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爲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風景中的維納斯》Palma Vecchio

“未完成”這個詞總讓人覺得遺憾,未完成人生理想,未完成今日工作,好像未完成與所有事搭在一起都會令人感到喪喪的。

但是在藝術中,“未完成”卻成了一種期待,未完成的藝術品給了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讓人們不知不覺參與其中,去填補它。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Gran Cavallo》 達芬奇

小時候寫作業,將老師佈置的20道數學題都算出來了,於是我的作業完成了,沒有異議。考試結束交卷了,我完成了這場考試,也沒有異議。

但如果美術作業老師要求畫一片森林,我只在角落畫了幾株小草,完成了我心目中的森林。老師可能會認為我沒有完成作業。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蜿蜒小道》 塞尚

完成和未完成之間應該如何來界定?一件藝術品一幅畫到底能不能被完成?到底是藝術家本人認為作品未完成還是讀者公認作品未完成?這些問題不像數學題,有唯一的答案。它更像是永恆的話題,令人思索。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米洛斯·嬛·瓊·傑克

斷臂女神維納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以至於後世的雕刻家們在競相製作復原雙臂的複製品後,都為有一種畫蛇添足感覺而嘆息。

正是這殘缺的斷臂似乎更能誘發出人們的美好想象,增強了人們的欣賞趣味。

眾所周知,對於這尊雕像,完美是唯一的定義。那麼在這維納斯失去雙臂之前是否能被定義為未完成呢?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正在畫模特的藝術家》 倫布朗

“未完成”一直帶有藝術史中無法定義的詞性。事實上,從時間上來說,藝術作品永遠都不會有“完成”之時,因為藝術家總會在將來的某一時刻發現他的作品中存在瑕疵之處,而希望加於修改。

因此,某一時刻所創作的作品,可以看做是該時刻所“完成”的作品。只要藝術家本人承認他的作品已經完成,那麼作品就是“完成”的。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舞會上的年輕女子》莫奈

衛報藝術評論人 Jonathan Jones 認為世界上最好的作品都是未完成之作,如達芬奇的《三博士來朝》草稿、米開朗基羅的《奴隸》大理石粗稿、塞尚的《聖維克多山》習作,這些作品本身就是對偉大藝術的定義。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聖家族與施洗者約翰》 Perino del Vaga

它們的未完成狀態也揭示了一個真理——「少即是多」,事實上,從想象力的角度來看,“未完成”的作品有時要比所謂的“完成”作品更能給人無盡想象的空間,其藝術性也更高;而那些無盡細膩、無盡完善的作品反而顯得拘謹造作。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華盛頓》Gilbert Stuart

陳丹青在《局部》第一季中,他花三集時間講了梵高的一幅未完成的畫——《海邊漁夫》,他說他說不出這幅畫好在哪裡,就是很喜歡。

或許,在陳丹青看來,所謂的畫畫,是隨心所欲的畫,畫不畫完並不重要,畫的像不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梵高的《海邊漁夫》體現出來的笨拙、憨厚、純粹和隨心所欲的那種心態打動了他。這不正是藝術的動人之處嗎?

點到為止——認識藝術的殘缺美│BYART X推薦

《海邊漁夫》 梵高

這些“未完成”的藝術品在藝術史中都佔據了某種奇特的位置,它們既引領著我們去窺探歷史中塵封的無盡可能,又引導著我們去探索藝術世界中的無限可能性。

這樣看來,一件藝術品無論完成與否,都有它自身的藝術價值,關於完成與未完成的討論,似乎又沒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