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時期,爲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爲富庶的江浙呢?

黃元中


清朝最後幾年到民國初期,確實有大量的人從關內跑到關外,尤其是山東人,也就是俗話說的闖關東。

與闖關東同時的,還有走西口,也就是山西人大量的越過傳統的長城線,進入內蒙。

為什麼呢?

因為關外也就是東北,和內蒙一樣,在整個清朝,官府都是禁止漢人遷入的,尤其是漢人去進行開墾,發展農業。

因為清朝統治階層認為,這是他們的自留地,是基本盤,是不能動的,要留著以備將來他們在關內混不下去的時候,還要回去。

一直到晚清新政,也就是1905年之後,因為日本已經大量移民到東北,進行開發和建設,俄國也在不斷滲透,德國和美國也有意去分一杯羹。清朝迫不得已,才從1907年以後,逐步放開了對漢人遷入的禁令,允許漢人遷入東北,進行開墾和建設。

這是闖關東和走西口的大背景。

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人闖關東、走西口呢?當然是在內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他們需要找有土地的地方去找活路。

而當時國內還有大片未開墾土地可供農民佔有和開墾的,就只有內蒙和東北、新疆了。所以,他們開始大量遷徙到這些地區,找一塊無主土地,進行開墾。去江浙、兩湖這些地方,本來就已經人口很多,開發很充分,並不缺乏勞動力的地方,當然沒有意義。

在內蒙,其實是大量的山西農民去內蒙,找到蒙古王公們,向他們租佃原來的牧場,進行開墾。這也是清末民初內蒙一度出現蒙古下層窮困潦倒的牧民反對漢人情緒特別嚴重的原因。

因為牧民別無所長,不會種地,只會放牧。而對王公們來說,把土地出租給漢人農民墾種的收益要比出租給牧民放牧高得多,所以他們更願意把土地出租給漢人種地。從而造成了內蒙原來的下層牧民大量失業,沒有出路,被迫造反的問題。

東北雖然寒冷,但是土地肥沃,江河湖泊眾多,不缺水,大片的平原地帶也很適合農業,整好是漢人最習慣和最喜歡的。

所以,很快東北的漢人就數量很龐大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東北的漢人就達到了三千萬,遍佈東北的每個角落。

這其實也就是電視劇《闖關東》和《西土地》的基本背景。

可以說,在闖關東的過程中,是漢人和日本人、俄國人搶時間,看誰能先在東北站住腳,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結果是中國人更勤勞勇敢,人口也更多,所以才能佔得先機。


蕭武


不去江浙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江南雖然看上去富庶,是魚米之鄉,但人口眾多,而本區域內丘陵起伏、水網密集,隨著明末清初不斷開墾,早就沒有那麼多適合耕地了,也就是說,即使去了,也沒地種了……沒有了土地,在那個以農業為絕對支柱的時代來說,根本就養活不了人。

二、所謂的富庶,也是相對而言的,其實江浙底層的農民生活也是很悲苦。從明朝以來,江南地區的糧食稅是比華北、兩湖等地重的多。我們對於江南的美好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想象中的,那只是一小部分有錢有閒的文人對於江南的詠歎,其實根本就不是整個江浙。那時候的江浙也多災多難,水災、風災、兵災......所以江浙並不是天堂。載

三、被其他地方的人搶先了一步。19世紀後半期,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的14年洗禮後,長江流域諸省變得很空曠,於是,大批湖南湖北的農戶,以及蘇北農民,河南農民、災民迅速的填飽了江南一帶。等山東人想去的時候,人家都已經先下手為強了。

至於去關東的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那個年代,華北自然經濟環境不斷惡化和社會動盪不安,對山東和華北的農民來說,移民已是一種迫於生活的必需。移民關東,他們也未必真心願意,誰不想去更好的地方呢?可經過現實的篩選,東北不僅已是唯一的去處,且還剛好是最佳去處。因為除去東北,天下間已無閒田曠土來容納他們的插足!這樣的去向儘管令清政府十分不悅,卻也並非移民有意迕逆政府的心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其實,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也有不少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山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顏2017


關於山東人闖關東的事,要從清朝說起。山東人闖關東,有兩個派系: 挑挑的和在網的!挑挑的指的是揹包羅傘推車的,在網的指的是靠水上打魚摸蝦的!




