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陈远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东汉末年这盘棋的布局和何进这个人物究竟有多重要说起。


一、何进上位,外戚干政


何进原是个屠夫,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沾妹妹何皇后的光以外戚身份做了官,平步青云,一路升到大将军,之后率兵征剿黄巾军,立下战功,更加权盛不可一世。大皇子刘辨,也就是何皇后的儿子即位后,何进又晋级成了国舅爷,成了皇权的实际操控者。


何进权高震主,汉灵帝深感惶恐。为牵制他日益膨胀的势力,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壮大宦官势力,来分何进的军权。这些宦官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十常侍”。其中宦官蹇硕因健壮而有武略深得汉灵帝亲信,被封为上军校尉。蹇硕害怕妒忌何进,就联合各宦官常侍想办法削弱他的势力。



灵帝死后,蹇硕为扶持二皇子刘协继位,本想杀了何进,不料被何进发现,先下手为强,把他杀了。杀了蹇硕,何进仍不解恨,他决定听从袁绍的建议,召集董卓等驻外武将带兵入京,除去宦官十常侍。宦官们知道外兵入京要对付自己,又设计斩杀了何进。


那么,为什么说何进之死能引起天下大乱呢?


二、何进之死让诸侯和地方豪强们看到了上位的机会。


我们先来看看何进死后是什么情形。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闻何进死,立即入宫杀尽了宦官。随后杀人如麻的董卓趁乱进京,掌握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再看当时,天下能左右皇权的,共有三种力量:以张让为首的在皇宫内准备拼命的宦官集团,手下只不过是宫内几百名宦官武装,其战斗力连京城大户家的家丁都不如;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握有调动全国武装力量的大权,战斗力极强;以袁绍,袁术兄弟俩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掌握着五千精锐御林军,并握有京师治安大权。


后两者,面对没啥战斗力的宦官集团,根本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心怀叵测的袁绍却怂恿何进召集外将董卓进京来解决宦官的问题。


袁绍出这馊主意的意图不言自明,外兵入京,不管宦官还是外戚哪一方被灭,他都找到了上位的理由和机会,他等的正是坐收渔翁之利啊。



而屠夫出身的大将军何进,显然是严重缺乏政治觉悟。局势如此剑拔弩张,他却对笼罩在周围的杀气浑然不觉。西凉刺史董卓正巴不得有机会掺和京城的事儿。


得到何进的指令后,率领着驻外野战军迅速到达并驻扎在了距离京城不远的洛阳,虎视眈眈地盯着京城事态的发展,可谓“箭在弦上,只差一发”。


但是,董卓等人虽已驻扎京郊,如果何进不死,得不到朝廷的军令,他是不敢贸然进京的。而何进一死,就好比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突然停了电。四面八方各路的车开始见机行事,不按规矩乱走起来。


先是世族代表袁绍为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权利争斗的主角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随后董卓,丁原各路豪强纷纷到来,开始了军阀混战。


三、何进之死破坏了政局平衡,几大势力趁机作乱


其实何进作为皇亲把持朝政,并非什么新鲜事儿。东汉从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开始,就形成了“幼帝继位”的传统,这使东汉政局一直在“外戚党”与“阉党”轮流执政的怪圈里运行。


小皇帝年龄太小,只能依靠太后,太后需要靠娘家父亲或者兄弟扶持才能站稳脚根,于是就形成了“外戚党”。等到小皇帝长大,不甘心当傀儡,就要寻思夺权,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朝夕相处的忠实奴仆此时成了他们最可靠的人。



等皇帝依靠太监灭了外戚之后,太监又开始专权,于是又形成“阉党”。没过几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新太后垂帘听政,外戚再次获得权利......


