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記憶:大義橋的前世今生

到過鉛山永平鎮的朋友,大都知道永平鎮北門外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大義橋。它最早建於唐代貞元間,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

奔騰不息的鉛河水從武夷山桐木關滔滔而來。到永平一帶,江面開闊,水流湍急,給兩岸造成極大不便。尤其到漲水季節,那更是一片汪洋,咫尺間成天塹,於是,造橋成了必然。

唐朝貞元間,洪州馬祖道一弟子大義禪師在鵝湖頂寺修行,感百姓行旅之苦,發願造橋,歷經近兩年時間籌得造橋銀兩。永平地方百姓受其感化,也紛紛出錢出力,才建成這座橋。當時的橋是木架結構的,叫做思政橋。

鉛山記憶:大義橋的前世今生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轉眼間到了宋朝乾道八年,一場特大洪水使得“思政橋”蕩然無存,鄉人趙不適牽頭捐資重修,並更名為“萬安橋”,取萬載平安之意。然而,這座橋並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平平安安。20年後,一場大水再次沖毀了這座橋,重修後的橋更名為“大義橋”。一則是飲水思源,為了紀念大義禪師:二則也希望它能得到大義禪師的法力庇護,但禪師的法力似乎也改變不了這座橋多蹇的命運。

清朝乾隆年間,因附近居民不慎,一場火災使大義橋化為灰燼。當時的縣令鄭之橋,毅然決定改木橋為石橋,以圖一勞永逸。傳說造橋時,河中有巨龜興風作浪,工匠打下的木樁和投下的石料都被河水沖走,無法下墩起腳。有一天,來了個穿灰衣的老和尚,用缽收服了巨龜,並且擲缽入水,分開水路,使大義橋得以順利建成。人們說,這個和尚就是大義禪師。

鉛山記憶:大義橋的前世今生

據縣誌記載,當時永平百姓踴躍捐錢出力,共計花費了兩萬多兩白銀,歷時一年零四個月。工程之浩大,在這座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重建後的大義橋長近兩百米,八墩九孔,麻石砌欄。

建國前,鉛山縣是福建北部進入贛、浙的的通道上極其重要的咽喉要衝。大義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現代它還承載過當時的各式機動車輛。

抗戰期間,大義橋又差點毀於一旦。1942年夏,日寇進犯贛東北,直至鉛山青溪,距縣城永平只有十餘里。為阻止日軍進逼,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部撤退,在鉛山設臨時戒嚴司令部,戒嚴司令部立即部署炸燬當時閩贛公路線上必經之橋——大義橋。彈藥已準備就緒,就待命起爆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鉛山電信局主任張國本覺得事關重大,於是用加急電話將這一情況向國民黨三十二集團軍總部黃伯韜參謀長報告。這時總部已得到情報,日寇遊哨已撤出青溪。於是黃伯韜電令停止炸橋行動。這座千年古橋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建國初,人民政府對大義橋做了稍事修補,用作閩贛公路的橋樑。之後又架設了永平公路新橋,新橋雖然代替大義橋承擔了貫通閩贛兩省交通的任務,但大義橋仍為溝通河兩岸居民的要道。

鉛山記憶:大義橋的前世今生

兩座橋猶如兩道彩虹橫跨江面,一座古樸,一座現代;一座恬淡從容,一座朝氣蓬勃。遙遙相對,相映成輝。前些年,永平鎮政府又籌資對大義橋附近的古城牆進行了維修改造,使之成了人們休閒賞景覓幽的好去處。

如今,遠眺此橋,鵝峰拱秀,橋架南北,古樸大氣;而漫步在寬大平坦的麻石橋面上,則會有一種穿行在時光隧道中的感覺。那夕陽下倚著橋欄聊天的老人,麻石上星星點點的青苔,粗糙不平凹凸有致的石欄,橋下潺潺的流水,無一不把你帶入對歷史的追憶和暇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