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胡同,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水衚衕,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衚衕以水命名,可見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亦可見人們對養育自己的這方水土的深厚感情。這裡所說的水衚衕是指高都司巷以北、啟明街以東的一條東西向的小街。

從前,啟明街一帶有處泉水叫華家井,泉呈井型,位於啟明街41號以東路北,屬珍珠泉群,在20世紀60年代填埋,之後,在這一帶建了學校。據說,華家井水量大、水質好,是附近居民的汲水處。居民從華家井汲水後,通過“水衚衕”運至家中。也就是說,這條衚衕是居民汲水的必經之路,所以被命名為“水衚衕”。

水衚衕,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華家井

其實,濟南曾以“水衚衕”命名的街道遠不止一條。從百年以前的老地圖上可以看到,就在如今水衚衕的東北方不遠處,還有一南北向的“水衚衕”。此外,在趵突泉北至德院西、五龍譚玉皇官后街北、南關大街西前帝館東、曲水亭西起鳳橋北、西更道西金菊巷東頭路北、老東門外鵝鴨坊街附近也有“水衚衕”。更有史料證實現在的濂泉衚衕當年也稱”水衚衕”,平泉衚衕也曾叫“水衚衕",黑虎泉上半邊街對者五聖巷的向北小街。因連連通琵琶泉、豆芽泉,為人們打水洗衣所行之路,名字也叫“水衚衕”。一句話,只要是附近居民汲水的必經之路,差不多都可叫“水衚衕”。誰叫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呢! 當年的濟南泉水眾多,並不缺水,但汲水需要勞力,需要一桶一桶地挑到家中,所以水對居民來說還是很珍貴。眾多的水衚衕裡不知灑下了男人的多少汗水,也不知承載著女人的幾多期盼。那時,水衚衕的路面永遠是溼漉漉的,灑下的水跡斑斑駁駁,像人們的笑聲,時緩時急,時高時低。

可以想象,每天的清晨,居住在泉水邊的居民,便用“擔杖”(扁擔兩頭加鐵鏈、鐵勾)挑著水筲(水桶)來河邊、泉邊汲水。路遠的,可能還要用平板拉水小車,把水筲打滿水放在小車上拉回家。

水衚衕,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獨輪運水車

據說,當年有些居民怕陰天下雨不便,或家中人多,就買下大水缸以蓄水,有些富裕人家或缺勞動力的便買水吃。那時賣水人都用盛水較多的木製、鐵製水車,車上盛水大桶下有一放水孔,用水時把孔上木塞子拔下。賣水人把水從水車內放滿水筲,再挑著送到用戶家中。舊時賣水大致是一個銅錢一擔,改用紙幣後每擔一百元(合後一分錢)。對經常買水的“主戶”,則是預先買好“竹牌子”(一種買水籌碼),竹牌上有賣水人做的印記,這就省去了送水時交錢、找零錢的時間。

水衚衕,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水夫

舊時,每天一大早,擔水、運水的人們穿梭不斷,把條條水衚衕搞得人來人往,很是熱鬧。走進水衚衕,總是給人一種溼漉鹿的感覺,使人感到清爽愜意。在夏天,水衚衕路面上弄上點水沒什麼,到冬天路面上就會結冰,不好走。這時便有熱心人做好事,他們不是用鐵鍁鏟冰,就是把結冰路面撒點爐灰。後來這些地方逐漸用上了自來水,而且隨著居民樓的大批興建,人們再也不用挑水了,因此一些水衚衕的街名也逐漸消失了。現在,只有啟明街以北的條“水衚衕”了,這算是對以往生活的一種紀念,也算是勾起人們懷舊的一點“引子”。

每天都要汲水吃的日子是辛勞的,可是,那時濟南的泉水常年噴湧,人們吃的都是泉水。如今,人們不用挑水吃了,只要擰開家裡的水龍頭,自來水就會流出來,但自來水和泉水畢竟有區別,自來水帶著工業氣息,帶著商業色彩,雖然方便,但不含或少含礦物質。而泉水帶著自然的氣息,富含礦物質,雖然汲水的時候要付出勞動,但喝起來卻充滿了詩意。

水衚衕,屬於老濟南人的詩意生活!

水衚衕

“水衚衕”的街名一聽就溼漉漉的,這名字的背後,是濟南人往昔的一段雖然辛苦但卻富於詩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