但是,不管“外戚”与“阉党”怎么斗,都是窝里斗。他们互相制约,谁也不敢动皇帝的江山。同时,他们对地方豪强又起到了震慑作用。所以“外戚党”与“阉党”折腾了数年,天下也没乱,因为无论权利多大,他们始终还是在行使皇权。


何进的死,则标志着东汉内部外戚和宦官之争的结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之间的火并,又引来了世族地方豪强,导致中央权力失控。从此,宦官,外戚,世族三家互相牵制形成的平衡局面彻底被打碎。各路豪强纷纷起兵,都来分食一杯羹。一时间,局面混乱难以收拾。


分析何进之死,有书君心生感慨,若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者“英雄不问出处”,《三国演义》无疑是诠释的最好的版本了。许多平民草根出身的英雄,赶上了风云际会的时代,得以施展才能,书写不朽的篇章。


但何进只是个普通人,却莫名其妙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浑然搅进帮派的斗争中不知何去何从。尽管他的死引起了天下大乱,他却算不得是英雄。


他原该是个配角,却被装扮起来,赋予了主角的历史重任,戏演砸了,他来不及谢幕又匆匆下了台。他就如同一颗按钮,只因被命运安排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成了左右天下局势的一只总开关。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汉末三国的超级乱世由大将军何进开启,这位杀猪汉出身的愚夫蠢汉,因为一件蠢事不仅亡身破家,还把帝国搞得一片混乱,导致诸侯割据、海内分崩的局面出现。那么,何进究竟做了什么蠢事,以至于天下大乱呢?


何进字遂高,出身低贱寒微,整天从事的是屠猪杀狗的行当,在当时算是人下人的阶层,受尽世人的白眼和欺辱。好在何进的妹妹很争气,在皇帝于民间征选秀女时以姿色入选,进宫后又幸运地获得宠幸,并为灵帝诞下长子刘辩。种种幸运因素结合在一起,给何家的地位带来质的飞跃,而何进也由一位至轻至贱的杀猪汉,摇身一变为外戚。



何进既然成了灵帝的大舅哥,加官进爵自然是情理中事。何进起初被拜为郎中,随后迁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等到妹妹被立为皇后,再迁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军起事后,灵帝任命何进为大将军,坐镇京师洛阳,并指挥皇甫嵩、卢植、董卓等人招讨征伐黄巾军,以军功封慎侯。


黄巾军被平定后,何进以其残余仍肆虐各州郡为由,迟迟不肯交出兵权,逐渐引起灵帝的不安。灵帝为弱化大将军的兵权,便在西园设置八校尉,以心腹宦官蹇硕为主帅,袁绍、曹操、鲍信等七人为辅,统领各军,直接听命于皇帝,连何进都要受蹇硕的指挥。



在东汉,宦官与外戚两大势力经常性的势若水火,蹇硕与何进也是如此。蹇硕忌恨何进手握兵权,担心他会在灵帝去世后对宦官不利,遂与诸常侍共同劝说灵帝派遣何进西征韩遂,趁机剥夺他的职权,并得到灵帝的同意。但何进得知他们的阴谋后,便寻找各种借口以拖延行期,直到灵帝驾崩也没有成行。灵帝驾崩后,长子刘辩登基,何皇后进位为太后,大将军何进成为最高统帅,不再受蹇硕节制。


何进久知天下痛恨宦官蠹国败政,也清楚蹇硕等人想加害于他,所以等到灵帝一驾崩,便马上着手诛灭宦官的工作。蹇硕听到风声后,便与同僚赵忠、郭胜等人商议,准备先下手为强诛杀何进。但郭胜自恃有恩于何家(何太后之所以能入宫,源自郭胜的推荐,所以何家对郭胜特别亲近),所以说服赵忠,两人一起向何进及太后告密。何进闻讯,立刻派小黄门诛杀蹇硕,除掉心腹之患。