那時候的山東省,人口過多,資源供不應求,而且災疫頻發,是生活所迫,不得不闖關東!但是為什麼不去江浙地區呢?主要是因為江浙地區也一樣是人多地少物產不足,而且氣候炎熱,也不好過。而東北就不同了,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四季分明,氣候適中,日子好過!尤其是黑龍江省,盛產山珍野味,土壤肥沃,因此,有很多山東人都是來黑龍江省“放山”“柲寶”的。但是在清朝咸豐年間以前,黑龍江省是禁止開墾的。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黑龍江大將軍特普欽才解除禁止開墾的命令。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山東人來到了黑龍江省生活!聽老人們說,他們勤勞,樸實,多才多藝,特別能幹。有開荒種地的,有放山挖人參和採藥打獵的,有下江打魚的,有耍手藝的,有做生意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的!



進入中華民國後,隨著軍閥混戰和日寇入侵山東,山東人民更是不得不背景離鄉逃到關東!這期間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東北被日寇佔領,並且成立了偽滿洲國,由於東北人的順從和對日寇的臣服,所以日寇給每家都發了良民證,這樣東北是比較安全的,於是山東人就大量的湧向東北,其中來黑龍江省的是最多的!直到現在黑龍江省仍然駐留著大量的山東人,幾乎每個城鎮鄉村都有很多山東人!也正是這些闖關東的山東人的勤奮開墾建設,才讓黑龍江及東三省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自從黨的11屆三中全會後,我們的黨和國家實行了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大了對山東省的開發和扶植,山東省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日子好過了,所以很多曾經闖關東的山東人重返故里,為故鄉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2009年,我去山東省旅遊,親眼目睹了山東省的美麗和富足!我愛你,美麗富饒,文明發展的山東!






用戶6667274222


這個問題其實是闖關東的問題,不過問法不對,道理太簡單,人口導入都是往空曠地區走,怎麼可能會往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嚴重的地區呢?

歷史上的例子,比如明朝初期的山西填山東,清初的湖廣填四川,都是因為戰亂導致山東、四川人口劇減,這才有臨近地區人口填入。

至於清末“闖關東”的情況,則另有特殊性。

清末民初所說的“關東”即現在的東三省,此前也被稱為“滿洲”,也就是清朝旗人的發源地。

當然,說滿洲是旗人的發源地也不盡然,畢竟東三省幅員遼闊,而旗人人口有限,加上在明朝中後期漢人已經在遼東開墾,因而滿洲的情況不可一而概之。

但是,在八旗入關鼎定中原後,滿洲確實成為了一特殊地區,即被定義為所謂滿洲人的“龍興之地”,非旗人不得入內墾殖。

順治年後,滿洲與內地分段修建了千餘公里的“柳條邊”籬笆牆(也叫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被稱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稱為“新邊”( 康熙中期竣工?)。

至此,以柳條邊為界,滿洲遂成為旗人的保留區,非旗人不得入內。而在這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偌大區域裡,旗人人口僅一兩百萬增長到三四百萬,到光緒年間,也僅僅五百萬左右,形同空曠之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康熙年間開始,在不到兩百年時間裡,中國人口急劇增長,從六千萬迅速突破一億、兩億、三億大關,並且在嘉慶中期突破四億人口。由此,清中後期的人地矛盾日益激化,而以滿洲為保護區的做法,不能不說是滿人統治者的私心所在了。

也正因為人地矛盾激化,在近代以後,也不斷有人開始“闖入”關東(闖關東本身有違禁的意思)尋找活計,而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清朝統治者也有意思的逐步放開邊禁,但在甲午之前,步子仍舊很小,進入東北的人口十分有限。

邊禁放開的契機主要來自1894年的甲午戰爭。在此戰爭中,日軍在進入東北後如入無人之境(也確實形同無人之境),由此激起了霸佔全東北的野心,而在1896年後,沙俄建造橫跨東北的中東鐵路並宣佈向東北移民60萬(?),這些都讓清朝統治者感到十分驚懼。

