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究竟是英雄還是小人,獨尊儒術之後的中華還有華夏文明嗎?

最涼的涼


“儒家思想”剛誕生時只是魯國的一個主管祭祀的官職,隨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思想派別,信奉這種思想的儒生在兼併戰爭中給貴族充當門客,為主人出謀劃策,同時遊說各方,讓各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張。

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由孔子、孟子等發揚光大,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仁愛”思想一直不被貴族所接受,在秦朝統一初期才發展成為一個大學派。但是因為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議恢復周朝古制,反對郡縣制,與秦始皇推崇的法家發生衝突,最後在李斯的建議下進行了“焚書坑儒”。漢朝時期,儒家在講授博士董仲舒的帶領下進行格變,融合了法家、墨家的一些主張,開始推崇“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大一統”,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始統治中國思想今後一千多年,但也只是統治者用於統治人民的一種工具。

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為了統一中國而努力,使中國處於就算分裂也會歸於統一的狀態,並出現了漢唐等強大的大一統王朝。但是隨後儒學開始僵化,已經不能滿足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並被佛、道等思想衝擊,於是儒學又開始內部的格變,融合了佛道的唯心主義,又有一些初期的唯物思想,發展出朱熹等人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和王陽明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心學”,這是儒學的最後一次內部的變革,對中國早期唯物主義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發生在宋明時期,在清朝時儒學徹底僵化,特別是“三綱五常”嚴重束縛人民思想,清朝在政治、經濟上施行的“文字獄、閉關鎖國”政策,與文化上的儒學思想,淪為清朝統治者的工具。此時的儒學已經完全落後,與同時期西方思想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再也不能幫助中國社會發展。

所以儒學對中國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後僵化,不僅不能幫助中國發展,還遏制了新思想的萌芽。現在社會中,儒學的一些主張還是可以使用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公正客觀的看待儒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部推崇。《論語》《中庸》《大學》等四書五經這些古籍,還是可以讀讀的,知道其中哲理對為人處世也不是什麼壞事。







潁上縣國防軍少將師長


儒家的英雄和小人是由一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評定的。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是中國儒學史上,也是中華歷史思想史的一個大事件。被封建專制青睞的儒學,從此發生了深刻性的轉變,它不再是一套孔、孟、荀為代表的大儒構建出來的單純的思想學說,而是逐漸成為官方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成為一套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體系。





在大一統專制格局下,先秦儒家提倡的“大丈夫”人格非但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讚賞與提倡,反而會遭到迫害。為現實政治服務的董仲舒,對儒士的社會角色給予了重新的定位,賦予儒士的雙重職能:一 進入政治權利系統,成為大漢帝國政策法令的執法者。 二 在社會生活中,倡導實踐儒家仁政。

董仲舒在理論上成功的解決了堅持儒家理想和維護君主專政的雙重任務,而且實現了自儒學誕生以來的儒學獨尊,儒士進入仕途獲取政治權利的願望,從而開創了古代中國的皇權——士大夫政治。



當然,“獨尊儒術”的思想慣性成型後,儒生通過儒家的經典學習,是有可能讓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義繼續存活,並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


歷史韜略


首先很多人現在對儒家文化 思想的曲解誤解頗深。必須先搞懂一個歷史觀點:漢唐雄風。唐宋文人墨客非常出眾。而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常言有道: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啊!儒家思想中講究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君子”。而當時對於君子的標準可謂嚴苛。品德操守要好,騎馬,射箭,舞劍等都是君子的標準。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幾乎都會武功。

  君子有三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儼然”是指偉岸高大的樣子,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經,很嚴厲;“即之也溫”,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後發現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達理;“聽其言也厲”,意味著說話都說到點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夠違背。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三道。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有三戒。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謙。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謙,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為君者,居其位而無其言,君子之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是人者本分。
孝為先,百善之首;
忠者上思利民臨患不忘國;
仁者不以安危易節;
義者不以禍福易心;
禮者先正己身後正人身;
廉者不以公謀私高風亮節;
信者一擲千金;
勇者不以生死易志;
教化明,則民風正;禮樂盛,則天下興。商紂之亡 亡於淫亂,後唐之亡 亡於奢靡。禮者治國之紀,樂者人之情理,制禮以順天下,作樂以和民俗。非禮則綱紀無以興立,非樂則人慾無以節制。言行必信,政教必立,有道德而守之,喜怒必公,賞罰必行。教化,自古為之命脈,強國不可廢禮,富民不可棄德。國立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敬天禮儒,方能參天地,贊教化!



