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古代官員除了「四書五經」還讀啥?

其實古代官員四書五經讀的並不多,那是考試書目,考完價值就沒那麼大了。至於詩詞歌賦也讀點。關鍵是作為一個官員會讀什麼呢?

震驚!古代官員除了“四書五經”還讀啥?

明代高官的政務閱讀

在明代,科舉是重中之重,帝國的優秀人才在經過科舉洗禮後,進入體制內。有的繼續深造,有的掛職,有的當官。諸如庶吉士;觀政進士(進士及第後並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縣官、推官、郎官、教授。在漫長的職業道路上,不可能憑藉科舉知識就滿足官場需求,畢竟科舉學歷只是個敲門磚;也不可能靠關係庇護網就吃遍天下,畢竟關係只在能力範圍內;更不可能做一輩子憤青,畢竟言官罵人要講究的,而且言官也是升上來的。

所以當一個年輕進士當了官,發現自己的同年有的在深造、有的在掛職,政務能力蹭蹭蹭提高。他該怎麼辦只能好好學習,深入研究前輩成功人士的閱讀經驗,也就是說你得“當到老,讀到老”。反正只要你優秀,是不用退休的,嚴嵩八十五還當首輔。

在明代的士大夫閱讀問題上,一般喜歡關注他們的詩文,交遊唱喝。而忽視他在政務上的閱讀,一個帝國高官的角色首要是權力的體現者,怎麼會是他個人的情緒、身體健康與否之類呢?所以閱讀必須從關注高官的政務閱讀開始:

那高官讀什麼呢?

讀實錄。

實錄是王朝最有價值也最系統的材料,關於權力鬥爭、派系沿革、軍政錢糧、職位輕重,任免遷轉,都有很明確的敘述。通過讀實錄提高水平,這是迅速瞭解國家政治,明確自身位置的最佳方法。但實錄有沿革的保密程序,一般人看不到,除了參與修實錄的人自己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只能看人家藉機抄出來的。比如王世貞就在徐階家裡看實錄,其《弇山堂別集》中抄了大量的實錄材料,學問上自然碾壓別人(似曾相識吧),官場上也比較不錯,當到了刑部尚書;另一個就是張銓,很有判斷力的一個山西籍官員,對國家當時的形勢分析的很到位,諸如遼左用兵的不足,戰略的選擇的不足等,但沒讀過密府的材料,就說出了“內廷積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地,與瓦礫糞土何異。乃發帑之請,叫閽不應”,這就陷入言官流了,皇帝真沒那麼有錢,這對他的判斷略有影響。總之,讀實錄不是個刻苦問題,是個級別和關係問題,讀與不讀高下立判。

那沒法讀實錄怎麼辦呢?不用擔心,還有方法:

讀單位檔案。

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檔案,這包括本單位各部門上奏抄出的材料,與本部門相關的材料(奏議中各種“題覆”就是這個),以及本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上下行文。這是瞭解本部門歷史沿革、當下職能,行政先例的必備選擇。以崇禎朝戶部尚書畢自嚴為例,他上任戶部的時候,對財政現狀兩眼一抹黑,前線需要銀子,地方拖欠錢糧,怎麼辦?看書拜。然後畢姥爺找了兩個人,整理檔案,清理數據,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終於有點眉目,理清了地方拖欠多少,前線需要多少,以及怎麼催錢的方法與給前線節約的方法,這都是前人的智(無)慧(賴)。然後的結果就是給皇帝上奏疏執行,有理有據,效果非常好,晚明僅有的幾年收支平衡也就在這時候了。當然這也有個問題,第一量大,第二檔案保管不一定完善。關於前者,畢是尚書,不缺打雜的;後一個問題,他也沒轍,畢竟單位陳年舊案沒那麼重要(就今天多數檔案也是要銷燬的)。

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讀會典。

會典是什麼?學術一點:會典是以“職官”為綱,記錄中央與地方官職制度沿革的當代官修斷代政書。通俗一點:就是“大明建國以來重要大政方針文獻簡編”。讀這個有幾大好處:第一,欽定的,有權威性且準確性極高,隨便一條都可以成為依據,有法律效力;第二,內容簡要,沿革性強,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省時省力。在明代有 “祖制”、“原額”兩個高頻詞,只用這兩詞的一般是言官,奏議中沒有實質內容;用這兩詞再配合會典就是政務官員,比如楊嗣昌奏議中有72次用到會典,經常那年就是這樣,後來不好,我們要如何如何,非常有效果,連錯別字都查的崇禎對他的一路開綠燈,就因為楊嗣昌的話有依據。想要熟悉國家制度,想要提高奏議論證能力,認真讀會典才是王道。

讀這些就夠了嗎?當然不夠,畢竟大明政務很複雜,需要老司機般的方法。

讀前任文件。

明代的政府官員離開部門後,多會出自己的文集,以奏議與書信為主。放到單位就是先例,而且出版了,安全性也很高。舉幾個例子:

楊嗣昌特別喜讀楊博的奏議,有34次之多,不是因為500年前是本家,而是因為楊博是名臣、能臣,在邊疆立過大功,在兵部主持多年,更關鍵是嘉靖皇帝非常欣賞他,欣賞到了什麼程度呢?“帝憂甚,數遣騎偵博。博擐甲宿古北口城上,督總兵官周益昌等力御。帝大喜,馳賜緋豸衣,犒軍萬金”。“寇已潰牆子嶺,犯通州…..遂誅選博懼及,徐階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久之,改吏部尚書”。因為立功所以欣賞,因為欣賞所以寬容,故而楊博任內兵部推行制度改革,武官人事任免都取得很大成效。知道楊嗣昌為什麼讀他的了吧。而且崇禎就各種模仿嘉靖,是不是發現只有認真讀書才能發現。

再來個例子:盧象升當宣大總督,想和外喀爾喀議和買馬,但有兩擔心,一是中央不同意,二是言官操蛋,亂打一通,毀了名聲。怎麼辦?能混到總督的絕對有辦法,盧在奏議中張口閉口就說先督楊嗣昌招來夷馬,有5次之多,如何如何。看著既是尊重前任領導(壞了你就背黑鍋,堵言官的嘴),再者楊嗣昌是皇帝的寵臣,建議成功率就高很多,一石二鳥。明白讀前任文件的重要性了吧。

當然你讀的是皇帝特別討厭的人的奏議,而且想做正面論證,那就歇歇吧。

作為一個政務官員要時時刻刻讀書,諸如《貞觀政要》《歷代明臣奏議》也應該讀讀,。時間有限,就要讀本朝的書,實錄讀不上,就讀單位檔案,單位檔案讀不上,就讀會典;前任文件必須讀。至於京師有各種風言風語,還有人成書《萬曆野獲編》,價值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充其量就是大媽茶餘飯後閒談(也沒看到那個高級官員讀這)。

當然這一切都是針對有上進心的官員談的,畢竟有部分人就喜歡“心懷宇宙、星辰大海”。

震驚!古代官員除了“四書五經”還讀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