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一紅生,「錚錚」音韻傳豫東——專訪豫東紅臉王楊先爭

一段極具豫東調韻味的《空城計》大家眼前一亮:氣定神閒的慢板、大腔大韻的敘事,使一個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諸葛亮形象躍然於眼前。楊先爭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創新,讓豫東調紅臉唱腔更具活力。這種藝術上的執著,不由得讓人對楊先爭欽佩不已。

千錘百煉一紅生,“錚錚”音韻傳豫東——專訪豫東紅臉王楊先爭

立志從藝——他選擇了一條並不平坦的路

商丘是豫東調的大本營,而虞城縣更是以戲窩之稱聞名,一代接一代的知名藝人的薰陶,使這裡的老百姓對豫東調有著不同尋常的的熱愛,楊先爭就生長在這塊被豫東調深深浸潤的土地。

1964年9月,楊先爭出生在虞城縣三莊鄉楊樓村,幼時父親經常帶著他十里八鄉的去看戲,受父親的影響,不知不覺間豫東調的種子就紮根他的心頭。至今他依然記得,孩提時代觀看朱勤堂先生演出時的情景,雖然那時朱老師年事已高,演出時需要別人攙扶著,但那獨特的唱腔和韻味,總是那麼能打動人。後來又接觸到楊啟超先生的戲曲藝術,成為一名“紅臉”演員,又成為他埋在心底的一個心願。中學時期,楊先爭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一有機會就會唱上一段,這種經歷更加堅定了他對戲曲藝術的痴迷。

高中階段,楊先爭對戲曲的熱愛,已經讓他有了學戲的想法。然而由於當時楊先爭家的成分不好,在那個家庭成分重於一切的年代,楊先爭的父親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讀書,以便將來有個好的前程。是遵從父親的願望,還是投身自己熱愛的戲曲行當,在這兩種選擇之間,楊先爭一度糾結、困惑。儘管高中時期學習成績不錯,到了高三的時候,楊先爭最終違背了父親的心願,父親這邊送他到校讀書,那邊他卻未經家人同意偷偷跟著一個小劇團走了,那一年他21歲。

千錘百煉一紅生,“錚錚”音韻傳豫東——專訪豫東紅臉王楊先爭

百折不撓——面對挫折他勤學不輟

楊先爭輟學從藝後跟隨的第一個劇團規模特別小,只有幾個演員,外加幾個跟著學藝的小孩子。這個小劇團也並非是豫劇團,日常演出主要是道情和化妝形式的墜子戲。跟著跑了幾個臺口,眼見這劇團前景不好,再加上學不到自己一心想學的梆子戲,楊先爭滿懷失望的離開了那個劇團。

後來附近村子成立了一個豫劇團,楊先爭才又有機會再次進入劇團,雖然有熱情,無奈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學習,楊先爭從藝的熱情很快就被澆了冷水。劇團有一次演出時,安排楊先爭上場,但現場觀眾不認可,說他唱的不行,硬往臺下轟他,脾氣有點燥的楊先爭為此還和觀眾當場發生了爭執,這種打擊也讓他在沒人的地方偷偷流下了委屈的淚水。

觀眾的不認可,這種強烈的刺激,使楊先爭暗下決心,一定要去拜師學藝。

23歲那年冬天,作為青壯勞力,楊先爭跟隨村裡興修水利的隊伍來到利民八里堂挖河。那時楊先爭白天在挖河工地幹活,晚上就到八里堂去聽戲。在那裡,他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師傅的範玉堂老師。楊先爭纏著範玉堂要拜師,範老師看他確實熱愛演戲這一行,就收下了這個徒弟。從這時候開始,楊先爭才算正式學習豫劇。

範玉堂先生是虞城縣城關鎮範莊人,擅演《崇禎吊死煤山》、《諸葛亮祭燈》、《白玉杯》等紅生戲,尤以做工和扮相為人稱許。為了集中精力學戲,楊先爭把範玉堂接到家中,專門接受指導。範玉堂老師從唱詞、動作、眼神一點點不厭其煩的教授。師傅總叮囑楊先爭,要唱好梆子戲,不一定非得完全按照師傅教的來,要多去看別人演戲,別人唱腔好的地方,要認真琢磨領會,把別人的長處活用為自己的東西。

