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漢末何進的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陳遠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東漢末年這盤棋的佈局和何進這個人物究竟有多重要說起。


一、何進上位,外戚干政


何進原是個屠夫,沒有什麼政治頭腦。沾妹妹何皇后的光以外戚身份做了官,平步青雲,一路升到大將軍,之後率兵征剿黃巾軍,立下戰功,更加權盛不可一世。大皇子劉辨,也就是何皇后的兒子即位後,何進又晉級成了國舅爺,成了皇權的實際操控者。


何進權高震主,漢靈帝深感惶恐。為牽制他日益膨脹的勢力,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壯大宦官勢力,來分何進的軍權。這些宦官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十常侍”。其中宦官蹇碩因健壯而有武略深得漢靈帝親信,被封為上軍校尉。蹇碩害怕妒忌何進,就聯合各宦官常侍想辦法削弱他的勢力。



靈帝死後,蹇碩為扶持二皇子劉協繼位,本想殺了何進,不料被何進發現,先下手為強,把他殺了。殺了蹇碩,何進仍不解恨,他決定聽從袁紹的建議,召集董卓等駐外武將帶兵入京,除去宦官十常侍。宦官們知道外兵入京要對付自己,又設計斬殺了何進。


那麼,為什麼說何進之死能引起天下大亂呢?


二、何進之死讓諸侯和地方豪強們看到了上位的機會。


我們先來看看何進死後是什麼情形。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聞何進死,立即入宮殺盡了宦官。隨後殺人如麻的董卓趁亂進京,掌握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看當時,天下能左右皇權的,共有三種力量:以張讓為首的在皇宮內準備拼命的宦官集團,手下只不過是宮內幾百名宦官武裝,其戰鬥力連京城大戶家的家丁都不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握有調動全國武裝力量的大權,戰鬥力極強;以袁紹,袁術兄弟倆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掌握著五千精銳御林軍,並握有京師治安大權。


後兩者,面對沒啥戰鬥力的宦官集團,根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心懷叵測的袁紹卻慫恿何進召集外將董卓進京來解決宦官的問題。


袁紹出這餿主意的意圖不言自明,外兵入京,不管宦官還是外戚哪一方被滅,他都找到了上位的理由和機會,他等的正是坐收漁翁之利啊。



而屠夫出身的大將軍何進,顯然是嚴重缺乏政治覺悟。局勢如此劍拔弩張,他卻對籠罩在周圍的殺氣渾然不覺。西涼刺史董卓正巴不得有機會摻和京城的事兒。


得到何進的指令後,率領著駐外野戰軍迅速到達並駐紮在了距離京城不遠的洛陽,虎視眈眈地盯著京城事態的發展,可謂“箭在弦上,只差一發”。


但是,董卓等人雖已駐紮京郊,如果何進不死,得不到朝廷的軍令,他是不敢貿然進京的。而何進一死,就好比十字路口的紅綠燈突然停了電。四面八方各路的車開始見機行事,不按規矩亂走起來。


先是世族代表袁紹為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權利爭鬥的主角找到了名正言順的理由。隨後董卓,丁原各路豪強紛紛到來,開始了軍閥混戰。


三、何進之死破壞了政局平衡,幾大勢力趁機作亂


其實何進作為皇親把持朝政,並非什麼新鮮事兒。東漢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開始,就形成了“幼帝繼位”的傳統,這使東漢政局一直在“外戚黨”與“閹黨”輪流執政的怪圈裡運行。


小皇帝年齡太小,只能依靠太后,太后需要靠孃家父親或者兄弟扶持才能站穩腳根,於是就形成了“外戚黨”。等到小皇帝長大,不甘心當傀儡,就要尋思奪權,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朝夕相處的忠實奴僕此時成了他們最可靠的人。



等皇帝依靠太監滅了外戚之後,太監又開始專權,於是又形成“閹黨”。沒過幾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繼位,新太后垂簾聽政,外戚再次獲得權利......


