在最大的莊子,當屬國際莊了。

其實,除了這個以姓命名的莊子,還有一些按行業來的,比如叫某採園,某油坊,某紙坊,還有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比如丁官頓,馬坊頓,張營李營之類的。所以,河北等地的地名大多都是明初那會起的。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地名叫什麼各(格)莊,其實就是什麼家莊,姓氏後面加個“家”或格(各、哥、戈),這是農村地名命名的基本方式。

農村是人們聚族而居的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往往有一個姓氏先行建村,通過親朋關係或其他方式,逐步引進其他姓氏,有的村整個是一個姓氏或一個家族,也有的村是多姓氏多家族聚居。

所以,農村地名最顯著的特點是和姓氏有關,有的以初到者姓氏為村名,也有的以望族望姓為村名。叫什麼家莊或什麼格莊的,一般都是這個姓氏先建的村,或者這個姓氏建村後其他姓氏又遷來,建村姓氏徙絕或無後,村名一直沿用。也有個別村子不是以建村姓氏命名,這主要原因是建村者發展緩慢,別的姓氏人丁興旺。還有一種現象,某個姓氏在舊社會出了達官貴人,依靠權勢將村名改為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筆者曾編纂過招遠地名志,據統計,全市724個行政村,就有530多個與姓氏有關。當然,地形地貌、念祖思根、地理位置、從事職業、褒揚英雄等等,均可以成為地名命名的要素,但只是佔很少一部分。



據調查,純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以姓氏命名,一類在姓氏之前加上大小、前後、南北、東西等加以區別。直接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村名一般2-4個字。如:紀家、許家、邢家、郭家等等。也有兩個姓氏合二為一成為村名的,如我們招遠市的朱宋、朱範、曹孟、畢郭,也比較簡潔,姓氏後面沒有點綴。還有部分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在姓氏前冠以方位或大小等加以區別,這種情況的村莊,兩者一般有著遷徙關係或家族關係。也有個別的並沒有遷徙或宗族關係,只是同姓村莊為避免重名,才冠以大小或方位。



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中間或最後,往往有個“家”字,有的中間的“家”字演變為“格”字;二是最後除了“家”字以外,還多個綴字,如疃、莊、莊子、屯等等,如王家疃、張家莊、李家莊子等。

其實,“格”和“家”本來是一個意思,格是家的流變音,某家莊和某格莊,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家”在唐宋時期讀音類似於普通話的“格”,變為今音是在明代以後。自古人們聚族而居,加個家字,說明是這個家族建的村子或長期居住的村子。

在招遠,家流變成格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李格莊、張格莊、焦格莊、孟格莊、祁格莊。膠東有些地方,“家”也會以諧音流變成“哥、戈、各、個”多種形式,不能望文生義,“哥”和男性往往無關,“戈”和兵器往往無關。當然,“格”也不一定全是“家”的意思,招遠就有其例,如蠶莊鎮的路格莊,清康熙年間為一客棧,招遠城裡李、劉二商人路過此地,見此地適宜居住,遂棄商建村,取名路過莊,後演化為路格莊。由此來看,村名的形成是頗為複雜的,沒有統一的格式。

至於“疃、莊、莊子、屯”等,只是綴詞,證明這是一個村莊,別無其他意思,但在形成過程中,應該還是有些差別。莊,很多來源於舊時的莊田,是典型的以農業為生的村莊。莊字從廣從土,即廣種土地,也有一定的驛、旅、商、防之功能,村落百姓依靠廣泛的土地種植業為生。村,一般指自然而形成的村落。疃者,留童守田,一般是指外地遷徙來的人口聚成的村落。所以疃往往暗示著一個信息:祖上不是本地人,但生下的子孫都留在了這方田地上。而屯,本身就有“圍起來”的意思,多因屯墾而成。戰亂時期,用於屯糧、屯兵臨時圍建的村落。屯與寨不同,它不是防禦性建築,只是為了運糧、發兵迅速,所以一般不建在險要的山地。當然,在普通百姓中,這些字眼往往沒有太多的人在意,疃也罷,莊也罷,屯也罷,只是證明這是一個聚居的村落而已。


除純以姓氏命名村莊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村名,以姓氏加以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徵來命名。這種命名方式大大減少了同姓氏村莊重名的機率,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村名命名經驗。如馬家河子、河西王家、孫家大溝等。

總之,地名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意義,記住它們就是感恩生養我們的這方水土。瞭解這些地名來源,對於從一個側面瞭解鄉土文化底蘊,激發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具有重要意義。


齊東晏子


為什麼中國很多村莊都是叫X各莊呢?

