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歷史,王者歷史人物混亂?

【人民日報官博:小學生玩《王者榮耀》還能學好歷史嗎?】人民日報官博發表了一篇原載光明日報的文章“荊軻是女的?小學生玩《王者榮耀》還能學好歷史嗎?”,提到遊戲不少角色取自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人物但卻與歷史傳說完全不符,希望“手遊管理應精細化、文化企業要有正確價值觀”。

變味的歷史,王者歷史人物混亂?

其實那篇文章其實反映了一種恐慌,一種社會默認的態度:正統教育沒有能力和娛樂/商業信息對抗

即使學生屁股坐在課椅上,前面翻著買來的課本畫著重點,老師在前面邊講邊敲黑板,回家填練習冊、會考不通過不能畢業……恐慌的人們還是覺得,比起如此嚴格的學習,“寓教於樂”的遊戲更能影響學生的知識和觀念。

這種恐慌有道理嗎?有。有多少接受過本科教育的白領相信仙人掌防輻射(雖然仙人掌確實吸收某些輻射)?還有關於什麼是強姦以及什麼是正當防衛等,法條都有詳細解釋,然而他們寧願相信網友的觀點。以點贊和轉發數決定對錯。真相早在信息的噪音中迷失了。

現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內容,和網絡上紛雜的信息一樣,只是一種信息的來源而已。關於輻射的分類和危害,物理課只用一節課就講完了,而淘寶上無數的防輻射植物、低輻射路由器、抗輻射食療……圖文並茂的解說,天天給你洗腦,還給家長洗腦。學生憑什麼要信課本呢?遊戲裡的人物信息如此詳細,有各種rank,甚至胸圍和鞋碼,還帶勁爆的劇情,學生憑什麼要信課本呢?更何況,我們的課本內容過時,傾向保守,在很多社會抨擊(甚至是家長的嗤之以鼻)下,學生對課本的內容更會產生不信任的輕蔑心理。

變味的歷史,王者歷史人物混亂?

我有個朋友,由於故事涉及到他的私人生活,經過向他確認,不方便透露姓名,因此稱為Y先生。

Y先生的兒子還在上小學。前段時間父子2人去了趟廣州,看了廣東省博物館正在陳列的“館藏明清瓷畫與繪畫展”。其中有展出一幅畫,上面是鍾馗的形象,Y先生的兒子看到畫作介紹中的“鍾馗”二字,脫口而出便唸了出來。當時Y先生都驚了,因為按照他兒子的年紀,根本都還沒學到“馗”這個字,Y先生之前也沒有教過他。

Y先生問了原因,他兒子說,《王者榮耀》裡有這個英雄角色,所以認得“馗”字。於是Y先生順便告訴他兒子,在中國歷史傳說中,鍾馗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後來聊到《王者榮耀》裡的李白,Y先生又教授了一些李白的知識。

Y先生之前從未對我提起過這段經歷。因為這次的事,他才告訴了我。

變味的歷史,王者歷史人物混亂?

遊戲和其他文化作品一樣,當然會對一個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同事說,遊戲的最大作用,是做好吸引人感興趣和關注的“索引”,我很認同。讓孩子對那些歷史文化開始感興趣,這確實是一款商業遊戲可以搭載的功能之一,但也是它在這個方向上所能承擔的最大程度的責任了。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ta的父母老師同學,ta讀過的教科書和課外書籍,ta看過的電視電影動漫,ta玩過的遊戲,ta去過的地方,ta的周遭生活……所有這一切,都是最後構建出一個健全人格的組成元素。

我們這一代,大多也都是在小學和初中時便接觸到那些異想天開的遊戲與動漫作品,但有多少真的就認為三國中一統天下的是劉備,希臘眾神穿的都是金燦燦的聖衣?

遊戲就是遊戲。因為遊戲有一些誇張表達,就覺得會取代教科書,取代老師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產生所謂的“不良影響”,在這種指責的背後,實際上是對家庭學校的監護能力、對現代教育體系,對這個世界包容程度的否定與不自信,也是遊戲的不可承受之重。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2000年5月9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電腦遊戲 瞄準孩子的“電子海洛因”》的報道。報道中,記者“以身試毒”,用了一個晚上學會當時正流行的《星際爭霸》和《英雄無敵》遊戲之後,痛斥“電子海洛因毒害孩子、氾濫成災”。

17年過去,我們這些電子海洛因的受害者漸漸長大,又再次聽到了似曾相識的吶喊。冥冥之中,《光明日報》彷彿是中國遊戲行業註定的羈絆。

當又一個17年之後,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將如何看待今天的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