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沒用!那怎麼辦?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莫娜有三個孩子,每天送他們上學是她最頭疼的事。

“梅拉妮,梅拉妮!現在上車好不好?提米,能不能把書收起來,咱們上車吧?布蘭登!衣服穿反了,標籤在外面會扎手的,咱們把衣服脫了,翻過來重穿一次好不好啊?”

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頭皮發麻,莫娜每次都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一邊催促著孩子,一邊飛快地拎起包衝進車裡,著急忙慌地發動汽車,卻發現後座一個人都沒有!她不知道孩子們是不是都練了裝聾作啞的神功,不然怎麼都無動於衷呢?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個父母都會在生活中遇到。

有些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強行把孩子們拽上車。結果就是:父母生氣,孩子下次繼續不聽話。

另外一種“友善的”父母,可能會跟莫娜一樣,強忍著即將噴發的怒火,對孩子儘量和善,但收到的反應可想而知:被無視。

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哪種方式都不管用?第一種父母我們知道是不可取的,但為什麼第二種父母還是行不通?

仔細分析莫娜的話,我們會發現她跟孩子的對話基本是這樣:

“親愛的,我們是不是該出發去學校了?”或“寶貝,我們可能該回家了,現在天有點晚了。”說完話,我們就站在一旁“聽候孩子發落”。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明明已經確定了方向(該出發去學校了!天晚了,該回家了!),卻在孩子面前打開了整張地圖,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然而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年紀,兒童期的孩子並不擅長做選擇題,對他們提出建議或請求(不論態度如何),就像把他們放在選擇的汪洋大海中,卻把父母這座唯一的燈塔熄滅,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他還太小,不知如何為他人考慮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金·約翰·培恩在他的《簡單教養經: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階段的孩子》中提到:管教孩子一定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管教方式。只有瞭解了各個階段孩子的特質,我們在教養中才能得心應手。對兒童期的孩子來說,大腦功能尚未發育完善,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非常單一,甚至常常看起來有些自私。當你給出建議或請求時,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而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剛學會走路的妹妹在遊樂場玩耍,你問她要不要去接哥哥放學,她常常會自顧自地玩耍。對她來說,哥哥有沒有人接,你是不是很著急,都已經超出了她的理解範圍,只有眼前的遊戲才是第一位的。

聽上去是個自私又淘氣的傢伙,其實這只是因為她的內心視覺(想象力)還不能根據你的建議描繪出可能的結果——她想象不到如果不去接哥哥會發生什麼,如果留下來接著玩遊戲又會發生什麼。當你對孩子說:“我要大掃除,誰來幫幫我?”對你來說,這句話再明白不過,你想要孩子來幫你大掃除,這樣房間才會乾淨,這是典型的“行動—結果”思維

可是對孩子來說,媽媽只是在問他們想不想幫忙,而他們更在意哪個選擇會讓自己開心,這是典型的“選擇—快樂—想象”思維。正是這種不對等的信息,才讓孩子的大腦迷失在選擇中,變成了充滿不確定性和矛盾的謎團。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五歲兒童的眼眶前額皮層尚未發育完全,而這塊區域恰巧是人類大腦進行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區域。從兒童到青少年時期,這塊區域負責的三種判斷力都還在成長和健全。

第一種判斷力是對不同選擇的長期影響進行預判。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你想不想上車?”年紀較小的孩子只能考慮當前的影響,也就是“上車比在這兒更好玩嗎?”即使媽媽解釋得很仔細:“艾莉莎,親愛的,你想不想上車去接亞當?時間不早了,接完亞當放學,我們還要去超市買水果。寶貝,我們最好不要拖到很晚才到家。”我不得不承認媽媽的解釋很合理,而且也很尊重艾莉莎,可是艾莉莎並不會因此就想到還在學校的亞當,她也不會在意去晚了就買不到新鮮水果。至於回家太晚,導致大家都睡不好覺,然後明天早上賴床而不想上學的一連串問題,就更不在她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艾莉莎聽到媽媽的建議後,滿腦子只有一個想法:

“上車比挖沙更好玩嗎?不,還是在這兒比較好!”

你看,就是這麼簡單。她的大腦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現在的一個小行為會產生怎樣複雜的長期影響。那麼在這個階段,誰來替她做出判斷呢?當然是我們,父母,他們的養育者,我們應該告訴她應該做什麼,而不是寄希望於她幼小的大腦做一些無法完成的事。

另外兩種判斷力:考慮別人後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和情緒的恢復力。

五歲之前的孩子還不具備這兩種能力。他們的大腦皮層尚在發育過程中,因此不能對比各種選擇造成的影響,也不能識別他人的情感需求以改變自己的決定。同樣,他們對不同情感的消化能力還未完善,不能妥善地應對各種壓力事件。

沉浸在遊戲裡的孩子是心無旁騖的,但也是非常固執的。當小約翰在遊樂場裡和小夥伴你追我趕時,你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就要錯過晚餐時間了。你不想強行打斷孩子的快樂,但你也要考慮到整個家庭,所以你把自己的困惑告訴了孩子,你希望他能夠理解你的難處,主動跟你回家。儘管你每天都很用心地陪孩子玩耍,但顯然你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孩子總是冷酷地拒絕你。一些父母甚至懷疑自己的孩子:“他不會是反社會人格吧?天哪,我都不知道我怎麼會把他養成這麼無情!他除了自己,誰都不關心,連我都不關心,我是他媽媽啊!”

現在,你應該明白,他只是還太小,不知道如何為別人考慮。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不要建議和請求,直接指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直接指示!

培恩在《簡單教養經: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階段的孩子》中提到一個回聲原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的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迷茫的孩子,沒有叛逆的孩子。

當孩子迷失在錯綜複雜的森林中時,他們缺少的是明確的方向和走出森林的勇氣,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指示獲得。

如果你是他們的嚮導,你應該微笑著對他說:“別害怕,很多人都會在這片森林裡迷路,特別是這種地方。跟我走,我帶你出去。”一句“跟我走”就能撫平孩子的焦慮和恐懼,這也是嚮導存在的意義。我想沒有人會在這種情況下給孩子施加壓力。“你迷路了,我來幫你,前面有三條路是可以選的。左邊這條路是朝西去的,要翻山越嶺,道路都很陡峭,不過風景很美麗;中間這條路走起來會快一點,不過半道可能會碰到野獸,很可怕的;右邊這條路比較平緩,順著河走就行,但是有很多岔路,總之你記得一直朝東走就行。就是這三條路,我先走了,祝你好運,孩子!”當我們把大把的選項一股腦地交給孩子時,我們就像失職的嚮導,說了一大堆,卻把孩子獨自一人扔在生活的十字路口。

其實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清晰的方向。

文章節選自《簡單教養經: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階段的孩子》

孩子天生磨蹭,你催也没用!那怎么办?

長按二維碼購買

簡單教養經:如何有效管教不同階段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