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喜欢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每部剧都会有大结局,但那只是电视剧。这人生啊,要是走向了大结局那就是特别惋惜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如同在潮州某些地方,还有这样的竹器老人在坚守着这已经被人淡忘的竹器。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这种东西叫谷簊,土名叫沙簊。它是由竹篾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谷簊的主要作用是农作物,是收水稻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在家用,像逢年过节做粿的时候,用来装材料过滤用的。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龙湖镇东升村的刘会希老人,至今制作谷簊已有72年了,最初的制作是从爷爷辈开始,但手艺还没教全爷爷就去世了,这是多么惋惜的一件事。随后父亲便子承父业,爷爷去世的刘伯只有三岁,直到他七岁的时候便也开始跟随父亲学做谷簊。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龙湖镇东升村在以前也曾是繁荣的竹器集散地,在集体制的时候,大队有一个竹器厂,全村共有1000多人每天都在日以继夜的做着这传统的竹器,主要制作的竹器有簸箕跟谷簊。在1980年,村里的谷簊卖有近十万个的好销量,主要销往揭阳,潮阳,澄海,枫溪及邻近乡村。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那个时候一个谷簊可以卖7毛钱,但是这些收入都要归大队所有,要想生存还得靠自己利用其它时间骑着单车到其他地方吆喝。以卖得件数来换取米粮,只要卖得一件谷簊便可以换得一小筒米粮,但米粮只足够一个人吃一顿,刘伯说这是他们最艰难的时期。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说起有如今有这样的自由生活,刘伯说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政策,过去的集体制,强人都受到了束缚,大家只能同甘共苦,吃同一锅饭,不允许私自经营,怕成为村里的暴发户。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竹器厂解散了,有头脑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改行的改行,曾经的竹器人有些后来成为了企业家。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谷簊这种老传统手工艺,如今能坚守下来也只有三个人,但是能最终做成成品的也就只有刘伯一个人。方才说到手艺还没教全刘伯的爷爷就去世了,也就是因为这样,刘伯只会做“甲行”这最后的成品工序。村里其他两个人只会做半成品,不会做成成品,所以这三个人也就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甲行”的工序用到的材料有塑胶藤,其实在最早的时候,“甲行”用的是草皮藤,是来自新加坡的一种植物。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塑胶藤已经取代了草皮藤,看似不耐用的谷簊其实好用得很,像刘伯那个用来装工具的谷簊至今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只要不因为天气潮湿而腐烂,谷簊用来装二三十斤的东西绰绰有余。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因为竹子材料的紧张问题,刘伯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没做谷簊,对于他来讲也有一定的影响,没收入就没钱抽烟,但目前的形势是“谷簊做多需求量不大,做少了别人反而经常来买”,无奈之下,只好去到东凤礼阳村买材料来继续制作。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谷簊

在别人那里买来半成品是15.5元,后期加工一个谷簊的成本是2块钱,刘伯最后卖的价格是一个26元,算起来收入还不够自己生活。为了找个寄托,刘伯还会继续坚守下去,但材料的紧张他或许可能会被迫结束竹器生涯,谷簊也或将走向大结局,但像刘伯说的: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民间故事:谷簊,或走向大结局

如果你也跟他一样喜欢民风民俗,喜欢乡村风光,对家乡文化的宣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想与“立佳棒”分享你与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么,立佳棒也愿与你一起交流,愿与你成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