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還是「壟斷」?石油工業史里你不知道的事

“三桶油”作為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其國內與國際影響力都不可小覷。但你想過嗎?在能源領域,國有企業有哪些優勢?如今的石油化工格局,是數百年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嗎?今天,

流程君為你解讀世界石油工業史,本文從國有與私有化的發展入手,來說一說作為石油人你可能不知道的事,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國有”還是“壟斷”?石油工業史裡你不知道的事

世界石油工業國有化浪潮

1、石油工業國有化的開始(20世紀20年代)

以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梯特斯維爾用頓鑽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有商業意義的油井為標誌,世界石油工業已經走過了150年的歷程。世界石油工業在它最初的60年裡“太太平平”,沒有國有化,也不存在私有化問題。因為在那個時期,無論美國、俄羅斯(包括阿塞拜疆)還是波蘭、緬甸的石油工業規模都很小,石油產品主要限於燈用煤油,經營者全部是私人。

19世紀80年代,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和汽車先後問世,為石油開闢了新用途。進入20世紀,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大地震,汽車在救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重要性更加顯現,成為飛機、坦克和軍艦的關鍵燃料。隨著一些政治家開始關注石油工業,20世紀20年代世界石油工業開始出現國有化。

蘇聯是最早發生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國家之一。1917~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經歷了三年內戰。1921年,蘇聯開始全面實行國有化,把私人資本包括私人石油財產沒收成為國家財產,形成了政府直接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石油工業。

1922年,阿根廷創力、了世界上第一家國家石油公司YPF,揭開了拉美國家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序幕。起因是阿根廷空軍司令的飛機要起飛,而外資石油公司以空軍未付現金為由不給飛機加油。

1936年,玻利維亞成為了第一個把在本國經營的外國石油公司收為國有的國家。不過當時玻利維亞的石油產量很少。

1938年,墨西哥作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對石油工業實行國有化,把所有的外國石油公司“掃地出門”,轟動一時。

在這個時期,發達國家中也有一些國家創立了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例如意大利創立了阿吉普石油公司(Agip),法國組建了法國石油公司(CFP,即後來的道達爾,TOTAL)。美國聯邦政府也曾經企圖在埃克森等打入沙特阿拉伯市場時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但後因阻力太大而作罷。

2、石油工業國有化的熱潮(20世紀50年代)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出現了一個石油工業國有化的熱潮。一批國家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道路,石油工業由政府直接管理。比較重要的事件是羅馬尼亞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羅馬尼亞在二戰前和二戰中是歐洲主要的產油國及石油出口國,而當時其石油工業由德國、美國、英荷資本所控制。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工業體系,而且發展得很快,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的國家之。

一批資本主義國家,其中包括法國、意大利、芬蘭、西班牙、奧地利等,也成立了國有石油公司,建立了國家控制的民族石油工業,以打破“石油七姐妹”(埃克森、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美孚、德士古、雪佛龍和海灣石油公司)的壟斷和控制,保障本國的能源供應。

其中,意大利集結其國有石油企業,組成了埃尼(ENI)集團;法國在法國石油公司之外成立了埃爾夫阿奎坦(ELF Aquitane)公司。主要產油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不滿“石油七姐妹”的殖民主義掠奪,以石油國有化維護本國的石油權益。其主要表現為通過鬥爭迫使大國際石油財團同意提高稅負和利潤分成比例。

1951-1954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鬥爭成為這一輪國有化的高潮。這場鬥爭後來雖然被英美國家聯合鎮壓了下去,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的地位和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資源及石油資產的所有權最終得到了承認。

此外,意大利埃尼和美國阿莫科(Amoco)開創了國際商業公司同國家石油公司合作開發的新模式,給租讓權制度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3、世界範圍的石油工業國有化高潮(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針對“七姐妹”對產油國石油資源、生產、貿易、運輸、煉製、銷售和價格的壟斷,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的高潮。阿爾及利亞1968—1971年率先接管了外國公司在阿的油氣資產和股權。接著,伊拉克、伊朗也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

1972年l0月5日,海灣五國與國際石油公司達成了參股總協定。1973年,阿拉伯產油國團結一致,運用石油武器,通過減產、禁運、提價,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衝擊波”。歐佩克產油國乘勝前進,通過徵收資產和逐步增加股份兩種方式,實現了石油工業部分或全部國有化。

之後,傳統的殖民主義性質的石油租讓制被廢除,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霸權被摧毀,世界上75%以上的油氣資源轉到了產油國國家石油公司手中。國際大石油公司同國家石油公司的關係轉變為互利的合作關係,產油國成為石油的主人。

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成了加拿大石油公司(PetroCanada)和日本石油公團的成立;歐洲北海海掀起了石油勘探高潮,誕生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BNOC)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國有”還是“壟斷”?石油工業史裡你不知道的事

世界石油工業私有化浪潮

“物極必反”,世界石油工業的國有化高潮過去之後,繼之而來的是私有化的浪潮。英國國家石油公司的迅速發展,給私營的英國石油公司(BP)和殼牌公司(Shel1)以很大威脅。

