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之死,與她生命的意義

不是所有的人的生命價值都是一樣的,秋瑾生命的價值顯而易見,要珍貴得多。“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秋瑾的死則是典型的重於泰山。

秋瑾之死,與她生命的意義

秋瑾的死和徐錫麟計劃洩漏息息相關。本來,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洩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於準備不足,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

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洩露,形勢十分危急,但秋瑾決心為革命犧牲,堅決留在大通學堂與前來包圍的清軍作殊死戰鬥。因寡不敵眾,秋瑾不幸被捕,於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義。

秋瑾在晚清的革命者中,確實是獨樹一幟,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女革命者,還犧牲了。因而,秋瑾的地位在中國革命史中,一直很重要。讓我們欣賞她的絕命詞吧: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淨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拜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