但是,不管“外戚”與“閹黨”怎麼鬥,都是窩裡鬥。他們互相制約,誰也不敢動皇帝的江山。同時,他們對地方豪強又起到了震懾作用。所以“外戚黨”與“閹黨”折騰了數年,天下也沒亂,因為無論權利多大,他們始終還是在行使皇權。


何進的死,則標誌著東漢內部外戚和宦官之爭的結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們之間的火併,又引來了世族地方豪強,導致中央權力失控。從此,宦官,外戚,世族三家互相牽制形成的平衡局面徹底被打碎。各路豪強紛紛起兵,都來分食一杯羹。一時間,局面混亂難以收拾。


分析何進之死,有書君心生感慨,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或者“英雄不問出處”,《三國演義》無疑是詮釋的最好的版本了。許多平民草根出身的英雄,趕上了風雲際會的時代,得以施展才能,書寫不朽的篇章。


但何進只是個普通人,卻莫名其妙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渾然攪進幫派的鬥爭中不知何去何從。儘管他的死引起了天下大亂,他卻算不得是英雄。


他原該是個配角,卻被裝扮起來,賦予了主角的歷史重任,戲演砸了,他來不及謝幕又匆匆下了臺。他就如同一顆按鈕,只因被命運安排在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而成了左右天下局勢的一隻總開關。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漢末三國的超級亂世由大將軍何進開啟,這位殺豬漢出身的愚夫蠢漢,因為一件蠢事不僅亡身破家,還把帝國搞得一片混亂,導致諸侯割據、海內分崩的局面出現。那麼,何進究竟做了什麼蠢事,以至於天下大亂呢?


何進字遂高,出身低賤寒微,整天從事的是屠豬殺狗的行當,在當時算是人下人的階層,受盡世人的白眼和欺辱。好在何進的妹妹很爭氣,在皇帝於民間徵選秀女時以姿色入選,進宮後又幸運地獲得寵幸,併為靈帝誕下長子劉辯。種種幸運因素結合在一起,給何家的地位帶來質的飛躍,而何進也由一位至輕至賤的殺豬漢,搖身一變為外戚。



何進既然成了靈帝的大舅哥,加官進爵自然是情理中事。何進起初被拜為郎中,隨後遷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等到妹妹被立為皇后,再遷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軍起事後,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坐鎮京師洛陽,並指揮皇甫嵩、盧植、董卓等人招討征伐黃巾軍,以軍功封慎侯。


黃巾軍被平定後,何進以其殘餘仍肆虐各州郡為由,遲遲不肯交出兵權,逐漸引起靈帝的不安。靈帝為弱化大將軍的兵權,便在西園設置八校尉,以心腹宦官蹇碩為主帥,袁紹、曹操、鮑信等七人為輔,統領各軍,直接聽命於皇帝,連何進都要受蹇碩的指揮。



在東漢,宦官與外戚兩大勢力經常性的勢若水火,蹇碩與何進也是如此。蹇碩忌恨何進手握兵權,擔心他會在靈帝去世後對宦官不利,遂與諸常侍共同勸說靈帝派遣何進西征韓遂,趁機剝奪他的職權,並得到靈帝的同意。但何進得知他們的陰謀後,便尋找各種藉口以拖延行期,直到靈帝駕崩也沒有成行。靈帝駕崩後,長子劉辯登基,何皇后進位為太后,大將軍何進成為最高統帥,不再受蹇碩節制。


何進久知天下痛恨宦官蠹國敗政,也清楚蹇碩等人想加害於他,所以等到靈帝一駕崩,便馬上著手誅滅宦官的工作。蹇碩聽到風聲後,便與同僚趙忠、郭勝等人商議,準備先下手為強誅殺何進。但郭勝自恃有恩於何家(何太后之所以能入宮,源自郭勝的推薦,所以何家對郭勝特別親近),所以說服趙忠,兩人一起向何進及太后告密。何進聞訊,立刻派小黃門誅殺蹇碩,除掉心腹之患。



何進在除掉蹇碩後,又在袁紹的建議下,準備殺光宮中的宦官,但遭到僚屬曹操、陳琳等人的勸阻,認為只需剷除元兇即可,不可誅殺過濫。但此時的何進早已把宦官群體恨入骨髓,加之袁紹兄弟的慫恿,便再不肯聽逆耳良言。何進要想誅殺宦官,必須要得到太后的許可,然而何進把計劃告訴何太后時,不料卻遭到強烈的反對(原因是宦官有恩於何家),讓何進很是洩氣。