何进在除掉蹇硕后,又在袁绍的建议下,准备杀光宫中的宦官,但遭到僚属曹操、陈琳等人的劝阻,认为只需铲除元凶即可,不可诛杀过滥。但此时的何进早已把宦官群体恨入骨髓,加之袁绍兄弟的怂恿,便再不肯听逆耳良言。何进要想诛杀宦官,必须要得到太后的许可,然而何进把计划告诉何太后时,不料却遭到强烈的反对(原因是宦官有恩于何家),让何进很是泄气。


此时,“搞事精”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他召集四方诸侯及大批豪杰,让他们率军入洛,借武力威胁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杀猪汉出身的何进本就见识浅短,属于没脑子、没主见蠢汉,如今得到袁绍出的馊主意,非但没有予以斥责,反而认为是良策妙计,连连点头称是。


可何进虽然蠢,但他的主簿陈琳却洞若观火,见到何进要往火坑里挑,赶忙进行阻拦,对他分析利害关系:“捕捉麻雀这样小的动物,尚且不能靠欺骗的手段,更何况是国事呢?将军身为国舅,手握重兵,如果想要诛杀宦官的话,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您却舍此不为,却想借助诸侯的力量,让他们进犯京师。这样做好比倒持太阿宝剑,将剑柄授予他人,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更大的变乱!”



虽然陈琳苦口婆心的提醒,但怎奈颟顸愚蠢的何进根本就听不进去,结果还没等到诸侯进京勤王,自己便把性命搭了进去。中平六年(189年),大宦官张让等人假称太后懿旨,诓骗何进入宫奏事,在历数他各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后,在嘉德殿前将其斩杀。


何进死后,袁绍、袁术兄弟火烧宫门,率军诛杀所有的宦官,导致洛阳城内一片混乱。此时凉州大军阀董卓已在洛阳近郊,闻变后火速入洛夺权,凭借武力废杀少帝刘辩和何太后,并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上台后各种倒行逆施,激起天下诸侯群起讨伐,由此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汉末三国大混乱期,时间一直持续到西晋灭吴,长达近百年时间。探究天下大乱的原由,何进当年的愚蠢,该负主要责任。


文史砖家


谢邀,汉末何进"死或者不死"也会导致天下大乱,因为何进下诏董卓已经进京了。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但又不想得罪妹妹何皇后,因为十常侍重金贿赂了何进的弟弟何苗,让何苗在太后面前美言几句,然后这些宦官跪求何皇后保护他们。并说何进诛杀皇帝身边的人,目的是削弱皇帝和皇后的力量。

何皇后就对何进说,这些宦官又没做错什么,何必斩尽杀绝呢?说实话,何进还是听他妹妹的话的,毕竟何皇后是他唯一的贵人,他这个大将军的职务,还是沾了妹妹的光的,换言之,没有妹妹做皇后,说不定何进还杀猪卖肉呢。

当时何进的铁哥们袁绍主张诛杀十常侍,同时为何进献计,引外兵进京,威胁吓唬皇后,然后借外兵的势力诛杀宦官。于是何进下诏董卓进京。

董卓接表后,很高兴的带兵进京了,宫中十常侍听说董卓进京,感觉到何进就是针对他们而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的遭殃。"十常侍假借何太后的诏书,命何进自己进宫言事。何进不知是计,只身进宫,结果被乱刀砍死。



董卓没进京,何进就被杀了,但董卓依然不管不顾的进京了。袁绍得悉何进被杀,一气之下,带领一千禁卫军,砍杀宦官,其余宦官劫持刘辫和何皇后逃出了宫,恰好遇到进京的董卓,于是董卓救下刘辫和刘协,开始了他的祸乱朝廷的暴行。综上所述,何进死或者不死,董卓都会祸乱朝廷,这是由董卓的野心决定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秉烛读春秋


何进的死不会导致天下大乱,但宦官的灭亡会。

东汉历史上,外戚权臣那是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每个皇帝继位的时候,都是外戚专权,然后长大了,利用宦官夺权,消灭外戚,然后自己快死了,也是一样让外戚执政,自己的儿子又一样的长大,利用宦官夺权。

唯一没有夺权成功的,就是汉献帝,为什么他失败了呢?因为宦官集团被消灭了。

很多人认为,因为皇帝昏庸,才导致宦官专权,哪来那么简单呢?汉献帝也想昏庸,然后宦官专权,自己就有机会了,但结果呢?魏晋南北朝那么多“昏庸”的皇帝,怎么没有宦官专权呢?怎么没有利用宦官夺权的呢?

