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记忆:大义桥的前世今生

到过铅山永平镇的朋友,大都知道永平镇北门外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大义桥。它最早建于唐代贞元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奔腾不息的铅河水从武夷山桐木关滔滔而来。到永平一带,江面开阔,水流湍急,给两岸造成极大不便。尤其到涨水季节,那更是一片汪洋,咫尺间成天堑,于是,造桥成了必然。

唐朝贞元间,洪州马祖道一弟子大义禅师在鹅湖顶寺修行,感百姓行旅之苦,发愿造桥,历经近两年时间筹得造桥银两。永平地方百姓受其感化,也纷纷出钱出力,才建成这座桥。当时的桥是木架结构的,叫做思政桥。

铅山记忆:大义桥的前世今生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转眼间到了宋朝乾道八年,一场特大洪水使得“思政桥”荡然无存,乡人赵不适牵头捐资重修,并更名为“万安桥”,取万载平安之意。然而,这座桥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平平安安。20年后,一场大水再次冲毁了这座桥,重修后的桥更名为“大义桥”。一则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大义禅师:二则也希望它能得到大义禅师的法力庇护,但禅师的法力似乎也改变不了这座桥多蹇的命运。

清朝乾隆年间,因附近居民不慎,一场火灾使大义桥化为灰烬。当时的县令郑之桥,毅然决定改木桥为石桥,以图一劳永逸。传说造桥时,河中有巨龟兴风作浪,工匠打下的木桩和投下的石料都被河水冲走,无法下墩起脚。有一天,来了个穿灰衣的老和尚,用钵收服了巨龟,并且掷钵入水,分开水路,使大义桥得以顺利建成。人们说,这个和尚就是大义禅师。

铅山记忆:大义桥的前世今生

据县志记载,当时永平百姓踊跃捐钱出力,共计花费了两万多两白银,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工程之浩大,在这座桥的历史上是空前的。重建后的大义桥长近两百米,八墩九孔,麻石砌栏。

建国前,铅山县是福建北部进入赣、浙的的通道上极其重要的咽喉要冲。大义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现代它还承载过当时的各式机动车辆。

抗战期间,大义桥又差点毁于一旦。1942年夏,日寇进犯赣东北,直至铅山青溪,距县城永平只有十余里。为阻止日军进逼,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撤退,在铅山设临时戒严司令部,戒严司令部立即部署炸毁当时闽赣公路线上必经之桥——大义桥。弹药已准备就绪,就待命起爆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铅山电信局主任张国本觉得事关重大,于是用加急电话将这一情况向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总部黄伯韬参谋长报告。这时总部已得到情报,日寇游哨已撤出青溪。于是黄伯韬电令停止炸桥行动。这座千年古桥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建国初,人民政府对大义桥做了稍事修补,用作闽赣公路的桥梁。之后又架设了永平公路新桥,新桥虽然代替大义桥承担了贯通闽赣两省交通的任务,但大义桥仍为沟通河两岸居民的要道。

铅山记忆:大义桥的前世今生

两座桥犹如两道彩虹横跨江面,一座古朴,一座现代;一座恬淡从容,一座朝气蓬勃。遥遥相对,相映成辉。前些年,永平镇政府又筹资对大义桥附近的古城墙进行了维修改造,使之成了人们休闲赏景觅幽的好去处。

如今,远眺此桥,鹅峰拱秀,桥架南北,古朴大气;而漫步在宽大平坦的麻石桥面上,则会有一种穿行在时光隧道中的感觉。那夕阳下倚着桥栏聊天的老人,麻石上星星点点的青苔,粗糙不平凹凸有致的石栏,桥下潺潺的流水,无一不把你带入对历史的追忆和暇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