此時,“搞事精”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建議他召集四方諸侯及大批豪傑,讓他們率軍入洛,借武力威脅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殺豬漢出身的何進本就見識淺短,屬於沒腦子、沒主見蠢漢,如今得到袁紹出的餿主意,非但沒有予以斥責,反而認為是良策妙計,連連點頭稱是。


可何進雖然蠢,但他的主簿陳琳卻洞若觀火,見到何進要往火坑裡挑,趕忙進行阻攔,對他分析利害關係:“捕捉麻雀這樣小的動物,尚且不能靠欺騙的手段,更何況是國事呢?將軍身為國舅,手握重兵,如果想要誅殺宦官的話,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可您卻舍此不為,卻想借助諸侯的力量,讓他們進犯京師。這樣做好比倒持太阿寶劍,將劍柄授予他人,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招來更大的變亂!”



雖然陳琳苦口婆心的提醒,但怎奈顢頇愚蠢的何進根本就聽不進去,結果還沒等到諸侯進京勤王,自己便把性命搭了進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張讓等人假稱太后懿旨,誆騙何進入宮奏事,在歷數他各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後,在嘉德殿前將其斬殺。


何進死後,袁紹、袁術兄弟火燒宮門,率軍誅殺所有的宦官,導致洛陽城內一片混亂。此時涼州大軍閥董卓已在洛陽近郊,聞變後火速入洛奪權,憑藉武力廢殺少帝劉辯和何太后,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董卓上臺後各種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諸侯群起討伐,由此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漢末三國大混亂期,時間一直持續到西晉滅吳,長達近百年時間。探究天下大亂的原由,何進當年的愚蠢,該負主要責任。


文史磚家


謝邀,漢末何進"死或者不死"也會導致天下大亂,因為何進下詔董卓已經進京了。



何進為了誅殺十常侍,但又不想得罪妹妹何皇后,因為十常侍重金賄賂了何進的弟弟何苗,讓何苗在太后面前美言幾句,然後這些宦官跪求何皇后保護他們。並說何進誅殺皇帝身邊的人,目的是削弱皇帝和皇后的力量。

何皇后就對何進說,這些宦官又沒做錯什麼,何必斬盡殺絕呢?說實話,何進還是聽他妹妹的話的,畢竟何皇后是他唯一的貴人,他這個大將軍的職務,還是沾了妹妹的光的,換言之,沒有妹妹做皇后,說不定何進還殺豬賣肉呢。

當時何進的鐵哥們袁紹主張誅殺十常侍,同時為何進獻計,引外兵進京,威脅嚇唬皇后,然後借外兵的勢力誅殺宦官。於是何進下詔董卓進京。

董卓接表後,很高興的帶兵進京了,宮中十常侍聽說董卓進京,感覺到何進就是針對他們而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的遭殃。"十常侍假借何太后的詔書,命何進自己進宮言事。何進不知是計,隻身進宮,結果被亂刀砍死。



董卓沒進京,何進就被殺了,但董卓依然不管不顧的進京了。袁紹得悉何進被殺,一氣之下,帶領一千禁衛軍,砍殺宦官,其餘宦官劫持劉辮和何皇后逃出了宮,恰好遇到進京的董卓,於是董卓救下劉辮和劉協,開始了他的禍亂朝廷的暴行。綜上所述,何進死或者不死,董卓都會禍亂朝廷,這是由董卓的野心決定的。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何進的死不會導致天下大亂,但宦官的滅亡會。

東漢歷史上,外戚權臣那是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每個皇帝繼位的時候,都是外戚專權,然後長大了,利用宦官奪權,消滅外戚,然後自己快死了,也是一樣讓外戚執政,自己的兒子又一樣的長大,利用宦官奪權。

唯一沒有奪權成功的,就是漢獻帝,為什麼他失敗了呢?因為宦官集團被消滅了。

很多人認為,因為皇帝昏庸,才導致宦官專權,哪來那麼簡單呢?漢獻帝也想昏庸,然後宦官專權,自己就有機會了,但結果呢?魏晉南北朝那麼多“昏庸”的皇帝,怎麼沒有宦官專權呢?怎麼沒有利用宦官奪權的呢?