是以,慈禧太后斷然廢棄老祖宗兩百多年的邊禁政策,並動用官方力量鼓勵支持大量的關內人口迅速進入東北,這就是綿延二三十年的“闖關東”人口大遷移浪潮的開端。在電視劇《闖關東》也可以看到,當時官方組織船隻將山東人運送到遼東,就是這一政策的體現。

這一政策的改變,雖然已經稍晚,但不能不說是極其英明瞭。所謂“守土有民”,無民則無土可言,偌大的東北地區如果沒有大量中國人居住而任由外人進入,東三省究竟是何人所有,恐怕真不好說了。

由此,在1897年全部開禁到1910年的人口統計中(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相對可靠的人口統計),東北人口從500萬左右迅速增加到1800萬人,而其中,至少有一千萬人是從關內流入的,其中又以山東、熱河、直隸等省為主(這是闖關東的頭一批人,這批人發家致富的比較多,因為去得早,拿的地也好,並可以拿到更多的地(上限一千畝),地價也低(形同白送)。後來的因為來的人多了,地也少了,相對就沒太多好處了。)

到民國年後,闖關東的熱潮仍舊在持續,在民國元年到十年,在張作霖的治理下,湧入東北的人口仍舊是高峰,直到民國二十年後,因為九一八事變的原因,進入東北的人口開始衰減,但此時東北人口也已經突破了3千萬。到1949年,東北人口接近4千萬。

還是那句話,所幸慈禧太后果斷改變邊禁政策並大力引導人口進入東北,否則東北今日是何人之手(日本朝鮮俄國人個個虎視眈眈),真是不好說!


坑爹史冊


山東人闖關東與山西人走西口;福建、廣東人下南洋一樣,在方向和路線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路途遠近。

目前,從已知的史料來看,山東人闖關東陸路線一般是從喜峰口、山海關進入東北三省,一路步行,用腳丈量土地,這是中國人最傳統和踏實的趕路方式。海陸則是從蓬萊、煙臺等地經大連、旅順進入東北三省,根據洋流和風向,海路可以更迅速、省時省力到達目的地。

同時,這兩條線路的共同特點是:路程離山東境內都比較近,時間成本更低。在過去交通工具不發達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安全又快捷到達目的地無疑是第一要務。

相較於江浙地區,因為中間隔著長江,在包括許多山東人在內的北方人心目中,那完全是一道兇險莫測的天塹。而且古人所稱的四瀆:江、河、淮、濟,長江佔據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我國實際上的兩北分界線,也在南北兩地人們心中劃出一道文化分界線。

以長江為界,自古以來我國大體分為南北兩個文化體系。在山東人的印象中,無論是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還是滇文化、閩文化、嶺南文化等等,都完全不同於北方的黃河文化。如果把闖關東改成下江浙,除了路途的因素,第二個難以逾越的無疑是文化上差異。地理距離終究可以逾越,但文化上的融合才是無比的艱難。

與這種現實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山東和關東地區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山東遼東同屬一省”的說法,這種血緣關係在明朝時更被進一步強化,遼東都司隸屬於山東布政司,不僅行政、司法、監察等歸山東布政司負責,遼東的土地、人口也在統計中劃歸山東。

因此,山東當時下轄的6府15州89縣涵蓋了現在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而清朝對於遼東地區的軍籍、戶籍管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也延續了明朝的做法。有清一代,大量的山東人或上二代、三代是山東的人群生活在東北地區。

因為自古以來就有的血緣關係,山東與關東的文化屬性十分契合,加之家族沾帶故的血脈關聯,都極大推動了山東人闖關東的熱情。事實也證明,齊魯文化與關外濃郁的本土特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特、多元、充滿活動的東北文化。

山東人闖關東也是一種經濟行為,墾荒、經商,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到異鄉創苦創業,說到底是為了生存,為了改善生活。所以,東北三省的黑土地給大批山東人提供了這個機會。加之後期清朝當局的有意識引導,使山東人闖關東由半自發向官府主導過渡。而且,成千上萬的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踏上東北三省的土地謀生,極大改變了東北三省社會、經濟、人口結構。

