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一红生,“铮铮”音韵传豫东——专访豫东红脸王杨先争

一段极具豫东调韵味的《空城计》大家眼前一亮:气定神闲的慢板、大腔大韵的叙事,使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诸葛亮形象跃然于眼前。杨先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让豫东调红脸唱腔更具活力。这种艺术上的执着,不由得让人对杨先争钦佩不已。

千锤百炼一红生,“铮铮”音韵传豫东——专访豫东红脸王杨先争

立志从艺——他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商丘是豫东调的大本营,而虞城县更是以戏窝之称闻名,一代接一代的知名艺人的熏陶,使这里的老百姓对豫东调有着不同寻常的的热爱,杨先争就生长在这块被豫东调深深浸润的土地。

1964年9月,杨先争出生在虞城县三庄乡杨楼村,幼时父亲经常带着他十里八乡的去看戏,受父亲的影响,不知不觉间豫东调的种子就扎根他的心头。至今他依然记得,孩提时代观看朱勤堂先生演出时的情景,虽然那时朱老师年事已高,演出时需要别人搀扶着,但那独特的唱腔和韵味,总是那么能打动人。后来又接触到杨启超先生的戏曲艺术,成为一名“红脸”演员,又成为他埋在心底的一个心愿。中学时期,杨先争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一有机会就会唱上一段,这种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对戏曲艺术的痴迷。

高中阶段,杨先争对戏曲的热爱,已经让他有了学戏的想法。然而由于当时杨先争家的成分不好,在那个家庭成分重于一切的年代,杨先争的父亲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将来有个好的前程。是遵从父亲的愿望,还是投身自己热爱的戏曲行当,在这两种选择之间,杨先争一度纠结、困惑。尽管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不错,到了高三的时候,杨先争最终违背了父亲的心愿,父亲这边送他到校读书,那边他却未经家人同意偷偷跟着一个小剧团走了,那一年他21岁。

千锤百炼一红生,“铮铮”音韵传豫东——专访豫东红脸王杨先争

百折不挠——面对挫折他勤学不辍

杨先争辍学从艺后跟随的第一个剧团规模特别小,只有几个演员,外加几个跟着学艺的小孩子。这个小剧团也并非是豫剧团,日常演出主要是道情和化妆形式的坠子戏。跟着跑了几个台口,眼见这剧团前景不好,再加上学不到自己一心想学的梆子戏,杨先争满怀失望的离开了那个剧团。

后来附近村子成立了一个豫剧团,杨先争才又有机会再次进入剧团,虽然有热情,无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学习,杨先争从艺的热情很快就被浇了冷水。剧团有一次演出时,安排杨先争上场,但现场观众不认可,说他唱的不行,硬往台下轰他,脾气有点燥的杨先争为此还和观众当场发生了争执,这种打击也让他在没人的地方偷偷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观众的不认可,这种强烈的刺激,使杨先争暗下决心,一定要去拜师学艺。

23岁那年冬天,作为青壮劳力,杨先争跟随村里兴修水利的队伍来到利民八里堂挖河。那时杨先争白天在挖河工地干活,晚上就到八里堂去听戏。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师傅的范玉堂老师。杨先争缠着范玉堂要拜师,范老师看他确实热爱演戏这一行,就收下了这个徒弟。从这时候开始,杨先争才算正式学习豫剧。

范玉堂先生是虞城县城关镇范庄人,擅演《崇祯吊死煤山》、《诸葛亮祭灯》、《白玉杯》等红生戏,尤以做工和扮相为人称许。为了集中精力学戏,杨先争把范玉堂接到家中,专门接受指导。范玉堂老师从唱词、动作、眼神一点点不厌其烦的教授。师傅总叮嘱杨先争,要唱好梆子戏,不一定非得完全按照师傅教的来,要多去看别人演戏,别人唱腔好的地方,要认真琢磨领会,把别人的长处活用为自己的东西。