相反,宦官是皇帝唯一可以利用的人,且不會威脅皇權,唐朝是玩砸了。

宦官不是外廷官員,沒有權力根基,他們是皇權的外延,行使的是皇權。這樣他們即使幫助皇帝消滅了權臣,也是沒有辦法威脅皇帝的。

東漢一直是宦官代表的內朝和士大夫集團代表的外朝相互制約的機制,到了漢獻帝,因為何進被宦官殺了後,袁紹代表的士大夫集團,火併了皇宮裡的宦官集團,士大夫集團失去制約,於是皇帝就成了傀儡。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東漢末年的何進,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屬外戚集團,官至大將軍,手握兵權,是東漢中央政府唯一的實權派人物。

眾所周知,何進一死,宦官立馬被誅,接著是董卓亂政,後軍閥割據混戰,天下大亂。



何進不死的話,東漢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實權,能夠鎮住地方軍閥,地方軍閥如果想擁兵自立,對何進仍有所顧忌,而當時董卓官至幷州刺史,算是何進的心腹手下,何進召董卓進京,誰也沒想到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被殺,要是何進沒死,董卓敢亂政?到了京城還不是乖乖聽命何進,否則哪來的亂政?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一個集團的一個人:

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集團。

何進之死,誰受益最大?

表面上是董卓,實際上是袁紹。董卓亂改,袁紹振臂一呼,立馬就成為討董關東聯軍總司令,再後來雄據北方四州,成為當時天下勢力最大的軍閥。



本著誰受益,誰嫌疑最大的原則,何進之死與袁紹脫不了關係。

袁紹給何進出了個壞主意:誅滅宦官,召董卓進京。明顯是不懷好意,何進是外戚集團首領,宦官集團是當時勢力僅次於何進的一方勢力,而袁紹四世三公屬士族集團,外戚與宦官火拼,得益的是士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感謝邀請,我是“寧靜影像故事”。愛思考歷史,喜歡分享有趣好玩視頻,給生活加點新料。

何進死,天下大亂。何進是當時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官至大將軍,手裡有實權。何進召董卓進京,但是董卓還未進京,何進就死了,天下就開始亂了。

何進死,宦官被誅,董卓亂政,諸侯割據。

何進想要殺掉十常侍,但又不想得罪妹妹何皇后。何皇后阻止了何進想要殺宦官的行為。當時袁紹主張誅殺十常侍,又建議何進請外兵進京城,借外兵的力量誅殺宦官。於是何進下詔董卓進京。

董卓接招後,很高興的就帶兵往京城來了。宮中的十常侍聽說董卓領兵進京,覺得是針對他們來的,就決定先下手為強。十常侍假借何太后的詔書,請何進一人進宮。何進不知是計,孤身一人進宮,結果被亂刀砍死。

袁紹得知何進被殺,帶領一千禁衛軍斬殺了宦官。其他宦官劫持了劉辮和何皇后逃出宮,董卓進京正好碰見,就挾持了劉辮,開始了他亂政的行為。

董卓之所以能亂政,是正好抓住了那個時機。漢末大亂其實從漢靈帝死時就開始了,漢靈帝死的太早,劉辯、劉協都太小,不能獨立行政,都要人輔助。

漢朝到了漢靈帝時,皇權已經勢弱,世家力量強大,出現了主弱僕強的局面。為了對抗世家,漢靈帝就不得不依賴外戚和十常侍。所以,十常侍才會那麼囂張,何進才做上了大將軍。

但是劉辮繼位後,選擇依靠舅舅何進,有意壓制十常侍。而世家有意利用何進和十常侍的矛盾,讓他們互相鬥爭,再從中漁翁得利。何進和十常侍本就水火不容,就導致了何進被殺,世家再殺宦官的局勢。如果不是董卓進京,把握朝堂的就是世家力量。

