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漢說益陽 他與城市共成長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紅網時刻記者 劉麗 益陽報道

夏日和風裡,資江沿岸新築的河堤上,是寬敞的濱江大道。每至夜晚,堤岸燈火通明,資江大橋倒映江中,霓虹照耀下,散發出翡翠寶石般的璀璨。

“1974年,一橋正式通車改變了益陽的發展速度。” 1956年出生的益陽“老漢”鄧亞龍說,自己很有幸,能見證益陽日新月異的發展,與城市共成長。

大碼頭水運文化一度掀起過城市的輝煌,為益陽贏來銀城美譽。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益陽市開始了有規劃地在資江上修堤建橋。至今,已相繼建成4座大橋。

也正是這些一座又一座橫跨資江的橋樑,使得荒草萋萋,不太體面的毛路換上了新顏。一幢幢大廈越建越高,商業區、居民區的劃分愈加明顯,城市的現代風盡情展露。

這條曾經記載過的“資江漁火,碧津曉渡,飄渺輕歌,白鷺掠影”等老益陽記憶的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益陽子民的成長和城市的變幻。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綜合實力、發展規模、統計數字,這些雖是科學客觀的判斷標準,但老百姓看不懂、摸不著。老百姓最為真切的感受在於,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的改變。”鄧亞龍翻出時常閱覽的老照片,說起了近四十年裡益陽浸入生活點滴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衣】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益陽人最講究穿,這是大碼頭水運文化洗船愛乾淨養成的習性,但在改革開放之前,益陽人在“穿”的問題上則必須遵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窘狀。

“這是當時我們買衣服用的布票。”鄧亞龍拿出一張深刻著歲月痕跡的票展示著。當時,因每人只有一丈四尺五寸布票,且只有2.7尺的窄幅布買,這些布做一身單衣還要另貼補口袋布,做一件棉衣還不夠,因此,當年縫補衣裳和打補丁是每個女人都要學的針線活。

“你看看,就是在照相這種隆重的場合,都不得不穿著補丁褲子。”他拿出1975年與同學張海燕的合影笑著說,隨即又拿出43年後同學重遇的合影,感慨 “青蔥少年,歲月催老”。

而今,人們購物的場所日新月異,購物的方式多種多樣,時新的衣裙隨意挑揀,時尚的搭配花樣百出。

【食】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改革開放前,吃飯的問題是長期困擾國民的大難題。

1975年知青下放農村後,鄧亞龍參與了“吃新米飯”的“慶祝”活動,原因是生產隊上這頓飯不出錢,社員可以敞開肚皮白吃一頓。

“全隊社員僅端一個大碗,沒有任何菜,就滿口白飯。農村小女孩在注磁口小鎮上,站在蒸包子的灶邊饞得流涎水。”說起當時情景,鄧亞龍說那些事情深印腦海中抹不去了。

那時益陽城裡流行一句歇後語;“鄉里人吃糖包子,惡(燙)噠背”。意思是鄉里人吃糖包子時,糖液順手流出來,鄉里人便順著手舔下去,一直舔到手肘,而舉過頭頂的糖包子則在腦後把糖液流出來燙到了背心。這個笑話在城裡廣泛流傳,其實,在農村因沒有糧票是很難吃到糖包子的。

1978年,改革之風吹進農村,給農民帶來了福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2011年,益陽的大型文獻《走進益陽》中,鄧亞龍撰文“米麵、蒿子粑粑、擂茶的傳說”,把先前賴以生存的野芹、蒿子列為美味。

現在,人們追求變換口味,吃膩了精巧別緻的餐食,開始吃野菜“嚐鮮”。

【住】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居住方面,在老益陽的文化中,似乎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大抵是因為衣食的問題困惑在前,食不果腹,衣難溫鮮,“住”也就只要求一個能遮風避雨就行了。

