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喜歡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每部劇都會有大結局,但那只是電視劇。這人生啊,要是走向了大結局那就是特別惋惜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如同在潮州某些地方,還有這樣的竹器老人在堅守著這已經被人淡忘的竹器。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這種東西叫谷簊,土名叫沙簊。它是由竹篾等編成的盛東西的器具,谷簊的主要作用是農作物,是收水稻時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在家用,像逢年過節做粿的時候,用來裝材料過濾用的。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龍湖鎮東昇村的劉會希老人,至今製作谷簊已有72年了,最初的製作是從爺爺輩開始,但手藝還沒教全爺爺就去世了,這是多麼惋惜的一件事。隨後父親便子承父業,爺爺去世的劉伯只有三歲,直到他七歲的時候便也開始跟隨父親學做谷簊。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龍湖鎮東昇村在以前也曾是繁榮的竹器集散地,在集體制的時候,大隊有一個竹器廠,全村共有1000多人每天都在日以繼夜的做著這傳統的竹器,主要製作的竹器有簸箕跟谷簊。在1980年,村裡的谷簊賣有近十萬個的好銷量,主要銷往揭陽,潮陽,澄海,楓溪及鄰近鄉村。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那個時候一個谷簊可以賣7毛錢,但是這些收入都要歸大隊所有,要想生存還得靠自己利用其它時間騎著單車到其他地方吆喝。以賣得件數來換取米糧,只要賣得一件谷簊便可以換得一小筒米糧,但米糧只足夠一個人吃一頓,劉伯說這是他們最艱難的時期。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說起有如今有這樣的自由生活,劉伯說還要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過去的集體制,強人都受到了束縛,大家只能同甘共苦,吃同一鍋飯,不允許私自經營,怕成為村裡的暴發戶。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村裡的竹器廠解散了,有頭腦有文化有知識的人都能自由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改行的改行,曾經的竹器人有些後來成為了企業家。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但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谷簊這種老傳統手工藝,如今能堅守下來也只有三個人,但是能最終做成成品的也就只有劉伯一個人。方才說到手藝還沒教全劉伯的爺爺就去世了,也就是因為這樣,劉伯只會做“甲行”這最後的成品工序。村裡其他兩個人只會做半成品,不會做成成品,所以這三個人也就起到了互補的作用。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甲行”的工序用到的材料有塑膠藤,其實在最早的時候,“甲行”用的是草皮藤,是來自新加坡的一種植物。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塑膠藤已經取代了草皮藤,看似不耐用的谷簊其實好用得很,像劉伯那個用來裝工具的谷簊至今已經用了三十多年,只要不因為天氣潮溼而腐爛,谷簊用來裝二三十斤的東西綽綽有餘。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因為竹子材料的緊張問題,劉伯停了好長一段時間沒做谷簊,對於他來講也有一定的影響,沒收入就沒錢抽菸,但目前的形勢是“谷簊做多需求量不大,做少了別人反而經常來買”,無奈之下,只好去到東鳳禮陽村買材料來繼續製作。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谷簊

在別人那裡買來半成品是15.5元,後期加工一個谷簊的成本是2塊錢,劉伯最後賣的價格是一個26元,算起來收入還不夠自己生活。為了找個寄託,劉伯還會繼續堅守下去,但材料的緊張他或許可能會被迫結束竹器生涯,谷簊也或將走向大結局,但像劉伯說的:這都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民間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結局

如果你也跟他一樣喜歡民風民俗,喜歡鄉村風光,對家鄉文化的宣傳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或想與“立佳棒”分享你與家鄉的點點滴滴,那麼,立佳棒也願與你一起交流,願與你成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