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有一段話,值得反覆體味。

清末如冠九《都轉心庵詞序》中有一段話:“‘明月幾時有’,詞而仙者也。‘吹皺一池春水’,詞而禪者也。

仙不易學而禪可學。

好一個“仙不易學而禪可學”,把“不易學”和“可學”劃分得這麼清楚。

“可學”的東西不一定優美、宏壯,卻可能雅緻、古樸,尤其可以在民眾中普及,使大家參與進來,形成一種經久不衰的潮流,成為一種文化特色。

日本,也許就是這麼個學禪的範例。

二十年前,第一次參觀日本島根縣足立美術館,我就喜歡上了。

首先是庭院美。借景院外的山,建造並搭配了枯山水、苔庭、池庭、白沙青松庭等各種庭園,有“日本第一庭院”之稱。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其中,許多分解出來的小景緻,在我居住的城市內散見各處,在日本各地也常看見,足立美術館庭院是集大成者。

再就是展出作品,東西方的藝術品都能看到。我印象深的是日本的小玩意,尤其北大路魯山人的陶藝。因為名字怪怪的,作品又怪怪的,於是,隨手買了一本他的書《魯山人陶說》。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北大路魯山人(Kitaoji Rosanjin,1883-1959)

本名房次郎,日本著名全才藝術家、國寶級人物

書的序言介紹說,他是西方最推崇的日本現代陶藝家,也是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漆藝家。他對日本料理的研究,豐富了日本飲食文化的內涵,表現出日本料理之美。

書裡有一句有趣的話:食器是食物的衣裳。

他會為美食做什麼樣的衣裳呢?

先選兩張作品圖片。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北大路魯山人 鼡志野雪文字平碟

不知道您看了這幾樣陶器有什麼感覺。我第一眼看時,感覺既像上古陶器,卻又很現代,說不清楚。我不是專家,只是直感。

我曾經在松江市一個老宅子住過,房東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院子裡零零散散地放著一些陶製食器,很有魯山人風格。一問,才知道都是她自己燒製的,她參加過當地的陶藝興趣班。

看過在日本的一箇中國人寫日本,說中國人即使在日本十年,也不一定去過日本人家做客。這大概是東京、大阪一類大都市的情況。我在松江市經常去日本人家做客吃飯,而且,每年年底房東會照慣例請我吃飯。

一般說,吃日本料理餐用日式餐具,房東家是她自己燒的陶器。食物擺放規範,碗碟中有像山水畫的那種留白。“留白”是日本料理擺盤的傳統,它受南宋傳入日本的繪畫影響很大,比如馬遠的“馬一角”畫風。

魯山人說陶,其審美源自茶道,其中不止是千利休,更多的是古田織部的審美。

織部是利休的學生,是利休死後影響最大的學生。利休反對學生模仿老師,織部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出色。

山本兼一說,利休是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然美的天才,只是由於他重視協調感,往往欠缺活潑;織部則致力於大膽有活力的茶風。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利休喜歡的茶碗 VS 織部喜歡的茶碗

其實,在織部的“活力”中,有一種日本說的“遊戲之心”,就是玩耍的心態,這算不算茶禪一味呢?

久松真一1948年出版的《茶的精神》中,把茶道審美概括為:“(1)不均齊、(2)簡素、(3)枯高、(4)自然、(5)幽玄、(6)脫俗、(7)靜寂”。

之後,這七點被看作是日本禪文化的特點。

這是對利休美學的概括。但是,利休茶道主要是對應戰國時代,武士隨時準備上戰場,於是,活在當下,一期一會。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北大路魯山人作品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北大路魯山人作品

織部茶道是戰爭結束後,在和平年代流行起來的。尤其在當時的江戶時代,平民社會逐漸興起,大眾不需要武士那種緊張感,大眾需要娛樂。於是,代表織部審美的陶器——織部燒,很快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來。即使在今天,許多日本料理店都喜歡用織部燒做食物的衣裳。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來自NHK《美之壺》“織部燒”

我看這類食器的感受一直沒變,就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當然是“禪者”,自然“可學”,並且是可以融化於日常生活中的禪趣。

織部燒大致有三個看點,一是自然流淌的綠釉,呈現出的山水風景;二是造型稚拙的童趣,甚至是孩子似的遊戲心態,平添的禪意生活;三是玩味千變萬化的紋樣。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雖然普通人達不到陶藝家的水平,但織部和魯山人確立的審美情趣,是可接近的,是大眾可以參與的遊戲。想想老房東那些如同新手的遊戲之作,不正是“禪者的初心”?

至於怎麼學,食器既然是食物的衣裳,穿著就要得體。NHK《美之壺》系列的“魯山人の器”一集,做了一個對比。日本料理適合放在魯山人質樸的盤子裡,圖案絢麗的盤子對這類食物會喧賓奪主,無法呈現和食之美。

修仙不易,唯有禪,人人可以參與

來自NHK《美之壺》“織部燒”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孕育一方的審美。

但不管在什麼地方,禪,就像洗滌大地的春雨,讓天地呈現本來面目,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所謂禪意生活,是一種“因地制宜”吧。

作者:孔祥旭,日本農業經濟學博士,旅日八年,專注日本歷史文化研究,著有《櫻花與武士》。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臺獨家特約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