江浙之地雖然富庶,但是對於更習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山東人來說,種大豆高粱和種水稻完全是兩回事,不僅要改變耕種的習慣,更要應對因氣候不同而產生的農業經驗的變化。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讓吃慣麵粉和地瓜、喝慣大米粥的山東人,去江南水田裡淘飯吃大米和粘糕、喝米酒,顯然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南北方兩地的風土人情迥異,決定了山東人選擇不去江浙,而是去闖更接近自己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東北三省。任何時候,不同地域人群融合都是最難的,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間還流傳著這樣針鋒相對的諺語:山東侉子愛吃高粱餅子;南方蠻子愛吃綠豆丸子……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南北方人群確實存在不同,也促使山東人在闖關東時期選擇東北,而不去更富庶的江浙。

歷史是發展的,人口的流動也越發頻繁,我國就像一個大家庭,不同地域群體間的融合已很常見。現在,100年前闖關東的山東人後代開始闖山東,在江浙等南方地區,大批的山東人也在那裡工作、定居生活……


指動濟南


闖關東時期。是從清朝開始的。

“關東”,說的是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為東北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所以稱為關東。

闖關東是從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山海關大門面向關內人民開放。闖關東以山東、河北人最多。1927年到1929年是闖關東巔峰時期,超過300萬的人進入東三省。

清朝以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民遷入會損害滿人利益。所以從康熙七年到咸豐十年實行封禁,不讓漢民進入東北。


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的人封禁之前就有,就像“走西口”一樣大量的闖關東漢民把錢財等物帶回家鄉,這些都刺激了更多的人到關外謀生。山東很多村莊幾乎家家都有闖關東的人,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去闖關東都是沒出息的表現。

據不完全統計:從清朝到建國,闖關東的山東、河北等人人超過4000萬人。

媳婦奶奶是闖關東移民第三代人。據奶奶說她們家應該是在1912年左右,也就是大清亡國的那幾年。是從山東聊城遷入的,一家兄弟分為兩家,一家留守山東一家闖關東。至於為什麼選擇東北而不是江南,一是語言障礙,江南人說話北方人聽不懂。

二是江浙人口更多,雖然富庶,但是有從上海那邊回家的人說,那邊更不好過,稅負嚴重。

三是因為東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上一輩人很多都是到了關外,發了大財回家。

那時的華北地區,各種勢力交叉相錯。吃不飽飯,三天兩天的增加賦稅。都沒幾個能吃飽飯的,但是村中有家人在東北的,都是能吃飽穿暖的,家裡看著很羨慕。於是兄弟兩個,商量後,哥哥來東北弟弟守著山東老家。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到了黑龍江,這裡土地肥沃,山林鳥獸眾多。山東人特有的豪爽征服了鄂倫春人,幫助山東人在當地紮根發芽。很遺憾的是,媳婦奶奶的爺爺,一直想回山東老家,可是到去世也沒有見到家鄉的親人,直到1950年才把骨灰遷回聊城祖墳。


因為到了奶奶這一代,家裡沒有男性,所以東北這一支已經斷了。山東河北風俗,姑娘不可入祖墳。

經過一百多年的生根發芽,遷入東北的山東河北人,已經和當地人一樣。宣統三年東北人口約1841萬人,其中有1000萬人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其中山東人最為多,站移民比例70%到80%。所以很多人都說東北人一半是山東人,其實是有根據的。


會飛的大馬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呆不住。

第一,江浙尤其是浙,其實不需要太多勞動力。

江蘇富裕的是蘇南,蘇北和山東相差不大。

但蘇南面積有限,人口又多,並不缺乏勞動力。

至於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是山區,農民自己耕種尚且不夠,更別說引進其他勞動力。

第二,即便有些崗位,也被周邊省份佔滿。

比如蘇南,就有大量的蘇北和安徽的勞動力湧入。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蘇南人口急劇減少,需要了大量的勞動力。

但此時,山東的經濟還算可以,沒有到大量闖關東的時候。

等到山東人動起來的時候,時機已經錯過了。

第三,道路不方便。

清代沒有什麼鐵路,從山東長途旅行到蘇南和浙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要闖關東,肯定都是底層勞動人民,吃飯尚且困難,哪有什麼路費。