相反,宦官是皇帝唯一可以利用的人,且不会威胁皇权,唐朝是玩砸了。

宦官不是外廷官员,没有权力根基,他们是皇权的外延,行使的是皇权。这样他们即使帮助皇帝消灭了权臣,也是没有办法威胁皇帝的。

东汉一直是宦官代表的内朝和士大夫集团代表的外朝相互制约的机制,到了汉献帝,因为何进被宦官杀了后,袁绍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火并了皇宫里的宦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失去制约,于是皇帝就成了傀儡。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东汉末年的何进,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属外戚集团,官至大将军,手握兵权,是东汉中央政府唯一的实权派人物。

众所周知,何进一死,宦官立马被诛,接着是董卓乱政,后军阀割据混战,天下大乱。



何进不死的话,东汉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实权,能够镇住地方军阀,地方军阀如果想拥兵自立,对何进仍有所顾忌,而当时董卓官至并州刺史,算是何进的心腹手下,何进召董卓进京,谁也没想到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被杀,要是何进没死,董卓敢乱政?到了京城还不是乖乖听命何进,否则哪来的乱政?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一个集团的一个人:

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

何进之死,谁受益最大?

表面上是董卓,实际上是袁绍。董卓乱改,袁绍振臂一呼,立马就成为讨董关东联军总司令,再后来雄据北方四州,成为当时天下势力最大的军阀。



本着谁受益,谁嫌疑最大的原则,何进之死与袁绍脱不了关系。

袁绍给何进出了个坏主意:诛灭宦官,召董卓进京。明显是不怀好意,何进是外戚集团首领,宦官集团是当时势力仅次于何进的一方势力,而袁绍四世三公属士族集团,外戚与宦官火拼,得益的是士族。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感谢邀请,我是“宁静影像故事”。爱思考历史,喜欢分享有趣好玩视频,给生活加点新料。

何进死,天下大乱。何进是当时皇后何皇后的哥哥,官至大将军,手里有实权。何进召董卓进京,但是董卓还未进京,何进就死了,天下就开始乱了。

何进死,宦官被诛,董卓乱政,诸侯割据。

何进想要杀掉十常侍,但又不想得罪妹妹何皇后。何皇后阻止了何进想要杀宦官的行为。当时袁绍主张诛杀十常侍,又建议何进请外兵进京城,借外兵的力量诛杀宦官。于是何进下诏董卓进京。

董卓接招后,很高兴的就带兵往京城来了。宫中的十常侍听说董卓领兵进京,觉得是针对他们来的,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十常侍假借何太后的诏书,请何进一人进宫。何进不知是计,孤身一人进宫,结果被乱刀砍死。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带领一千禁卫军斩杀了宦官。其他宦官劫持了刘辫和何皇后逃出宫,董卓进京正好碰见,就挟持了刘辫,开始了他乱政的行为。

董卓之所以能乱政,是正好抓住了那个时机。汉末大乱其实从汉灵帝死时就开始了,汉灵帝死的太早,刘辩、刘协都太小,不能独立行政,都要人辅助。

汉朝到了汉灵帝时,皇权已经势弱,世家力量强大,出现了主弱仆强的局面。为了对抗世家,汉灵帝就不得不依赖外戚和十常侍。所以,十常侍才会那么嚣张,何进才做上了大将军。

但是刘辫继位后,选择依靠舅舅何进,有意压制十常侍。而世家有意利用何进和十常侍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斗争,再从中渔翁得利。何进和十常侍本就水火不容,就导致了何进被杀,世家再杀宦官的局势。如果不是董卓进京,把握朝堂的就是世家力量。

