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匈奴敢向漢朝頻頻挑釁?

張瀾_ATM


上面的朋友把原因歸結於是遊牧和定居,我不是很贊成,因為從後期來看(尤其是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時期),匈奴和漢朝的居住方式來看並未改變,但是匈奴已經不敢也不能攻打漢朝了,因為他們被打殘了,這間接的說明了這個觀點的不準確性。

漢朝建立之後,面對匈奴的挑釁,劉邦發動了匈奴的戰役,而且劉邦差點死在匈奴手上,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這場戰役匈奴贏了,劉邦輸了,也就是漢朝輸了,這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初期都沒改變,且都是以和親的方式來維持與匈奴的關係。

那麼,回答正題,匈奴那時候為什麼敢頻頻欺負攻打漢朝,挑釁漢朝的底線,我覺得是兩個字:實力!

漢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劉邦這個皇帝基本上是沒過安穩的日子,周邊的敵人,內部的動亂一直威脅政權的穩固性,外有匈奴的少數民族,內有韓信、彭越、英布等異性王的威脅,基本上每次平叛都是劉邦親自上陣的。所以,各方面的實力應該是很弱的,包括人口數量的銳減,沒辦法面對休養生息、實力強勁的匈奴。尤其是吃了白登之圍之後,更對匈奴採取了懷柔的政策。

匈奴也是瞅準了這個時機,知道漢朝目前的實力,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來說,經濟是落後於中原的,他們渴望獲得中原的財富,以及他們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奢侈品等。所以這個時候他們靠武力是最好的手段。

當然,最為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匈奴有這個實力,據歷史記載,匈奴已經使用了馬鞍和馬鐙,這是匈奴騎兵實力強大的根本原因,這個革新,大大增強了匈奴的戰鬥力,而漢朝還沒有強大的騎兵戰鬥師團,匈奴完全可以擊敗漢朝軍隊,也可以來去自如,快如閃電的進行遊擊攻擊戰術,讓漢朝軍隊無可奈何,這也恰恰是遊牧民族的優勢。

當漢武帝用衛青和霍去病打敗匈奴之後,這種歷史就真成為了歷史,尤其是漢宣帝時期,完全擊垮匈奴之後,留下了“犯我強悍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言,匈奴攻擊漢朝的歷史告了一個段落。

所以,匈奴攻擊漢朝,我覺得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和雙方的實力造成的,一旦形勢發生改變,這種情況就消失了。


孝聚康中醫養生


因為光腳不怕穿鞋的。

不僅是匈奴,任何朝代的北方遊牧民族,只要條件許可,就會南下搶掠一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且聽我分析。

1、南下搶掠是一種生產力

漢朝的器物文明,較匈奴不知要先進幾千年,很多東西匈奴根本就生產不了。與後來的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不同,當時匈奴人還沒有這種觀念。匈奴南掠,不是以搶地盤為主,不是以佔領為目的,主要是搶人搶東西搶糧食,這是無本生意,極其暴利。這個本質上與強盜是沒有兩樣的,只要有足夠的油水,這種生意都是有人做的。

2、漢匈有漫長的邊界線,要防止匈奴搶掠很難

對付遊牧騎兵,的確是比較頭疼的,幾千公里的漫長邊界線,怎麼知道匈奴人要從哪來?所以秦朝打敗匈奴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仍然要修築長城。現在看來,修長城是對付匈奴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大家想想就知道,萬里長城,同樣有許多薄弱環節,所以也不能夠制止匈奴人出入。在漢武帝之前,漢帝國採取單純防禦,效果是很差的。

3、反擊匈奴存在什麼困難?

在漢武帝大舉反擊匈奴前,朝廷是有過爭議的,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劃不划算。當時韓安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提出這麼幾點:第一、漢軍的馬匹性能不如匈奴馬,你一出塞,他們就跑,想追也追不上,怎麼打?第二、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沒有固定的進攻目的,在茫茫草原裡,上哪找敵人?匈奴人殺過來,只要認準有城池的地方就行,有城就有東西搶了;但漢軍殺過去,你不知道要上哪去。第三、匈奴人把漢軍拖累拖垮後,可以輕鬆以逸待勞殺個回馬槍,韓安國用了一句漂亮的比喻:“中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第四,就算漢軍取得勝利,

佔領匈奴人的土地,但那荒涼之地,漢人也難以居住;就算擄獲了匈奴的人口,對人口眾多的帝國來說,也不能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匈奴打漢帝國,是暴利,有固定的目標;漢帝國打匈奴,是吃力不討好,沒有固定靶,全是移動靶,沒有油水撈。