相反,去關東則容易的多。

從膠東出發,坐船不用幾天就能到達東北。速度快,費用也不高。


第四,親戚朋友多

清代的中國人,甚至還沒有普通話的概念,鄉土觀念很重。

比如香港,從1840年割讓以來成立很多黑幫,大體是按照鄉土劃分的,比如潮州幫、客家幫等等。

山東人也是一樣。這些人闖關東,多少走投無路,甚至身無分文,一般都會先去投靠親友。

但山東人最多的地方,顯然就是東北,那不去東北去哪裡呢?

第五,最關鍵的是東北能有口飯吃。


相比人口眾多,土地稀少的江蘇浙江,東北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

有土地,就有機會。

東北急需要勞動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供開墾或者出售。

因為勞動力缺乏,所以做工的薪水比較高。甚至出現1個壯勞力,幾家爭搶的情況。同時,這裡土地很多,土地的價格也比較便宜,甚至還有不少荒地。

說白了,山東人只要不是懶漢,到了東北肯苦幹,不愁賺一份家業。

其實,直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到東北搞土改,發現東北土地問題並不嚴重。

絕大部分東北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很少數是關內常見的佃戶,完全靠租用土地為生。

以大連瓦房店市為例,民國時期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所以,土改工作在東北一度遭遇冷遇。


薩沙


山東人闖關東最早應該是在1644至1667年!

《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其中23年間“魯民(今山東)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遼東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山東的百姓大多遷至了遼寧省的大連和丹東,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遷至了遼西(遼西中心城市為錦州)和遼北地區。


山東人闖關東為什麼選擇東北而不選擇江浙?

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

1、經濟因素

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關內地區的生產力已經遭受嚴重破壞,同時由於地少人稠的黃河中下游災害頻發,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山東,大量農民處於極度貧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而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產人參、鹿茸、貂皮、黃金、珍珠等貴重物品,則對關內的農民產生極大吸引力。因此清初,關內人口向關外遷移的現象已出現。乾隆時期,關內人口不斷膨脹,耕地與人口的矛盾不斷尖銳,促使山東等地的漢族饑民成為闖關東的主流人群。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




2、政府政策因素

(1)清初,滿族統治者將山東“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觸犯刑律的“流人”發配到“極邊寒苦”的關東。在資源豐富的關東,大量山東“流人”使處於飢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東貧民對關東有了瞭解,產生了闖關東的想法。特別滿族統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劇對山東社會經濟的破壞,更加強了山東貧民闖關東的傾向。




(2)1644至1667年,清政府《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在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正式開禁放墾。清政府解除東北禁封令,掀起山東貧民闖關東的高潮。


3、地理位置因素

關東與山東僅隔海相望,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一條浮海,從膠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到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鐵山島,直線距離不過100公里,之間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頻繁,膠東一帶的農民闖關東大多是浮海北上。一條陸行,從山東陸路到關東,需環繞渤海經過山海關,再借道“遼西走廊”,魯西、魯南、魯北的難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隨著“膠濟鐵路”、“津浦鐵路”天津至山東嶧縣段、“京奉鐵路”等路段的開通,從山東可以直接乘火車到瀋陽,更為山東人民闖關東提供方便。

為什麼不去富庶的江浙:

一、江南雖然看上去富庶,是魚米之鄉,但人口眾多,而本區域內丘陵起伏、水網密集,隨著明末清初不斷開墾,早就沒有那麼多適合耕地了,也就是說,即使去了,也沒地種了……沒有了土地,在那個以農業為絕對支柱的時代來說,根本就養活不了人。

二、所謂的富庶,也是相對而言的,其實江浙底層的農民生活也是很悲苦。從明朝以來,江南地區的糧食稅是比華北、兩湖等地重的多。我們對於江南的美好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想象中的,那只是一小部分有錢有閒的文人對於江南的詠歎,其實根本就不是整個江浙。那時候的江浙也多災多難,水災、風災、兵災......所以江浙並不是天堂。