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本该是何进之死后的利益获得者。袁绍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利益果实被董卓截取了。

己家看法,欢迎关注“宁静影像故事”,留言讨论。


宁静影像故事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看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

东汉后期,国家层面的政治格局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外戚和宦官两派轮流掌控朝政的局面。朝廷的大臣们只有在两派之中选边站队,选择成为其中一边的附庸。已经无法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了。

而随着中央层面的内斗严重,相应的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开始减弱。事实上,即便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东汉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能力就已经开始衰退。黄巾起义更是让朝廷对地方州县的控制能力降到了最低点。

为了应对农民起义,不得不让渡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地方。

何进虽是以外戚身份掌权,但是其本人屠户出身。在上层政治圈子中并没有深厚的根基。对宦官和地方实力派都没有构成致命的威胁。

从何进要诛杀十常侍还得借助地方军阀董卓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实则在何进当权时期,形成了一个外戚、宦官、地方派三方势均力敌的微妙的平衡局面。

但由于出身低微的何进始终对掌控内庭的宦官心存忌惮,动了要消灭宦官势力的念头,最终被宦官势力反杀。

何进的死迅速打破了政治格局的平衡。随着外戚势力的消亡,地方实力派很快诛杀了宦官势力,开始掌控朝政。

但由于地方派系之间固有的矛盾和纠纷,而且都想争夺对中央的控制权。历史就自然而然地进去到了一个地方军阀割据称雄的时代——三国时代。


凌风说史


其实汉末何进的死导致天下大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袁绍出了一个馊主意。

话说何进是靠着自己妹妹立为皇后才飞黄腾达的,因而进入东汉政权的核心。黄巾起义爆发,于是汉灵帝便拜何进为大将军,随后何进击败了黄巾的马元义、得以封侯。何皇后生了孩子,又有皇帝的宠幸,加上何进有重权,何家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

不过大家都知道,东汉宦官的权势是很大的。因为东汉外戚势力是非常大,皇帝长大以后便依靠身边太监来夺权,所以宦官权力很大。特别是汉灵帝的时候,他非常信任宦官,曾经亲口说过:“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何进权势起来以后自然会影响到宦官,特别是汉灵帝驾崩以后,双方为皇位的继承者展开争斗。第一次的时候蹇硕失败了,何进顺利诛杀了蹇硕,并且掌握了禁军。这个时候以袁绍为首的官僚看到蹇硕被诛杀,自然从何进身上看到重振东汉的希望。其实袁绍虽然后来被曹操打败了,但是客观上来说,那个时候他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希望重振朝纲的。

不过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关键时候也犹豫了。毕竟当时宦官的势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宦官对何太后和何进还是功劳的。这个时候袁绍便出了一个导致天下大乱的馊主意,建议何进号召四方的猛将和豪杰来京城,以帮助何进。所以董卓、丁原等人便有理由前往京城。

后来何进被宦官诛杀,而袁绍则趁机诛杀了所有的宦官。由于官僚大臣和宦官两大集团斗得你死我活,使得朝廷的权力出现了真空,而董卓抓住了这个机会。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历史是什么


何进死不死,天下都要大乱,时候到了,只是这何进一死,天下大乱来的更快一些罢了,就像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被刺。历史总要向前发展的,汉末士族势力积累,已经足够,就差那么一哆嗦,而何进正赶上趟

何进是外戚,整个大汉历史,就是一部外戚专权史,外戚加宦官,天下无敌。何进之前的八十年,宦官前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当时的汉和帝,做了一件大事,把蔡伦造纸术推广天下,这一下子,不仅促进了大汉文明快速发展,也造就一个集团的壮大,这个集团叫士人集团

到恒灵二帝时期,这个集团已经能和皇权抗衡了,当然也仅是抗衡而已,惨遭扑灭,这扑灭过程,叫党锢。本来也没什么,党锢就行了,可东汉实在不给力,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了。当时的外戚大将军何进,奉旨镇压,可黄巾起义波及实在太广,何进麾下的正规军搞不定啊。这时候呢,各地的士人看准机会,运用自己在各自家乡的号召力,组建兵马,帮何进搞定了黄巾军!