格或各其實就是家的意思,X各莊就是X家莊之意。我生活在農村,對於農村村莊的名字比較熟悉。在我們當地,就有很多村莊叫X各莊的,譬如路格莊、祁格莊、馬格莊、李格莊、拉格莊等等。具體到這些村莊名字的起源,都是以姓氏命名,村名作為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

大多數是以最早來此定居的人家的姓氏命名村名,也有以大姓命名的情況。也有的姓氏在以後的生活中或遷徙或絕後,但村名沿襲。比如如今市郊的祁格莊,這個村子位於招遠縣城東南6.5公里,小黑頂和大高頂之間的山溝中,山潤小溪由南向北流單家河,地屬丘陵。明永樂年間,祁姓建村,取名祁格莊。成化年間,孫讓、孫榮、由掖縣沙河遷入,楊氏由招遠城裡遷入,村名沿襲。也有的村名不是以姓氏命名,比如招遠蠶莊的拉格莊,拉格莊位於招遠縣城西北17.5公里的靈山北麓,北鄰靈山礦區,屬於丘陵地帶。在明朝洪武年間,一姓郭的從萊州(過去曾稱掖縣)遷到此地定居,因為此處有一棵大臘樹,所以取名臘格莊,後來演變為拉格莊。但是,別的叫X各莊的大多還是以姓氏命名為多。


詩海鴻儒


看了好多回答,要麼答非所問,要麼冗長繁雜,不在主題。多年前在北京的時候,發現X各莊很多,感覺好奇,所以對這個問題大概瞭解過,簡單回答一下。各,就是家的意思,X各莊其實就是X家莊。“x家莊”這個好理解了,就是古代人少地多,某家或某幾家遷徙到一處新地方後佔地生活,時間久了形成一定規模變成村莊,就以村裡最多的姓氏給村子起名了。中原一帶古語中“家”這個字的讀音類似於“各”,民國期間才確定了現代的漢字發音,把“家”字讀音統一為“jia ”,延續至今。而各地因為把“家”字讀“ge”的習慣性和範圍廣,讀音也隨之保留了下來,後期因統一地名,登記造冊,在尊重當地發音習慣的情況下,才有了X各莊這些地名,因此家慢慢演化成了各。地名中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唐山有個樂亭,讀音應該是“lao ting”,而不是“le ting”,四川的“遂寧”正確地道的讀音是“xu ning”,等等等等。


你忽略了


在北方很多村莊都叫x家莊,x家村。

在膠東一帶方言把某家村,叫做某ge村。比如王家村,叫做王ge莊,後來就直接演化成哥,或者戈還有各。比如諸城有個程戈莊,青島城陽有個上馬哥莊,大體以青島,煙臺威海還有濰坊的諸城高密一代居多。


老李逗樂


先糾正下,各莊是京津冀地區常見,當年初到北京我很是好奇。因為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寨、堡(bo)、營、村、坡、灣、井,峪等命名的,座標西安。山區多以壩命名!至於你要的答案請移步一樓腦洞答主的一樓樓主!!!


你何必在演戲


格,應是漢語——“家”的變音。比如張家莊、李家莊,古漢語“家”的發音為ga,胡狄統治中原時漢語不標準,變音為ge,叫的習慣了就改不了,變音轉成了漢字——格、哥、戈,張家莊、李家莊發音變成了張格莊、李戈莊。


mnbvcxz5


你那是北方的吧,像湖北的好多以姓氏為頭,後面什麼灣,什麼崗,衝,劉家灣,李家崗,王家衝,因為山地丘陵多,有灣的靠水,有崗的山脊上,有衝的是在兩山之間狹長地帶上。或者什麼關,帶關的村名一般是關隘,官道大路的出口附近。還有寨。


厚積薄發f


題主所問x各莊,其實應該是x家莊的筆誤,比如張家莊李家莊陳家莊等等。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方言中“家”發“ge”或“ga”音。在官方進行村名登記時,就把這些村莊誤寫成了“x各莊”、“x格村”、“x葛營”、“x戈屯”、“x哥寨”等等。


百里哲行


我認為啥各莊的意思是比如趙各莊本莊以趙姓為主還有李王等各姓為了顯示本莊不光是趙姓還有其它各姓所以本莊命名時趙姓之後還有各姓為了顯示對各姓的尊重趙之後加各字以示本莊不僅以趙姓為還有各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