代表大有產者利益的保守黨1978年上臺後就反工黨之道而行之,大力推行私有化,口號是“政府退出企業”。它分兩步“化”掉了BNOC,賣掉了政府在其中的股份,使BNOC的資產進入了BP的囊中,實現了英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徹底私有化。

在歐洲,右翼政黨通過歐共體中的政治勢力,大力推動歐洲國家石油工業的私有化。20世紀90年代,法國撤出了其在埃爾夫中的絕大部分股份;意大利把它在埃尼的股份減少30%;西班牙對成立不久的雷普索爾(Repsol)實行了私有化。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政府也撤出了其在加拿大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份。

與此同時,這一派政治力量還影響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個機構以貸款為手段,力促發展中國家也搞石油工業私有化。這一次又是拉美國家走在前頭,

步子最大的正是世界第一家國家石油公司一一阿根廷的YPF

上世紀90年代末,YPF 97.49%的資本權益被西班牙的雷普索爾收購。巴西、墨西哥等國也紛紛跟進一一巴西政府減持了它在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中的國有股;墨西哥則宣佈出售部分石油化工資產。

私有化的另一股“熱潮”發生在“社會主義陣營”。1989年東歐劇變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幾十個原蘇聯、東歐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改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葉利欽在俄羅斯進行的“改革”。這場“改革”使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氣工業體系被解體為十幾家一體化公司,絕大部分國有資產在短短几年內變成了少數大亨的私有資產;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產量大幅度下降,1998年跌到最低谷。

在這場私有化浪潮中,歐佩克國家“巋然不動”,中國也沒有步俄羅斯的後塵。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國有”還是“壟斷”?石油工業史裡你不知道的事

第二次國有化浪潮

世紀之交,世界石油工業體制又開始了一次大變動,出現了新一輪石油工業國有化浪潮。立志要振興俄羅斯的普京政權,深知私有化和分散化對俄羅斯石油工業的危害,於是採取多種措施削弱私有石油資本,擴大國有石油資產,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在國有化進程懶了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的幾乎全部上游資產。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兼併了第四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並從以殼牌為首的集團手中取得了薩哈林Ⅱ項目51%的股份,從BP秋明取得了科維克塔氣田51%的股份。

“國有化”的另一股熱潮又出現在拉丁美洲。失去了國家石油公司YPF的阿根廷政府,於2004年l0月重新成立了國有石油企業一一阿根廷能源有限公司(ENARSA),由中央政府控股53%,省政府持股35%。

在國際油價不斷飈升的大背景下,2006年委內瑞拉強制改變1990—1997年簽訂的32個石油合作合同,要求所有外國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訂新的合資合同,委國家石油公司在合資公司中所持股份不低於60%,新合資公司要繳納30%的礦區使用費和50%的所得稅。

同年,玻利維亞要求所有在玻的外國石油公司轉為以玻利維亞國家公司為主導的合營公司,石油稅率從18%提高到50%;在厄瓜多爾,由於美國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私自把40%的股權轉讓給加拿大一家公司,厄政府沒收了其全部石油資產。厄瓜多爾國會於2006年4月19日通過一項法令規定外國公司必須將因石油價格上漲而超出原銷售合同價格利潤的50%上繳給厄政府;同年l0月413厄瓜多爾總統又簽署總統令,宣佈將這上繳比例從50%提高到99%。

在非洲,阿爾及利亞2006年明決定對在阿爾及利亞經營的外國石油公司徵收石油暴利稅,稅率為盈利的5%~55%。

“國有”還是“壟斷”?石油工業史裡你不知道的事

石油發展的歷史必然

回顧150年來世界石油工業從私人開發資源起步,到國有化—私有化一國有化的歷史進程,筆者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對事關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實行國家所有,國家通過政府對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實行控制,這是歷史的必然!

石油天然氣不僅是世界第一能源,而且關係到世界各產油國、消費國的發展與穩定。從100年前直到20世紀70年代,石油工業的發展伴隨的是殖民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和控制。在石油租讓地制度下'外國石油公司憑藉其母國的政治勢力在發展中國家取得租讓地,租讓面積往往覆蓋整個國家,租讓時間長達五六十年。在租讓地上,外國公司為所欲為,每年只繳納少得可冷的礦區使用費,就可以任意勘探開採。

“石油七姐妹”的發展史,是一部掠奪史;而發展中產油國石油工業國有化的過程,就是一場摧毀石油租讓權制度的革命,是一部爭取石油天然氣領域經濟獨立,維護國家、民族權益的鬥爭史。

面對“石油七姐妹”控制整個世界石油市場包括歐洲、北美、日本國內市場的格局,許多發達國家也建立起自己的國有石油公司,目的就是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資源和市場的壟斷和控制,保障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一場控制反控制的鬥爭。

