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度魔王」每個人都需要學的營銷心理學,明白爲什麼你存不下錢

20世紀30年代,德瑞貝克兄弟西德和哈里在黎斯騰所住的街區開了一家男裝裁縫店。每當西德有新客戶對著店裡的三開大鏡子試衣服,他就會告訴對方,自己聽力有些問題,並反覆讓客戶說話時提高音量。只要客戶喜歡上了哪套衣服,問起價格,西德就會大聲叫他兄弟。

哈里是首席裁縫,在殿堂後面。“哈里,這套衣服要多少錢?”哈里抬頭看著自己做的衣服--並大大地抬高真實價格--高喊著回答說:“那件漂亮的純羊毛西服,要42美元。”西德假裝沒聽見,用手在耳邊做個敞口杯子的形狀,再問上一遍。哈里再次回答"42美元。

“此時,西德轉過身。對客戶說:”他說要22美元。“好多人都會急急忙忙地付了錢,搶在可憐的西德發現自己”搞錯了“之前,抓著西服狂奔出店。滿心以為自己撿了天大的便宜呢。

「維度魔王」每個人都需要學的營銷心理學,明白為什麼你存不下錢

心理學必須要來“揭露”幾個營銷常用的策略了。

1.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這種效應在商家的“定價模型”裡屢見不鮮,它的出現往往會讓你毫不猶豫的選擇最貴的那個選項。 美國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教授Dan Airley在他出名的Ted演講“我們是否主宰自己的決定?”中,介紹了一個有關誘餌效應的典型例子:

有一天他看到《經濟學人》雜誌推送了這樣一則訂閱廣告, 線上訂閱:$59 紙質雜誌: $125 線上及紙質訂閱: $125 這定價組合是不是看起來有點不合邏輯?Airley心想,同樣的價格誰會選擇花125美元訂閱第二個選項呢?為什麼要設定這個選項? Airley拿著這個定價去做了個小研究,他招募了100位大學生,讓他們從這三組中選擇最想購買的一項,大多數參與者都選擇了第三項——線上及紙質訂閱。但是,當Airley去掉了第二項看起來最“傻”的選項,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價格最便宜的一項。 所以,這個最“傻”的選項其實是定價者的“心機”,沒有它的存在,你就感受不到最後這個組合有多麼的物美價廉,而第二項的存在意義就是“誘惑”大家去選擇第三項。

「維度魔王」每個人都需要學的營銷心理學,明白為什麼你存不下錢

2.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同等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著名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最早研究這個概念的時候,做了這樣一組實驗,參與者被分為三組,一組拿到一份巧克力,一組拿到一個杯子,一組則什麼也沒拿到。接著,研究者告訴他們,拿到東西的人有一次機會重新選擇巧克力/杯子當做禮物, 什麼也沒拿到的人也有一次機會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禮物。 結果顯示,在一開始什麼都沒拿到的組中,大約只有一半人選擇杯子當做禮物(杯子和巧克力對大家的吸引力差不多)。而在那些一開始被髮了杯子的組裡,在重新選擇之後,有86%的人繼續選擇了杯子當做禮物。 換句話說,當你一旦擁有了某個東西,你就非常不願意失去它。而這個概念也被廣泛應用在很多營銷策略中——想想你的各種試用版?試用了xx會員享受了VIP體驗後,你很可能就不願意失去這種“尊貴VIP”的身份和它背後的付費體驗了。這個時候“僅需xx元就可優惠續費VIP”相比一開始就直接讓你購買,看起來要容易接受的多。

「維度魔王」每個人都需要學的營銷心理學,明白為什麼你存不下錢

3.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錨定效應指的是我們在做決策時,會過度依賴於最早獲取的第一個信息(這個信息被稱為錨點/參照點),即使這個信息與最終需要做出的決策、得出的結果關係不大,我們也會傾向於利根據最早取得的信息片段來快速作出判斷。 在Daniel Kahneman等人最早觀察到這個現象時,他們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要求參賽者在5秒內估算出數字1到數字8連續相乘的結果,有趣的是,一組參與者看到的是1x2x3x4x5x6x7x8,另一組看到的則是8x7x6x5x4x3x2x1,結果那些看到1開頭的人,他們估算結果的中位數為512,而那些看到8開頭的人,估算結果的中位數則為2,250(實際結果,你們猜?)。

錨定效應的研究結果也被不少商家精心利用——當你看到你要購買的商品旁邊,有個更高價格的同類商品,你是不是往往會覺得在這裡下單真是“佔了便宜”?

最後,除了這些心理學效應之外,還有一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卻往往主動跳進去的“陷阱”——為故事買單。

心理學教授傑羅姆·布魯納曾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不同的思考/說話方式:提議式(propositional)的和敘述式(narrative)。提議式的思考/說話顯得正式,是富於邏輯性的。而敘述式的發言則是具體的、富於意向的、有著私人性的說服力,同時是情緒化的。 布魯納說,事實上,敘述式的思考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影響,要遠遠大於邏輯式、系統化的思考。

當一個事實性的陳述聽起來讓人振奮,我們仍然會想要檢驗它的真實性;但當一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振奮,我們往往假設它就是真的。 而我們喜歡聽哪種故事呢? 一個故事越極端,它會越成功。這是因為,當情緒變得激烈,共情力也會被極大地調動,我們變得樂於付出:)。

並且,當我們接受那些極端的片段時,“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就開始發揮作用。我們在同一段時間內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分配到多個任務上,就好像當我們極度飢餓、口渴,或者著急要上廁所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法再思考任何其他的問題。同理,當一個故事足夠精彩、喚起的情緒足夠極端時,我們會把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從而無暇分辨那些可疑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