外戚何进,也是知恩图报之辈,和宦官集团决裂,帮着士人集团一起搞十常侍!188年,汉灵帝看不下去了,士人有了兵,我废史立牧,你何进是大将军掌控朝廷兵马,还牵扯地方诸侯,那我设置西园八校尉,分你兵权,让太监管你

时间过了一年,到了189年,灵帝死了,何进调兵进京诛十常侍,董卓来了,也来晚了。何进被晃点进宫,一帮太监大骂何进忘恩负义之后,把何进杀了,士人代表,一个叫袁绍的,当时的八校尉之一,打着报仇名义,杀进宫去,把一帮太监也给宰了,洛阳大乱……董卓带兵强势进京,接管

何进死了,灵帝也死了,宦官又全灭,宫里只有这么一个幼年皇帝,天下诸侯,谁能不动心?董卓原是何进手下的军方势力,也想站台上一展抱负,联合士族共治天下。可一番施展之后,发现,玩不过士族啊,不仅钱都给他们弄去了,十八路诸侯共剿董卓,还师出有名……

外戚战宦官,叫自断臂膀,何进就没看明白这一点,结果渔翁得利,天下也提前大乱


灵石蕴珠宝


看了许多评论,其中大部分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而《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众所周知,就不多说了,回到本问:

整个东汉时代,汉政权一直有三股主要的政治势力左右大汉朝堂,一个是以地主阶层为主的知识分子阶级,后来演变成士族;一个是汉皇室的后族,也就是外戚;然后就是皇帝为了平衡朝堂扶持的内廷阉人势力,也就是宦官势力。

可以说,整个大汉时代,就是这三股势力此消彼长互相倾轧,皇帝居中调和当裁判,直到东汉末年,稳定的三角关系被何进引入第四股力量打破,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下面详细的说说: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末,大地主阶层经过二百多年的转化,基本完成了向士族世家的转化,控制了大汉政权的底层,他们不在满足于被皇帝呼来使去,试图让皇帝垂拱而治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这一企图遭到皇帝的严厉打击,党锢之祸的起因就在于此。

第二,大汉建国伊始,外戚势力就一直是大汉挥之不去的阴云,从高祖的老婆吕后到文景时期的窦氏,就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也是熬死了太皇太后和太后以后才说一不二!

第三,阉宦是皇帝的家奴,只能依附于皇帝存在,他们的势力是皇帝直接伸出去的触手,最得皇帝信任,也是皇帝用得最顺手的力量。

以上三股政治势力,是大汉朝堂主要的政治势力,除此之外,地方太守、基层将军、中小地主为主的寒门等等,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第四股政治力量。

第四股政治力量中,寒门主要依附掌握施政权的士族世家,各地将军主要依附掌握军权的外戚。

东汉末年,士族世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虽然屡遭打击,但掌握基层话语权和施政权让他们后继力量源源不绝(袁氏的四世三公就是典型),已经尾大不掉,触手开始伸向军权,叔能忍婶也不能忍,于是黄巾之乱爆发,士族世家受到重大打击,此时的何进作为外戚,屁股坐歪到士族一方,伙同士族试图诛杀阉宦(这是士族世家对皇权的反击),阉宦提前下手杀掉了何进,没想到何进之前已经下令董卓等第四方政治势力入朝,何进一死,这股力量没了制约,迅速打破了汉末朝堂的政治生态,天下大乱由此而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