三、被其他地方的人搶先了一步。19世紀後半期,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的14年洗禮後,長江流域諸省變得很空曠,於是,大批湖南湖北的農戶,以及蘇北農民,河南農民、災民迅速的填飽了江南一帶。等山東人想去的時候,人家都已經先下手為強了。


阡陌自在風——


一個好問題,先說下闖關東是怎麼回事:


關東的意思是山海關以東,即今天的東北。

其實在1668年之前,有23年時間,清朝是鼓勵山東人向東北移民的,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政府在出臺的鼓勵移民政策《遼東招民開墾條例》中規定:“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上,文授縣丞主薄,武授百總;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所招民每名口給月糧一斗,每地一,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在這一移民政策的“激勵”下,“燕魯窮氓,聞風踵至”,“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


清朝在1668年開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禁止漢人移居東北地區。但是在晚清由於沙俄的步步入侵,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對漢人移民逐漸放開,到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但事實上在1860年以前,已經有不少內地農民無奈之下冒險去了關東。


按道理說,經濟發展後,人口會向富裕,工作機會多的地方集中,促進這裡的經濟越發發展,而相對缺乏工作機會的地方往往流失人口。這是我們今天中國習以為常的事情。


但是在18世紀的清朝時期,這卻是相反的,山東河北農民沒有去富裕的江南打工,卻一度寧可冒著殺頭的危險,跑去天氣嚴寒的東北,這是為什麼?


在研究中國經濟史的權威 美國學者 彭慕蘭的書中,他也注意到這種現象:

在當時的中國,紡織業是最大的工業部門,如果一個人不從事農業,那麼最有可能吸納他工作的,理論上是紡織業。

但問題是,在中國,紡織業的大多數生產者是女性,在當時的中國很少有女性單獨出來工作。一般認為女性出來到工廠工作最早是在1872年開始。

而男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從事紡織業,在一個農民佔90%的國家,他最正常的選擇,是去找一塊土地耕作,讓老婆在家紡織填補家用-----男耕女織是幾千年來的理想。


但問題是江南地區不但沒有近代工廠,更沒有多餘的土地,江南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人,而且清政府在江南收的賦稅特別重。在康熙20年,江南的田地只佔全國的7.37%,收取的米麥卻為全國的3/4。


而去東北呢,雖然冷一點,但到處是可供開發的荒地,新開發的土地實際操作時也往往稅收很輕,甚至根本不需繳稅。


所以內陸人口向著東北流動,追逐土地和稅收優惠,就很好理解了。


紅楓歷史觀


看了很多答案,都扯了一堆,其實哪有那麼多原因。山東去闖關東的都是什麼人?99%都是農民,而且山東人比較傳統,所以他們出去肯定還是奔著種地去的,而當時全國還有哪些地方有荒地給你種?除了西藏新疆,也就只有東北了。所以山東人選擇東北,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那裡有地種。

十九世紀中葉,黃河經常氾濫,山東遭災嚴重,百姓民不聊生,只能去外地討生活。當時清朝禁關令已經鬆動,東北之地,十倍于山東,而人口則反了過來,甚至都不足山東的十分之一,所以自然成了山東人逃難的首選之地。

山東人闖關東,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中間一直沒有停止,持續了一百年左右,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去了東北。我姥爺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過去的,我爺爺的三個兄長是五十年代過去的。

一個家族中最開始闖關東的都是正值壯年的男人,他們身體好,能吃苦,就最有可能走到東北,不至於在半路上或被搶劫,或者餓死。到了東北後,他們也能憑藉較好的身體,迅速的找個活,或開片荒地,養活自己,然後等日子稍微好些了,再把山東老家的親人慢慢接過去。

去到東北的山東人,最終絕大部分還是靠開荒種地,養活家人,還有少部分像《闖關東》裡的朱開山那樣進了城鎮打工、做買賣。

山東人闖關東闖了一百年,不過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又從東北迴來了一大批,我姥爺一家就是八二年左右回來的,然後我二舅是九五年左右回來的,因為當時從東北迴來後村裡還給分地,我姥爺說葉落歸根,在老家能過活下去,就還是回來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