作為四世三公的袁紹,本該是何進之死後的利益獲得者。袁紹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利益果實被董卓截取了。

己家看法,歡迎關注“寧靜影像故事”,留言討論。


寧靜影像故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最關鍵的就是看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

東漢後期,國家層面的政治格局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外戚和宦官兩派輪流掌控朝政的局面。朝廷的大臣們只有在兩派之中選邊站隊,選擇成為其中一邊的附庸。已經無法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了。

而隨著中央層面的內鬥嚴重,相應的對地方的控制能力也開始減弱。事實上,即便是在黃巾起義爆發之前,東漢中央對地方政權的控制能力就已經開始衰退。黃巾起義更是讓朝廷對地方州縣的控制能力降到了最低點。

為了應對農民起義,不得不讓渡很大一部分權力給地方。

何進雖是以外戚身份掌權,但是其本人屠戶出身。在上層政治圈子中並沒有深厚的根基。對宦官和地方實力派都沒有構成致命的威脅。

從何進要誅殺十常侍還得藉助地方軍閥董卓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

實則在何進當權時期,形成了一個外戚、宦官、地方派三方勢均力敵的微妙的平衡局面。

但由於出身低微的何進始終對掌控內庭的宦官心存忌憚,動了要消滅宦官勢力的念頭,最終被宦官勢力反殺。

何進的死迅速打破了政治格局的平衡。隨著外戚勢力的消亡,地方實力派很快誅殺了宦官勢力,開始掌控朝政。

但由於地方派系之間固有的矛盾和糾紛,而且都想爭奪對中央的控制權。歷史就自然而然地進去到了一個地方軍閥割據稱雄的時代——三國時代。


凌風說史


其實漢末何進的死導致天下大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袁紹出了一個餿主意。

話說何進是靠著自己妹妹立為皇后才飛黃騰達的,因而進入東漢政權的核心。黃巾起義爆發,於是漢靈帝便拜何進為大將軍,隨後何進擊敗了黃巾的馬元義、得以封侯。何皇后生了孩子,又有皇帝的寵幸,加上何進有重權,何家外戚的勢力越來越大。

不過大家都知道,東漢宦官的權勢是很大的。因為東漢外戚勢力是非常大,皇帝長大以後便依靠身邊太監來奪權,所以宦官權力很大。特別是漢靈帝的時候,他非常信任宦官,曾經親口說過:“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何進權勢起來以後自然會影響到宦官,特別是漢靈帝駕崩以後,雙方為皇位的繼承者展開爭鬥。第一次的時候蹇碩失敗了,何進順利誅殺了蹇碩,並且掌握了禁軍。這個時候以袁紹為首的官僚看到蹇碩被誅殺,自然從何進身上看到重振東漢的希望。其實袁紹雖然後來被曹操打敗了,但是客觀上來說,那個時候他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是希望重振朝綱的。

不過何太后不同意,何進關鍵時候也猶豫了。畢竟當時宦官的勢力還是很大的,而且宦官對何太后和何進還是功勞的。這個時候袁紹便出了一個導致天下大亂的餿主意,建議何進號召四方的猛將和豪傑來京城,以幫助何進。所以董卓、丁原等人便有理由前往京城。

後來何進被宦官誅殺,而袁紹則趁機誅殺了所有的宦官。由於官僚大臣和宦官兩大集團鬥得你死我活,使得朝廷的權力出現了真空,而董卓抓住了這個機會。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歷史是什麼


何進死不死,天下都要大亂,時候到了,只是這何進一死,天下大亂來的更快一些罷了,就像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斐迪南大公被刺。歷史總要向前發展的,漢末士族勢力積累,已經足夠,就差那麼一哆嗦,而何進正趕上趟

何進是外戚,整個大漢歷史,就是一部外戚專權史,外戚加宦官,天下無敵。何進之前的八十年,宦官前輩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而當時的漢和帝,做了一件大事,把蔡倫造紙術推廣天下,這一下子,不僅促進了大漢文明快速發展,也造就一個集團的壯大,這個集團叫士人集團

到恆靈二帝時期,這個集團已經能和皇權抗衡了,當然也僅是抗衡而已,慘遭撲滅,這撲滅過程,叫黨錮。本來也沒什麼,黨錮就行了,可東漢實在不給力,搞的民不聊生,黃巾起義了。當時的外戚大將軍何進,奉旨鎮壓,可黃巾起義波及實在太廣,何進麾下的正規軍搞不定啊。這時候呢,各地的士人看準機會,運用自己在各自家鄉的號召力,組建兵馬,幫何進搞定了黃巾軍!