师傅的话,他不但记住了,在后来的从艺历程中也指导着他不断的虚心学习。为了练好唱腔,即便是在自家农田里种棉花的时候,他也反复的练唱,唱累了干脆在庄稼地里睡上一觉,醒来再接着练,以至乡邻都认为他迷在戏曲上了。为开阔眼界,闲暇时,他也会跑到商丘市区的宋城剧院观摩别人演出,边琢磨边学习。有了这样的学戏经历,杨先争慢慢开始参与了更多的演出。再没有人往台下轰他了,杨先争的名字也逐步为人所知。

破茧成蝶——唱将美誉广为人知

红脸戏韵味非凡,但磨砺出一个“一腔定乾坤”的好红脸却非易事。一个好的红脸演员的形成,除了自身必备的嗓音条件这个先天“本钱”,来自后天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杨先争始终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从事戏曲演出过程中,杨先争遇到了很多帮助过他的人。豫东板胡名家刘洪训因为长期为豫东调从事板胡伴奏,对演员唱腔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认识,在和杨先争合作中,他从一个琴师的角度对杨先争在唱腔技巧运用方面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豫东名旦梁艳丽、杨红梅和杨先争都有过长时间的合作,这种舞台实践不但使杨先争在唱腔运用方面不断成熟,而且逐步从为演戏而演戏,发展到主动的去揣摩人物、塑造人物。

2000年,有出版商筹备录制豫剧《汉阳堂》,有人向出品人推荐了杨先争。在录制过程,具体负责运作此事的人因为不了解杨先争,也不认可其唱功,坚决不同意由杨先争来演海瑞这个人物。关键时候,导演组的著名演员夏登路、李国范鼎力推荐,他们认为杨先争的唱腔独具风格,可以胜任这一角色。面对挑战,杨先争憋着一口气,决心不辜负两位前辈的期望。录制过程中,他潜心研究唱腔,主动与导演沟通,使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在夏登路、李国范两位老师帮助和鼓励下,《汉阳堂》成功录制,并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汉阳堂》的推出,是杨先争艺术生涯中是一个重要节点。至此,他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也实现了他个人破茧成蝶的转变。2011年,在商丘市文广新局和虞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豫鲁苏皖“木兰”杯首届豫剧“豫东红脸”观摩汇演电视大赛上,杨先争初赛时以一段《闯幽州》点将选段,顺利进军复赛。决赛阶段,他凭着《火烧纪信》跪二堂一折,较好的演绎了纪信这一人物,最终荣膺十大唱将荣誉称号。

千锤百炼一红生,“铮铮”音韵传豫东——专访豫东红脸王杨先争

永不止步——在继承中创新他不断探索

时光荏苒,转眼间杨先争从艺时间有了三十年。三十年的磨砺,在做好一个豫东红脸艺术传承者的同时,他对豫东调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他始终认为,艺术上不应该有着戒律森严的界限,只要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可以互相借鉴融合的。正因如此,在演唱《火烧纪信》纪信这一人物时,他尝试着融入了一些豫西调的演唱技巧,努力使纪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的这种艺术上的积极尝试,却是无法给予否定的。

京剧《空城计》早已为大家熟知,杨先争为了丰富豫东调演出剧目,一直想尝试用豫东调演绎《空城计》。2013年夏天,他还专程到北京求教于京剧名家于魁智。为了能见到于魁智,他在北京等了整整一周。于先生结合他塑造京剧诸葛亮的感悟,在把握人物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方面给了他很多有益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他和豫东板胡名家刘洪训合作,经过反复的磨合、修改唱腔,录制了其倾心之作《空城计》。录制那天,杨先争一如西城城头上的诸葛亮那般冷静,以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慢板娓娓道来:“猛想起卧龙岗修真养性”……而当录音棚内鼓息弦止时,杨先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欣慰、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因为他知道,自己所有的积累、所有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晶。

豫东调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豫东调的声腔韵律丰富多彩。面对广大观众的赞誉,杨先争只是把这些作为前进的动力,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依然在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