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名人录!这位教授的“传奇”一生!

他曾被美国传略中心选入世界名人录第16版,前脚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

授予“终身成就奖”,后脚又被世界艺术、科学和信息大会再次授予 “终身成就奖”。他叫夏云,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事教研工作长达54年的老教授,他的科研硕果挂满枝,桃李芬芳遍天下。

国际“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名人录!这位教授的“传奇”一生!

夏云, 男,1957年起,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54年。科研主攻方向:生态可持续建筑、建筑科学基础。曾在国内14所院校,国外3所院校应邀讲学,完成学术论文60余篇(率研究生在12次相关国际会议上宣读28篇)。夏云教授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能节地建筑设计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曾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曾获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国际设计竞赛专业组第3名(与其他三人合作);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99年被美国传略中心(abi)选入世界名人录第16版;2002年,被英国国际传略中心(IBC)选为20世纪突出人物之一并授予“终身成就”奖;2007年,世界艺术、科学和信息大会再次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与建筑结缘

或许是在木匠作坊长大的缘故,夏云从小对“建筑”“构造”有着特殊的情感。1950年,已经被复旦大学农艺系录取的他毅然放弃入学资格,于同年重新考入北京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从而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夏云由清华大学调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夏云等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节能建筑”。随着人口、建房逐渐增多,侵占了大量耕地,夏云认识到,建筑只节能不行,必须同时还要节地,于是进行了“节能节地建筑”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绝不是要人们在低标准、狭窄的空间生活,而是预示到要用先进科学技术、清洁能源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

八十年代以来,人口膨胀、能源、土地、住房、环境等危机空前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夏云提出,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向转换、三向发展、增效资源、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可称

生态可持续建筑

国际“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名人录!这位教授的“传奇”一生!

大量的实验

夏云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例如,为了揭示地下空间“冬暖夏凉”的原因,夏云等用洛阳铲挖了一个20米深的洞,每隔1米摆设了一个测温热电偶,每隔1小时测录一次土温,一年下来共记录了17万余个温度实时数据。夏云将温度数据整理成曲线图,最终得出地下空间“冬暖夏凉”的根本原因是“热惯性能或热情性能”的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引用

为了实验干旱少雨地区自然绿化的可能性,夏云在建筑学院入口西侧搭建了一个一层、四面覆土的建筑技术实验室,并用黄土、锯末铺了30厘米厚的种植层。空气中飞来的植物种子在上面自然生长,三年后,种植层已长满树木,四五年后,有的树高达4米多。这一实验为西北地区改善气候提供了参考依据。后来,这个实验室被师生们称为“夏云堡”。

国际“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名人录!这位教授的“传奇”一生!

荣誉等身

扎实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大量的荣誉。夏云曾应邀到国内外20余所院校讲学,发表论文60余篇,率研究生在12次相关国际会议上宣读28篇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能节地建筑设计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夏云被美国传略中心选入世界名人录第16版;2002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他“终身成就奖”;2007年,世界艺术、科学和信息大会再次授予夏云“终身成就奖”

从房屋建筑学到节能建筑、节能节地建筑,再到生态可持续建筑,夏云的研究方向一直跟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夏云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筑”。他认为,不同国家的文明互相包容,必须要通过生态文明建筑这一载体来实现。

“科艺顶峰绝坦途,学海无涯‘奋’作舟。点滴汇聚成深海,化纳千川乃汪洋……”2013年,

夏云再版了他主编的代表作——汉英双语教材《生态可持续建筑》。这首诗被夏云专门放进书中与学生互勉,其实也是他一生科研与治学精神的最佳概括。

国际“终身成就”奖,入选世界名人录!这位教授的“传奇”一生!

曾有学生这样评价夏云教授,“他是我见过最纯洁的教师,对物质没有任何追求,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到教学和科研上了。”夏云教授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资风采的真实写照

,多年以来,西安建大有无数似夏云这般醉心于科研、兢兢业业于三尺讲台的教授学者们,他们支撑并陪伴着西安建大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注:文章素材来自《西安建大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