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先苦後甘

茶之源,發源於神農。有關記載就有上百種古書,一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據清初陳元龍的《格致鏡原》中記載:“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茶聖陸羽在《茶經》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皆飲焉。”這是說神農首先發現利用茶葉,由魯周公作了文字記載而為大家知道,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三國時代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等都喜歡飲茶。神農發現茶葉,在沒有文字記載前有兩種傳說,一種是:有一天神農在山中嘗百草時吃了金綠色的植物滾山珠中毒,昏倒在山坡上不能行走,過了一會兒,神農倒在山坡上不能行走,過了一會兒,神農甦醒後看到山坡上有一棵樹枝葉十茂盛,閃閃發光,便掙扎著爬到樹下,由於飢渴和中毒又昏過去了。這時突然雷電交加,狂風暴雨大作。樹上的葉子被雷擊落,掉到神農的臉上嘴上,雨水流進了他的嘴裡當神農甦醒時嘴裡含著樹葉和雨水,他咀嚼起來,感到苦中帶甘而微寒,就嚥了下去,頓覺神志清醒,於是神農就揀了地上的葉子吃了起來,不多時便恢復了正常。還有一種傳說是:神農給人治病時,在一棵大樹下煮水,當水煮開後水中有幾片葉子,水也變成黃褐色,神農本想棄之另煮開水,但這時病人急需用水,於是神農嚐了一下有色的開水,無其他異味,倒有一股清香味道,不會有大礙,就給病人喝了。病人喝後頓覺渾身清爽,不久病就好了。後來神農研究,這就是茶樹,有人說如果沒有茶葉,神農就不可續嘗百草,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醫藥和農業,茶葉功之大也

茶之道,先苦後甘

茶經有言: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做為東方之咖啡,飲之可解乏,同時也作為中華的一種文化流傳,可謂是流傳千古。

那下口時的一絲絲苦澀,然後隨之是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茶之道,先苦後甘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檟,苦茶。”

《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櫱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


茶之道,先苦後甘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並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雲:“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為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釒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採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慄、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郭璞《爾雅注》雲:“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為茶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雲:‘向問飲為熱為冷?’”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採茗,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餘年,卿二子恆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於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餘茶蘇而已。”

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江統字應遷,愍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醯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鮑昭妹令暉著

《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喝茶還需懂茶,看了古人對茶的評價可對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希望我們年輕人能多瞭解一下我們祖國的文化,傳承他們,發展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