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那些年讓我們沉迷網購的SSENSE,幾個月前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開了第一家實體店,嘗試“回到人與人的基礎互動中。”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與旗艦店同期上線的還有SSENSE MONTRéAL造型APP。消費者可以在APP上預約試穿及私人造型師搭配直到。配合這項優質服務,店鋪的3層與4層劃分為8個私人試衣間。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線上雖然能夠儘可能呈現所有產品,卻缺少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關聯,較難形成強的用戶粘性,而線下實體空間則可以彌補與這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全球的電商巨頭Amazon也在近幾年意識到單一電商模式的不足開始進軍線下,創立了Amazon GO。Nasty Gal、ModCloth和Warby Parker等等在線上聚集好口碑的人氣電商,也開始投入建設線下實體店。

實體店鋪面向消費者,是導向大眾市場最直接的途徑,在吸引千禧一代年輕消費者同時激發潛在的消費增長。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電商品牌開始建設自己的實體店。

一方面,線上的品牌清楚自己該走向線下零售,另一方面,面臨“擠兌”的實體零售商也正試圖找到新的創新方式。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MUJI將零售、餐飲、酒店全部集合在同一個空間。兩層總面積達2209平方米的MUJI Hotel引入了MUJI BOOKS、Open MUJI、Found MUJI、IDÉE四項業態商品群。提供了一個綜合體驗MUJI式生活的好去處。通過引入新業態,以自己的方式傳遞品牌理念,提升購物體驗的附加價值。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被逼死的實體店只是被淘汰的“不良品”?

Innisfree在上海打造7天的快閃店——「彩妝地鐵站」,打造引起與消費者對話的空間,提供基於視覺、感官與互動的體驗。快閃店提供眼影、腮紅、高光、修容、眉粉、遮瑕等等單品,消費者可以隨意搭配DIY,定製私人的彩妝套裝。並且也可以通過試用測出適合自己的個人色彩。同時準備了不同的拍照場景與道具,提供互動分享。

可以說,多品類、重體驗與高顏值已經成為實體店轉型的新關鍵詞。新一代的零售空間更應該注重提升消費者的體驗,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能夠很好的Get到消費者內心所想,則會越走越遠;反之,則面臨著被歸為“不良品”無奈被淘汰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