明王道,知廉恥,讓生民各安其分,使社稷合乎天道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明孔子之禮,修萬世之德 弘聖人之道 正天下人心。

聖人有言:文必切以實用,禮必尊與儒學。

我是古臻GFX326,一個儒學的學習者。


古臻叄裎


當然,儒家不能代表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信神魔鬼怪,更不信所謂的上帝。由於地理因素影響,以及上古時期的天文冰川氣候影響,中華文明的知識源頭最早來自天文。在上古時期漫長歲月裡,無數先人在強大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苦苦生存,逐漸發現天文氣候變化的規律,出現了河洛文化,歷經後世的三皇五帝時代逐步演化出華夏文明內核,就是易經。易經發展完善的三個時期分別出現了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從另外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天文易,自然易和人文易。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為代表的諸多流派應運而生,這些思潮的出現,只是迎合了不同時期大大小小國家的駕馭統治需要罷了。歷經兩千多年來到今天,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真正傳承中華文明的仍然是儒家,只是已經揉合了其他學派和域外國家文明的儒家。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放眼全球,華夏文明的根與魂仍然是儒家為代表的華夏精神內核。


店小二的每一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要禁止諸子百家,而是從諸子百家中選出最有利於社會治理和穩定的儒家學說作為官方正統。因為,一個沒有確立正統地位和主流意識形態,國民的精神將陷入混亂,進而導致文化衝突國家動亂。

而縱觀諸子百家,毫無疑問最適合作為官方正統就是儒家學說了。道家無為而治,會讓國民不思進取,讓社會陷入混亂無序。法家過於暴力和無情,容易讓社會陷入仇恨和暴亂。兵家只適合治軍,不適合治國。陰陽家玄之又玄,是一種神秘到有點迷信色彩的學說,也不適合作為官方正統。農家只是一種富民技能,不是社會治理之學。

只有儒家,有一整套完善的道德規範和禮法制度,不僅為國民修身養性、安身立命提供了指南和方向,還為社會和諧與國家穩定提供了完整的規範和制度,是最純粹的社會治理學說。更重要的是,它維護大一統,對不同思想和宗教採取和而不同的態度,認為為人處世應該中庸而不極端,這些思想對中國的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如果需要樹立一種正統思想來凝聚國人共識、統一國內民心、塑造文化性格,那麼儒家無疑是最適合的選擇。樹立儒家正統,有效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和混亂,它的意義就像書同文、車同軌一樣,是非常有必要的。


浮世天心


儒家是治國的工具。秦以法治天下,漢人以為秦法太嚴苛才有陳勝吳廣起義。所以漢初以道家治國,無為而治(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無政府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自由)。但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發現老百姓強了,人口也恢復了,卻仍然無法對抗匈奴。然後想起秦朝的中央集權,但法家的名聲都臭了,於是掛著儒家的名字以法治國,叫做表儒裡法。。。華夏文明的第一部典籍叫《易經》,華夏文明若不知變通的話,那我們還處在原始部落。。。所以你這種問題在真正的華人會覺得不可思議。華夏文明是多元多變的,而獨尊儒術是影響最深刻的華夏文明。


夏天的蟲4


中國過去之所以在科技上為零,全是儒家之錯!人類進化的歷史全是生產工具的提高,而生產工具即是科技的映射!儒家僅僅是文科,它強調管理,顯然,管理是生產關係,它是生產力作用的結果,過分強調管理,則嚴重束縛生產力!過去以強權壓制民眾,是從生產關係中壓榨剩餘價值!所以,更朝換代,畫圓圈!今天根本從生產力上挖掘剩餘價值才是正道!由於科技的興起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科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命力和全人類的生命力!


h168j


“獨尊儒術”其實是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蕩清前期“黃老思想”的一項政治舉措,更多的是一種政治風向和決心,並不是絕對簡單的非此即彼。從另一個角度講,真正可以“獨尊”某種思想意識形態並領會精髓付諸行動了,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總比這也有顧那也要管,到頭來四不像首尾皆潦草強。


臥麟子


人們一定要把周公儒教之禮樂與孔子徒孫們的儒家系列思想區分開來。

商道歸隱紛飛四方,因週一統,故而道西化為佛忌道論法,所以後有中道自動與佛不與國事,其實佛是先於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