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很多村庄都是叫X各庄呢?

赵仁斌


其实这种叫庄的,多出现在河北河南一带,而且这种名字多是山西人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要说到明初的大移民了。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数十年,各路军阀占山为王,你杀我,我杀你,把个花花中原杀得残破不堪,这其中,以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人口损失最为严重,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百里无人烟的情况。

等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人口大转移,这一块分两块,一个南方。

男方主要从江浙一带移民到云南去,这不仅仅是为了补充人口,也是改变云南的人口比例。我们知道明以前,云南经常割据的,但到了明以后,这种情况就很少了。为什么呢,人口结构不同了,中原向心力强了。现在昆明还有小南京的说法呢。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叫成小京犯,这可能就是从南京移过来的。

北方就是从西往东移,主要是从山西往河南河北等地移。山西这个地方是中华福地,一山一河夹带出的中国根地,战乱时,这里往往受影响最少。所以,这里的人口得到了保存,朱元璋就从这里移人出去,集散地在山西洪桐的大槐树。

当时是强制性的,虽然有政策,免数年赋税等等,但再好不如家乡好啊。最后只好强行摊派,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还要用绳子拉着去,据说半路要方便,就要跟官差说,请麻烦解手,我要方便,到最后,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

这些人到了河北等地,那就是占地为家啦,只要没有人耕种的地,都可以跑马为界,往往一家人就可以占一个村子大的地方。那他占了这个地方,也不管你以前叫什么名啦,要用自己的姓氏起名,这样,可以标识自己的主权。渐渐就出现了大量的马家庄,赵家庄,李家庄这种冠以姓氏的地名。

现在最大的庄子,当属国际庄了。

其实,除了这个以姓命名的庄子,还有一些按行业来的,比如叫某采园,某油坊,某纸坊,还有一些半官方性质的,比如丁官顿,马坊顿,张营李营之类的。所以,河北等地的地名大多都是明初那会起的。


脑洞历史观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地名叫什么各(格)庄,其实就是什么家庄,姓氏后面加个“家”或格(各、哥、戈),这是农村地名命名的基本方式。

农村是人们聚族而居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往往有一个姓氏先行建村,通过亲朋关系或其他方式,逐步引进其他姓氏,有的村整个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也有的村是多姓氏多家族聚居。

所以,农村地名最显著的特点是和姓氏有关,有的以初到者姓氏为村名,也有的以望族望姓为村名。叫什么家庄或什么格庄的,一般都是这个姓氏先建的村,或者这个姓氏建村后其他姓氏又迁来,建村姓氏徙绝或无后,村名一直沿用。也有个别村子不是以建村姓氏命名,这主要原因是建村者发展缓慢,别的姓氏人丁兴旺。还有一种现象,某个姓氏在旧社会出了达官贵人,依靠权势将村名改为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笔者曾编纂过招远地名志,据统计,全市724个行政村,就有530多个与姓氏有关。当然,地形地貌、念祖思根、地理位置、从事职业、褒扬英雄等等,均可以成为地名命名的要素,但只是占很少一部分。



据调查,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姓氏命名,一类在姓氏之前加上大小、前后、南北、东西等加以区别。直接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村名一般2-4个字。如:纪家、许家、邢家、郭家等等。也有两个姓氏合二为一成为村名的,如我们招远市的朱宋、朱范、曹孟、毕郭,也比较简洁,姓氏后面没有点缀。还有部分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在姓氏前冠以方位或大小等加以区别,这种情况的村庄,两者一般有着迁徙关系或家族关系。也有个别的并没有迁徙或宗族关系,只是同姓村庄为避免重名,才冠以大小或方位。



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中间或最后,往往有个“家”字,有的中间的“家”字演变为“格”字;二是最后除了“家”字以外,还多个缀字,如疃、庄、庄子、屯等等,如王家疃、张家庄、李家庄子等。

其实,“格”和“家”本来是一个意思,格是家的流变音,某家庄和某格庄,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家”在唐宋时期读音类似于普通话的“格”,变为今音是在明代以后。自古人们聚族而居,加个家字,说明是这个家族建的村子或长期居住的村子。

在招远,家流变成格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李格庄、张格庄、焦格庄、孟格庄、祁格庄。胶东有些地方,“家”也会以谐音流变成“哥、戈、各、个”多种形式,不能望文生义,“哥”和男性往往无关,“戈”和兵器往往无关。当然,“格”也不一定全是“家”的意思,招远就有其例,如蚕庄镇的路格庄,清康熙年间为一客栈,招远城里李、刘二商人路过此地,见此地适宜居住,遂弃商建村,取名路过庄,后演化为路格庄。由此来看,村名的形成是颇为复杂的,没有统一的格式。