外戚何進,也是知恩圖報之輩,和宦官集團決裂,幫著士人集團一起搞十常侍!188年,漢靈帝看不下去了,士人有了兵,我廢史立牧,你何進是大將軍掌控朝廷兵馬,還牽扯地方諸侯,那我設置西園八校尉,分你兵權,讓太監管你

時間過了一年,到了189年,靈帝死了,何進調兵進京誅十常侍,董卓來了,也來晚了。何進被晃點進宮,一幫太監大罵何進忘恩負義之後,把何進殺了,士人代表,一個叫袁紹的,當時的八校尉之一,打著報仇名義,殺進宮去,把一幫太監也給宰了,洛陽大亂……董卓帶兵強勢進京,接管

何進死了,靈帝也死了,宦官又全滅,宮裡只有這麼一個幼年皇帝,天下諸侯,誰能不動心?董卓原是何進手下的軍方勢力,也想站臺上一展抱負,聯合士族共治天下。可一番施展之後,發現,玩不過士族啊,不僅錢都給他們弄去了,十八路諸侯共剿董卓,還師出有名……

外戚戰宦官,叫自斷臂膀,何進就沒看明白這一點,結果漁翁得利,天下也提前大亂


靈石蘊珠寶


看了許多評論,其中大部分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而《三國演義》的歷史價值眾所周知,就不多說了,回到本問:

整個東漢時代,漢政權一直有三股主要的政治勢力左右大漢朝堂,一個是以地主階層為主的知識分子階級,後來演變成士族;一個是漢皇室的後族,也就是外戚;然後就是皇帝為了平衡朝堂扶持的內廷閹人勢力,也就是宦官勢力。

可以說,整個大漢時代,就是這三股勢力此消彼長互相傾軋,皇帝居中調和當裁判,直到東漢末年,穩定的三角關係被何進引入第四股力量打破,從而導致天下大亂。

下面詳細的說說: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漢末,大地主階層經過二百多年的轉化,基本完成了向士族世家的轉化,控制了大漢政權的底層,他們不在滿足於被皇帝呼來使去,試圖讓皇帝垂拱而治從而獲得更大的權力,這一企圖遭到皇帝的嚴厲打擊,黨錮之禍的起因就在於此。

第二,大漢建國伊始,外戚勢力就一直是大漢揮之不去的陰雲,從高祖的老婆呂后到文景時期的竇氏,就是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也是熬死了太皇太后和太后以後才說一不二!

第三,閹宦是皇帝的家奴,只能依附於皇帝存在,他們的勢力是皇帝直接伸出去的觸手,最得皇帝信任,也是皇帝用得最順手的力量。

以上三股政治勢力,是大漢朝堂主要的政治勢力,除此之外,地方太守、基層將軍、中小地主為主的寒門等等,共同組成了複雜的第四股政治力量。

第四股政治力量中,寒門主要依附掌握施政權的士族世家,各地將軍主要依附掌握軍權的外戚。

東漢末年,士族世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雖然屢遭打擊,但掌握基層話語權和施政權讓他們後繼力量源源不絕(袁氏的四世三公就是典型),已經尾大不掉,觸手開始伸向軍權,叔能忍嬸也不能忍,於是黃巾之亂爆發,士族世家受到重大打擊,此時的何進作為外戚,屁股坐歪到士族一方,夥同士族試圖誅殺閹宦(這是士族世家對皇權的反擊),閹宦提前下手殺掉了何進,沒想到何進之前已經下令董卓等第四方政治勢力入朝,何進一死,這股力量沒了制約,迅速打破了漢末朝堂的政治生態,天下大亂由此而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