應該說,韓安國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後來漢匈戰期初期,漢軍就吃了大虧。後來漸漸熟悉草原作戰,又收納不少胡人騎兵,又飼養昂貴的粟馬,才漸漸扭轉戰局。但是這種無利的戰爭,很難有持續的動力。


君山話史


首先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走到哪住到哪。匈奴有的只是無邊無際的草原,和一些草原上牛羊。


而大漢是定居的,居民的房子和土地是都是固定的,不能像匈奴那樣說走就走,所以大漢的百姓離開的土地就很難生存。所以大漢的行動極為不便。

匈奴看到大漢這個弱點,所以就屢屢挑釁大漢朝,等大漢的軍隊來反抗時,匈奴兵馬已經又深入到茫茫的大草原了。

所以大漢朝在開始的時候,就處於被動的局面,想打卻有找不到匈奴,而匈奴也知道自己根本功不下大漢朝,因為漢朝還是強大的。比如大漢朝是隻大牛,匈奴是隻蒼蠅,雖然蒼蠅小,真的打的話不是牛的對手,但蒼蠅活動靈活,牛想打根本打不到。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匈奴和大漢也是打打和和,以和親來維護和平。

其次,匈奴是遊牧民族,物質用品十分有限,根本不能和大漢朝相比,為了能有更好的組織,他們就會去侵犯大漢朝,那樣就可以得到一些組織。

最後,早期的大漢朝和匈奴都是以和平來維持和平的,所以這種和平並不能長久,匈奴也總會找著藉口去侵犯大漢邊境,這樣就可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大漢和匈奴的關係,在漢武帝之前,大漢的政策都是以防禦和親為主,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國力有很大提高,同時漢武帝又雄才大略,最終漢匈之間的態勢發生了改變,大漢由防禦變成了主動進攻。同時漢武帝用衛青和霍去病為將,終於打敗匈奴。


中孚鑑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也許你會說,秦末漢初,中原文明和經濟遠勝於遊牧少數民族。對的,你確實看到了事物的本質。但是也不要忘記了,經過清秦末漢初的連年戰爭,漢朝百廢待興,儘管從事實上遠勝於匈奴,但是其實骨子裡,匈奴這個時候,軍事力量還是優於漢朝。

最為重要的是,中原所擁有的恰恰是匈奴人所缺少的,自己沒有怎麼辦,搶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何況我的軍事力量比你強,你打不過我,弱肉強食,不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點,我匈奴是遊牧民族,機動的,我打你一槍就跑,你抓不著我,你也不知道我從哪裡入手,所以你沒辦法奈何我,這點和毛主席的游擊戰術是類似的,能搶到幹嘛去勞動,再說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本身就仇深似海,搶成為了他們獲取財富的最好手段。

所以,我天天就想著來搶,來騷擾你,這是匈奴本性!


張飛--三國翼德


這是古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宿命。

遊牧民族相對來說生存條件更艱苦。以前有句老話說的是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在草原上,他們放羊牧馬非常辛苦,但是一旦碰上天災或者瘟疫。所有的財產會立刻化為烏有。再加上他們居無定所,各種生產技術很難發展起來,比如鐵器在草原就一直很缺乏。所以他們需要和農耕民族進行貿易才能獲得自己生存的物資。相對而言,農耕民族這邊對於貿易的需求沒有他們那麼強烈。

以前在國家分裂時,國家處於戰爭需要,採購戰馬這個貿易量很多,各個國家相互競爭。草原收入還行。現在好了,人家國家統一了。貿易商只剩一個了,草原這邊收入就嚴重下降了。時間已久,草原這邊生存不下去,乾脆就去搶了。


歷史樞紐


因為後世儒家狂吹“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匈奴用行動打臉。


滄桑短笛


這類問題很簡單,就兩個原因。

1、因為漢朝弱啊

這個很顯然,漢朝初年,劉邦都差點被抓了,漢朝軍隊的戰鬥力明顯不如匈奴啊。

2、因為有好處啊

匈奴地處北邊苦寒之地,中原有錢有糧,有美女啊。


急於以上原因,匈奴為啥不調薪漢朝?


東東歷史


《魔獸世界》電影。獸人和人類的衝突,你認為是獸人非要去搶人類的地方麼?

不是,是獸人活不下去了。人口增多資源不足。

匈奴也一樣。就是想要更多土地養活更多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