師傅的話,他不但記住了,在後來的從藝歷程中也指導著他不斷的虛心學習。為了練好唱腔,即便是在自家農田裡種棉花的時候,他也反覆的練唱,唱累了乾脆在莊稼地裡睡上一覺,醒來再接著練,以至鄉鄰都認為他迷在戲曲上了。為開闊眼界,閒暇時,他也會跑到商丘市區的宋城劇院觀摩別人演出,邊琢磨邊學習。有了這樣的學戲經歷,楊先爭慢慢開始參與了更多的演出。再沒有人往臺下轟他了,楊先爭的名字也逐步為人所知。

破繭成蝶——唱將美譽廣為人知

紅臉戲韻味非凡,但磨礪出一個“一腔定乾坤”的好紅臉卻非易事。一個好的紅臉演員的形成,除了自身必備的嗓音條件這個先天“本錢”,來自後天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楊先爭始終感恩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在從事戲曲演出過程中,楊先爭遇到了很多幫助過他的人。豫東板胡名家劉洪訓因為長期為豫東調從事板胡伴奏,對演員唱腔的運用有著獨特的認識,在和楊先爭合作中,他從一個琴師的角度對楊先爭在唱腔技巧運用方面給予了很多指導和幫助。豫東名旦梁豔麗、楊紅梅和楊先爭都有過長時間的合作,這種舞臺實踐不但使楊先爭在唱腔運用方面不斷成熟,而且逐步從為演戲而演戲,發展到主動的去揣摩人物、塑造人物。

2000年,有出版商籌備錄製豫劇《漢陽堂》,有人向出品人推薦了楊先爭。在錄製過程,具體負責運作此事的人因為不瞭解楊先爭,也不認可其唱功,堅決不同意由楊先爭來演海瑞這個人物。關鍵時候,導演組的著名演員夏登路、李國範鼎力推薦,他們認為楊先爭的唱腔獨具風格,可以勝任這一角色。面對挑戰,楊先爭憋著一口氣,決心不辜負兩位前輩的期望。錄製過程中,他潛心研究唱腔,主動與導演溝通,使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舞臺上得到了展示。在夏登路、李國範兩位老師幫助和鼓勵下,《漢陽堂》成功錄製,並深受廣大觀眾好評。

《漢陽堂》的推出,是楊先爭藝術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節點。至此,他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也實現了他個人破繭成蝶的轉變。2011年,在商丘市文廣新局和虞城縣人民政府主辦的豫魯蘇皖“木蘭”杯首屆豫劇“豫東紅臉”觀摩匯演電視大賽上,楊先爭初賽時以一段《闖幽州》點將選段,順利進軍複賽。決賽階段,他憑著《火燒紀信》跪二堂一折,較好的演繹了紀信這一人物,最終榮膺十大唱將榮譽稱號。

千錘百煉一紅生,“錚錚”音韻傳豫東——專訪豫東紅臉王楊先爭

永不止步——在繼承中創新他不斷探索

時光荏苒,轉眼間楊先爭從藝時間有了三十年。三十年的磨礪,在做好一個豫東紅臉藝術傳承者的同時,他對豫東調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體會。他始終認為,藝術上不應該有著戒律森嚴的界限,只要是好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可以互相借鑑融合的。正因如此,在演唱《火燒紀信》紀信這一人物時,他嘗試著融入了一些豫西調的演唱技巧,努力使紀信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的這種藝術上的積極嘗試,卻是無法給予否定的。

京劇《空城計》早已為大家熟知,楊先爭為了豐富豫東調演出劇目,一直想嘗試用豫東調演繹《空城計》。2013年夏天,他還專程到北京求教於京劇名家於魁智。為了能見到於魁智,他在北京等了整整一週。於先生結合他塑造京劇諸葛亮的感悟,在把握人物特點、突出人物個性方面給了他很多有益的指導。在此基礎上,他和豫東板胡名家劉洪訓合作,經過反覆的磨合、修改唱腔,錄製了其傾心之作《空城計》。錄製那天,楊先爭一如西城城頭上的諸葛亮那般冷靜,以一段極富表現力的慢板娓娓道來:“猛想起臥龍崗修真養性”……而當錄音棚內鼓息弦止時,楊先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欣慰、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因為他知道,自己所有的積累、所有的付出終於有了結晶。

豫東調戲曲藝術源遠流長,豫東調的聲腔韻律豐富多彩。面對廣大觀眾的讚譽,楊先爭只是把這些作為前進的動力,在藝術的道路上,他依然在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