20世紀90年代葉利欽實行俄羅斯石油工業私有化,肥了少數大亨,苦了國家和民族;而21世紀初普京推行石油工業國有化,強了國家,富了人民,深得民心。俄羅斯石油工業從私有化到國有化的進程,意義重大。

如今堅持石油工業國有化仍是一個大趨勢。產油國將繼續通過國家石油公司來保持和加強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國家石油公司在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維護國家石油權益、支持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政治、經濟、社會責任是不可替代的。

2、發達國家的政黨政治鬥爭影響石油工業國有化與私有化

在政黨政治鬥爭下,執政黨最關心的往往不是國家的長遠利益而是本屆政府的“業績”,以便贏得下一屆選舉。例如,當年阿根廷賣掉YPF,就使當屆政府利用出售公司的近百億美元渡過了經濟困境。右翼政黨更多地代表大資產所有者的利益,往往主張政府不要介入企業。

1973年石油危機時,英國首相親自找大石油公司BP和Shell的董事長談話,要求在危急時刻確保英國的石油供應。這兩位董事長以只對股東負責為由拒絕了政府的要求。與此同時,各國國家石油公司都在保障本國石油供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證明了國家石油公司存在的必要性。

3、政府減持國有股但保留控制權,不等於削弱國家石油公司

許多國家實行石油工業私有化並不是賣掉或削弱國家石油公司,而是對國家石油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政府減持國有股,但保留控制權或保留政府作為第一大股東;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將政企分開,讓石油公司去做公司的事隋,把發放許可證、對外資監管等行政性職能交給政府部門。

政府股份的減少,有利於吸收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改善融資環境,減少政府對公司的直接干預,從而增強企業經營活力,並不改變國家石油公司的性質。挪威、巴西、馬來西亞的國家石油公司都是成功的改革者,它們成為世界舞臺上生機勃勃、高效率、高效益的石油公司。

借鑑別國經驗,我國對三大石油公司進行的股份制改造,並沒有削弱國家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其方向是正確的。現在看來,步子還可以再大—些。國家石油公司不等於國家掌握loo%控股權,國家控股50%~60%、保持控股地位就可以了。不過,在國有股減持的時候,對國家石油公司的資產—定要有晗當的評估,要吸取俄羅斯的教訓,切忌廉價地把國家資產轉化成私人財產。

4、要從歷史角度看石油工業的壟斷

現在有一種誤解,似乎存在國家石油公司就代表了石油工業的壟斷;是壟斷,就要反對。本文不專門討論石油工業的壟斷問題,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講,有幾點要明確。

(1)不能以一般產業的反壟斷觀看待石油工業的“壟斷”現象

石油工業不僅是資源性產業,而且對產油國來說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石油工業本身還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投資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因此,石油工業需要規模大、實力強、集約化程度高、上下游一體化抗風險能力強的大公司主導經營。不應用一般產業(尤其是消費品生產產業)的反壟斷觀來對待石油工業的“壟斷”現象。

(2)壟斷與反壟斷觀要與時俱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使人們對壟斷的看法不再侷限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近年來,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集約化現象值得重視:歐盟支持美國雪佛龍對德士古的兼併,支持BP兼併美國的Amoco和Arco,支持法國兩大國有公司Total與Elf的合併乃至兼併比利時的PetroFina;挪威的Hydro兼併Saga,而後由Statoil兼併Hydro,使挪威的“三分天下”變成Statoil-Hydro的“一統天下”。

此時,“反壟斷”並沒有被捉及。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石油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家石油公司只有把“蛋糕”做大,才有更強的競爭力。借鑑國外的經驗,中國石油工業的反壟斷問題也應該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考察。三大國有石油公司要到世界大舞臺上去搏擊,我們考慮的不應該是如何“反壟斷”,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握緊拳頭,聚集力量,將自身打造成能經受大風大浪的“超級航母”。

(3)石油工業不同領域“私有化”程度應有所不同

石油工業的上游是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的資源性產業,經營的是國家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唯有國家石油公司能代表國家同外國公司合作。但是,上游也有競爭。本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實行公開競爭,國家石油公司同別的石油公司一樣通過投標取得許可證;與此同時,國家石油公司還走出國門,通過競爭參與國外油氣資源的開發。

相比之下,石油工業的下游要開放得多,尤其是石油產品的銷售,允許乃至歡迎私營公司、外國公司在國內經營批發和零售,同國家石油公司競爭,在競爭中讓用戶得利。也有不少國家為零售市場規定了底線,確保10%~20%的市場份額掌握在國家石油公司手中,以便發揮調節、控制的作用,同時避免本國石油市場被外國石油公司所操縱。

在紀念世界石油工業誕生150週年之際,回顧這近百年石油工業國有化—私有化一國有化的歷史進程,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石油工業的國有化維護了國家、民族的權益,意義重大;政黨利益在—定程度上影響石油工業的國有化與私有化;股份制改造可以增強國有石油企業競爭活力;石油工業上游與下游的開放程度應有所不同;應從歷史角度看待石油工業的壟斷現象,促進我國石油工業的集約化與下游市場的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