“那時候的街道也是很繁華的,當然跟現在不能比。”鄧亞龍說,許多老人在談到老益陽十五里麻石街,九宮十八廟繁華時,感慨時代的變遷,也還很懷念那個一條弄堂連接鄰舍、承載歡聲笑意的時代。

益陽市房屋管理局1985年的住房統計:人平住房面積3.8平方米。而老益陽所謂的街景樓房,普遍沒超過2層木樓。1949年後,新建的“高樓洋房”,也就是三層樓,像桃花侖百貨商店和大碼頭百貨大樓,都不過是三層樓。益陽市的最高建築,老益陽市消防瞭望樓,也不過四層加一個瞭望臺。

改革開放後,直到1990年,益陽市才建成第一棟高樓:益陽大廈。

“當時還覺得很高哩,不過現在高樓眼花繚亂。”鄧亞龍讚歎說,益陽城區高樓遍地開花,一處比一處建的美麗實用,一幢比一幢高,人平住房面積早已超過10倍。

“農村以前都是茅屋。”他指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笑言。

改革開放前,農村能見到的房屋幾乎都是茅屋,即使有些像樣的瓦屋,也是解放前地主的大院。這改革開放至今,農村也非往日的樣貌,清一色的“小洋樓”花式百出,茅屋成了難得一見的“文物”。

【行】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老益陽的路,最著名的莫過於讓益陽人自豪了近一個世紀的十五里麻石街路面。

“麻石街路面確實是益陽的城市名片,也是老益陽人的驕傲。”提及此處,鄧亞龍很是自豪。

麻石街路面是傳統水運商業經濟的完美結晶,但它無法提速且不能開中大型汽車,並非通往現代文明的道路,只得成為老益陽人心中最耀眼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益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90年代 “要想富,先修路”成為流行名言。而後,益陽飛速道路的發展,不但有各種國道、省道的新建和拓寬,還增加了無數高速公路、鄉級公路和村級公路,一次又一次讓眾人稱讚益陽速度。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在從前,房屋沿河而設,老益陽人們的出行,基本靠船。在老益陽人的生活中,是主要行動工具,旅行、運輸、勞作、過渡都離不開船。

“八十年代都還流行的《洞庭湖上好風光》的歌詞,‘金絲鯉魚裝滿倉,輪船結對下長江’ 。”鄧亞龍不由自主地哼唱著。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提速,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顯然跟不上發展的速度,於是,發展到今天,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材料和新式樣的船隻,其觀賞價值也遠超使用價值。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作為結婚老三樣“縫紉機、單車、手錶”中佔有重要位置的自行車,在改革開放的後,一度將中國推上“自行車王國”的寶座。

當時,自行車在益陽也是潮流。因益陽這樣的中小城市除了汽車太奢華買不起外,還因益陽安化的701軍工機械廠軍轉民專門生產“松鶴”牌自行車,並且車的質量在中上乘,更方便了益陽人的購買。

對此,益陽人也給自行車起了一個特有的名稱:“線車”。那時的益陽人,儘管不富裕,但卻家家有自行車。

“你看,當時人們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鄧亞龍指著他用“海鷗”120照相機照的幾張黑白照片說道。

靠自行車起步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的益陽人顯然都富裕了,自行車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代步歷史使命,但是,它卻並未退休淘汰,而是轉換了另一種職能:健身和旅遊。

目前,益陽市區有多個“益陽騎行者”團隊和自行車協會,而且,自行車的職能還在向現代信息網絡群體轉換。

今日的益陽,出行工具選擇多樣。2017年10月,石長線正式開通動車,益陽正式進入動車時代。12月,長益常高鐵正式開建。加之,高速公路也即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家家戶戶開著轎車已經並不稀奇,人們出行有著火車、動車、汽車各種選擇。

“不敢想象,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益陽還會變成什麼樣。”愛好收藏與研究益陽曆史的鄧亞龍坦言,他要探尋益陽從前的故事,也將記錄下其往後的燦爛。

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