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2018年上半年,全球通脹大幅上行或難以出現。但隨著2018年下半年的到來,如果美聯儲加息到一定程度,並且將縮表的速度提高,這一情況很有可能發生。同時,歐央行也面臨著是否繼續購買資產的艱難抉擇。如果歐洲央行放棄資產購買,那麼利率勢必上升。

2018年上半年全球無通脹風險

2018年上半年美國通脹率預測基準回到2%。下圖中藍色實線為美國實際的核心通脹率,紅色實線為模型預測的核心通脹率。從歷史預測結果來看,過10年甚至15年內,預測值與實際值情況吻合較好。再往前推15年的預測結果則較差,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的介入使得美國核心通脹率的確定因素改變了,中國對美國的進口價格進而對美國的核心通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目前模型給出的預測值略為高於2%,不出意外,2018年CPI通脹率會迴歸到2%以上的水平。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注:聯儲所使用的衡量通脹的標準是個人消費者支出(PCE)通脹率,而非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一般PCE會較CPI略低一些。

美聯儲為什麼使用PCE而不是CPI呢?法興銀行在報告中做出瞭如下解釋:

美聯儲正式放棄CPI改用PCE是在2000年。PCE相比CPI有幾大優勢:

1/PCE中支出的構成不斷做出調整,與實際的消費行為更加吻合;

2/PCE的權重對開支的代表性更為全面;

3/PCE數據可以根據最新獲得的信息進行調整,測算技術有所提升。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從上圖可以看到,PCE的構成與CPI大為不同,住房在PCE指數中權重遠遠小於CPI。法興銀行指出:

“從長期來看,兩種通脹指標的歷史平均差值為0.5%,造成這種差距的部分原因是指數的構成,CPI的籃子是固定的,而PCE的籃子可以進行調整,通常會調整為更加便宜的產品和服務。密切關聯的範圍和權重效應也有很大影響。CPI反映的是所有城市家庭的現金開支,而PCE還包括代表家庭所進行的產品和服務購買。比如說,醫療開支在PCE籃子中相比CPI權重大很多,因為它還包括了僱主和政府所進行的費用支付。PCE還包括金融服務中並未發生支付的應計成本,而CPI並不包含。PCE中這兩個成分的權重必然導致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權重下降,很重要的一點是住房在CPI中權重為31%,但在PCE中只有15%。”

模型預測僅僅是基準線,美國通脹仍存在一定的下行風險。根據預測,美國的實際核心通脹率可能比模型預測水平更低,這其中的主要問題在於房地產市場。

首先,房地產住房在美國CPI中佔最大權重,下圖中藍色實線為目前美國房地產指數(OER,owner equivalent rate),紅色實線為模型預測值。目前OER在3%左右,根據預測模型,2018年和可能降低至2%左右,僅僅這一個指數的變化,在CPI中會拉低40bp左右,對PCE的下拉可能在20BP左右。這時,美聯儲會議室到,加息是沒有通脹的加息。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再看歐洲的市場情況,2018年上半年歐洲預測通脹率將進入下行區間。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8年來模型預測效果一致叫好,但是目前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從模型結果來看,2017年底或者2018年初歐洲核心通脹率應該在1.3%左右,但實際只有0/9%%-1%,存在30bp-40bp的缺口。首先回到菲利普曲線,歐洲失業率持續降低,就業率持續增高,但並沒有反映在核心通脹率中,預測模型實際上是基於菲利普曲線,按照目前的失業率水平,通脹率應該高於目前的實際水平。除了未達到預測水平外,隨著歐洲進口價格由於歐元近期的強勢走強,進口價格開始下行,未來歐洲的通脹必定會受到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歐央行是否會完全徹底退出QE還難以確定。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目前英國是歐洲唯一一個通脹率超過央行容忍度的國家,目前最新數據表示英國通脹率已達到3%,而央行的標準在2%左右。2018年後,英國的通脹率是否會像模型預測那樣急轉直下,還有待觀察。

評論|2018年全球通脹展望

總之,無論是美國、英國和歐洲,2018上半年中,核心通脹率應處在下行趨勢中。

2018年下半年通脹展望:高利率反而將推動通脹上行

菲利普曲線失效?經典菲利普曲線認為,就業率高、失業率降低,伴隨著的是通脹提高,原因在於過去是需求主導的通脹。迴歸本源,通脹是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當供給超過需求時,通脹就不會存在甚至出現通縮。菲利普曲線實際上是在供給和需求端進行了判斷,即經濟好轉、失業率低時,需求會超過供給,從而產生通脹。

從五六十年代菲利普曲線出現到現在,社會結構發生的最顯著變化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一輪美股的狂飆過程中,主要上漲的是類似amazon、google的科技型公司,而且他很多公司股票價格下跌。國內情況類似,股票市場同樣出現了兩極分化。就業情況相同,低端收入和高端收入人群就業率提高,中產階級就業率卻為得到較大改善。在這樣的結構下,低失業率或高就業率,產生的是高供給而不是需求。不在同於五六十年代,那時的經濟好轉能夠惠及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使得需求蓬勃增長。而現在的經濟好轉,僅能使一小部分人收益。

而社會結構發生根本轉變的原因,在與低利率,或者說高資產價格。例如多年來已經難以盈利的Amazon,但是股票價格依舊上漲,原因在於錢太“便宜”。若融資利率上升,Amazon很難對美國通脹產生如此大的負面影響。低利率導致社會結構改變,社會受益者改變,通脹整體動態系統本質發生了變化。

本輪通脹可能有高利率驅動,而非低利率。2018年下半年中,若美聯儲決定每月從市場中抽走50 billion的流動性,歐央行也不再繼續購入債券,資產的下跌和利率上漲都會出現的。但是對於實體經濟而言,會隨著錢“越來越貴”,需求可能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供給變化會非常大,進而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這一輪通脹不是由低利率造成的,而是由高利率造成的。

THE BOTTOM LINE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週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點擊閱讀下一篇

科普:可轉債的四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