至于“疃、庄、庄子、屯”等,只是缀词,证明这是一个村庄,别无其他意思,但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还是有些差别。庄,很多来源于旧时的庄田,是典型的以农业为生的村庄。庄字从广从土,即广种土地,也有一定的驿、旅、商、防之功能,村落百姓依靠广泛的土地种植业为生。村,一般指自然而形成的村落。疃者,留童守田,一般是指外地迁徙来的人口聚成的村落。所以疃往往暗示着一个信息:祖上不是本地人,但生下的子孙都留在了这方田地上。而屯,本身就有“围起来”的意思,多因屯垦而成。战乱时期,用于屯粮、屯兵临时围建的村落。屯与寨不同,它不是防御性建筑,只是为了运粮、发兵迅速,所以一般不建在险要的山地。当然,在普通百姓中,这些字眼往往没有太多的人在意,疃也罢,庄也罢,屯也罢,只是证明这是一个聚居的村落而已。


除纯以姓氏命名村庄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村名,以姓氏加以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大大减少了同姓氏村庄重名的机率,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村名命名经验。如马家河子、河西王家、孙家大沟等。

总之,地名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意义,记住它们就是感恩生养我们的这方水土。了解这些地名来源,对于从一个侧面了解乡土文化底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齐东晏子


为什么中国很多村庄都是叫X各庄呢?

格或各其实就是家的意思,X各庄就是X家庄之意。我生活在农村,对于农村村庄的名字比较熟悉。在我们当地,就有很多村庄叫X各庄的,譬如路格庄、祁格庄、马格庄、李格庄、拉格庄等等。具体到这些村庄名字的起源,都是以姓氏命名,村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大多数是以最早来此定居的人家的姓氏命名村名,也有以大姓命名的情况。也有的姓氏在以后的生活中或迁徙或绝后,但村名沿袭。比如如今市郊的祁格庄,这个村子位于招远县城东南6.5公里,小黑顶和大高顶之间的山沟中,山润小溪由南向北流单家河,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祁姓建村,取名祁格庄。成化年间,孙让、孙荣、由掖县沙河迁入,杨氏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袭。也有的村名不是以姓氏命名,比如招远蚕庄的拉格庄,拉格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的灵山北麓,北邻灵山矿区,属于丘陵地带。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姓郭的从莱州(过去曾称掖县)迁到此地定居,因为此处有一棵大腊树,所以取名腊格庄,后来演变为拉格庄。但是,别的叫X各庄的大多还是以姓氏命名为多。


诗海鸿儒


看了好多回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冗长繁杂,不在主题。多年前在北京的时候,发现X各庄很多,感觉好奇,所以对这个问题大概了解过,简单回答一下。各,就是家的意思,X各庄其实就是X家庄。“x家庄”这个好理解了,就是古代人少地多,某家或某几家迁徙到一处新地方后占地生活,时间久了形成一定规模变成村庄,就以村里最多的姓氏给村子起名了。中原一带古语中“家”这个字的读音类似于“各”,民国期间才确定了现代的汉字发音,把“家”字读音统一为“jia ”,延续至今。而各地因为把“家”字读“ge”的习惯性和范围广,读音也随之保留了下来,后期因统一地名,登记造册,在尊重当地发音习惯的情况下,才有了X各庄这些地名,因此家慢慢演化成了各。地名中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唐山有个乐亭,读音应该是“lao ting”,而不是“le ting”,四川的“遂宁”正确地道的读音是“xu ning”,等等等等。


你忽略了


在北方很多村庄都叫x家庄,x家村。

在胶东一带方言把某家村,叫做某ge村。比如王家村,叫做王ge庄,后来就直接演化成哥,或者戈还有各。比如诸城有个程戈庄,青岛城阳有个上马哥庄,大体以青岛,烟台威海还有潍坊的诸城高密一代居多。


老李逗乐


先纠正下,各庄是京津冀地区常见,当年初到北京我很是好奇。因为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寨、堡(bo)、营、村、坡、湾、井,峪等命名的,坐标西安。山区多以坝命名!至于你要的答案请移步一楼脑洞答主的一楼楼主!!!


你何必在演戏


格,应是汉语——“家”的变音。比如张家庄、李家庄,古汉语“家”的发音为ga,胡狄统治中原时汉语不标准,变音为ge,叫的习惯了就改不了,变音转成了汉字——格、哥、戈,张家庄、李家庄发音变成了张格庄、李戈庄。


mnbvcxz5


你那是北方的吧,像湖北的好多以姓氏为头,后面什么湾,什么岗,冲,刘家湾,李家岗,王家冲,因为山地丘陵多,有湾的靠水,有岗的山脊上,有冲的是在两山之间狭长地带上。或者什么关,带关的村名一般是关隘,官道大路的出口附近。还有寨。


厚积薄发f


题主所问x各庄,其实应该是x家庄的笔误,比如张家庄李家庄陈家庄等等。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方言中“家”发“ge”或“ga”音。在官方进行村名登记时,就把这些村庄误写成了“x各庄”、“x格村”、“x葛营”、“x戈屯”、“x哥寨”等等。


百里哲行


我认为啥各庄的意思是比如赵各庄本庄以赵姓为主还有李王等各姓为了显示本庄不光是赵姓还有其它各姓所以本庄命名时赵姓之后还有各姓为了显示对各姓的尊重赵之后加各字以示本庄不仅以赵姓为还有各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