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是對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探索

迷信,是對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探索

1、迷信的來源

我們為什麼會迷信?

比如棒球運動員會在賽前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籃球運動員發球之前會摸摸自己的右耳朵,賭神上場之前也會來一塊巧克力。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幾十年前就給我們揭秘了這個秘密,他的升級版斯金納箱成功的讓鴿子產生的迷信行為。

他在一個箱子裡放入幾隻鴿子,然後完全隨機的發放食物。但是鴿子是不明白隨機性的,於是鴿子會把自己的抬抬腿、歪歪脖子,伸展伸展翅膀的動作和食物出現給關聯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斯金納把鴿子放出來,鴿子們就停不下了,歪脖子的,伸腿的,揮翅膀的都來了,而且這時候你不管什麼時候給他餵食,都會加強鴿子心裡那個循環:奏是我歪了下脖子,食物才來的!

人也是一樣,這麼多年很多行為心理學家都設計過很多類似的實驗,比如有一個開鎖實驗,心理學家把鎖的密碼設置成按到數字5以後3秒後打開。

然後讓實驗者去嘗試,最後發現每一個人都發現自己認為獨一無二的準確密碼,而且都堅信不疑。

那麼棒球運動員的親吻,籃球運動員的儀式行為都一樣,曾經某一次的關聯,讓他們把這兩種行為關聯了起來,可能最開始是將信將疑,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慢慢的次數多了,總會相遇,於是這個關聯就被強化了。

甚至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明知道這樣做不一定有效,但是我們也會去做,因為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總想尋求一點點安慰:想要做點什麼去幹預一下。

明知道不一定好使,我們也想去做的,迷信行為就產生了。

那麼再進一步,迷信在進化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2、迷信的腦科學

人的天性中,有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對於確定性的追求。

所以本質上,我們做出的迷信行為,是為了獲得一點點掌控權,特別是那些不確定特別強的事情,比如一個超複雜的系統。

比如天氣情況,現代科學依然無法窮盡去計算天氣的因果關係,甚至基於這種複雜系統,提出新的一門學科——混沌學。

再比如婚姻關係,兩個人在婚姻中會遭遇各種複雜狀態,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決定了一段婚姻的質量,於是生辰八字、黃道吉日、婚姻習俗裡面各種含有寓意和祝福形式的迷信產生了。

當然很多迷信的行為最後慢慢的演化成了習俗,演化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畢竟這些代表了一個時期的人認識世界的方式,認識婚姻的方式。

但是,這個對於不確定性的干預背後,那個規律的形成,存在什麼機制呢?

鸚鵡螺雜誌曾經發表過一個研究,那就是迷信思維其實是大腦的一種生理反應,而且竟然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控制。

科學家找了一批受試者進行問卷調查,然後根據是否相信超自然現象和宗教這些傳統迷信項目,把他們分成迷信組和懷疑組。

然後讓他們隨機辨認一些像是人臉的圖案,這些圖片都是隨機的,有些像有些不像。

實驗結果表明,迷信組更容易把一些根本不像的圖案認成人臉,而懷疑組則比較理性。

因為迷信組更容易強行的發現規律和意義,科學家發現這和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會獎勵發現規律和意義的這種能力,能夠調節你的這方面能力高低。

也就是說如果給你注射多巴胺,你會更容易去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和意義,也就是更加迷信了。

多巴胺獎勵發現規律和意義這個行為的背後,大家能夠想到什麼?

沒錯,發現規律和意義,本身就是人類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

3、迷信和探索同源

不管是對於確定性的追求,還是多巴胺刺激人們更容易的去總結世界的規律,去發現事物的意義,背後都是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

而正是因為探索,我們人類才慢慢進化到了現在。

所以,迷信和探索,其實是一回事,都是去總結規律和意義,至於是迷信還是探求真理,只有站在更高的格局才能看得清。

理性復甦以後,哲學家們就開始對於這個世界的真相產生了懷疑,憑什麼覺得我們基於主觀觀察的世界,從而總結出來的規律就是對的呢?

比如著名的盧梭的火雞的故事,養雞場裡一隻博士雞,經過一年的觀察和總結,終於在感恩節這一天總結出了主人餵食的時間點就在中午,但是那一天主人沒有來,到了下午,它們都被主人運走煮了。

還有電影《黑客帝國》裡的思考,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還是活在虛幻的世界?

所以,探索和迷信,有時候只是你站的角度不一樣,只是深度不一樣。

是否過度的進行找規律,就是迷信的判斷標準,當有了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論以後,我們對於迷信就有了判斷的標準。

首先,你得相信概率,得相信一些事情就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然後,你得相信無常,得相信一些事情就是無法控制的。

如果不信,覺得總有一些神秘的東西可以影響命運,世上沒有無常和偶然,那麼你就是迷信的。

只要你迷信了,就會去尋找可以控制的東西,於是求神開始了,於是儀式感神秘主義開始了,於是陰謀論開始了,或者的或者,你覺得一切皆有意義,一切皆有定數。

最後一個,其實挺好,如果你相信一切都有意義,至少你的生活會變得挺幸福。

不是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