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爲什麼會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

張同天


1883-1887,在日本稱為”鹿鳴館“時代,當時日本修建了西式的高檔社交場所”鹿鳴館“。在這裡一切人都身著西方服飾,按西方的規矩進行宴會,以此來迎合歐美人,可這麼做並沒得到同時代歐洲人的好感,比如來訪的法國海軍將領曾經留下回憶:

...這些日本的貴人們身著西方已經過時的燕尾服,洋洋得意,燕尾服在我們看來已經屬於醜陋過時的服飾,可他們卻還感覺良好的穿在身上,然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西洋人具有的東西,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模仿西方?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像是群猿猴在模仿人類跳舞。”

歐洲人一開始就不相信日本人真能實現現代化,一開始他們甚至是把日本人當成模仿人類的猴子看待的。


根據美國加州學派泰斗 彭慕蘭的研究,從17-19世紀,中國江南和歐洲西部(英格蘭荷蘭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


日本相對不錯,但缺乏吸引力。比如讓日本人記憶猶新,衝擊感堪比外星人來臨的”黑船來襲“事件。帶美國艦隊來日本的佩裡總督,提出的要求不過是”要求美國船舶可以在下田和函館進行燃料和食物補給“。並不要求日本人打開市場通商。


為什麼美國人不象英國人對付清朝那樣,憑藉武力要求更多?比如劃出橫濱當租界?

在佩裡訪問日本時,有一個細節或許說明了真相:“美國人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幕府用他們認為最貴重,最能顯示國力的大米,把美國船裝得滿滿的。”

所以當時的列強,幾乎無不謀取在中國取得一塊殖民地,原因無它,四億人,又出產茶葉和絲綢產品的中國實在比日本誘人。


日本相比只是次要目標,所以日本躲開了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以及沙皇俄國的野心,這是日本的幸運,也是中國的不幸。


也難怪歐洲人沒想過日本真能崛起,因為在日本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非西方國家能成功實現現代化過,即使是國土一部分在歐洲,曾經以一國之力勢壓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做不到。

歐洲人從直布羅陀以南一直到白令海峽以西這廣大的區域裡,遭遇了無數民族無數文明,非歐洲人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基本已經烙進了他們的大腦。


紅楓歷史觀


你這個問題是典型的國人思維邏輯,保守、刻薄、自以為是、見不得別人好,就像國人的親戚關係,看不得自己親戚比自己強,卻常常希望朋友外人優於自己的圈子,國人最擅長的是兩件事,一件是貪便宜,一件是窩裡鬥。而西方文化則有很大區別,別說日本了,美國不同樣是歐洲各國移民過去自立門戶的?而美國的發展反而還得到了西方母國的許多幫助,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其實也是被西方各國壓迫和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的,“明治維新”後,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眾所周知,明治維新吸收的主要就是西方的社會文化、教育、軍事、交通、司法等等現代管理文化的特點,這一點是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就像光緒皇帝當年發起維新變法,西方各國代表也都表示支持光緒帝,因為如此大家就有了共同語言,就剪除了一大障礙,就可以自由和進一步地貿易和通商以及更方便的文化交流。其實,看看中國歷史,漢、唐、宋,這些由漢人大一統的王朝,都是極其開放的,尤其宋朝,宋朝的文化、科學、政治各個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沿,而且差點就能引發了中國的文藝復興,可惜這一切都在崖山之戰後改變了,崖山之戰後漢族整體被奴役,漢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史無前例的打擊和破壞。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這些都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宋以後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不見了, 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數十年的抗元鬥爭最可怕的是消耗掉了漢民族最精英的人群。那些有血性、有骨氣、有膽量的人們都被大面積消滅,中國作為一個文化體系已經滅亡,另一方面,中國的脊樑已被打斷,中華精神已經滅絕。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可以說元朝使中華文化出現了斷層,這個斷層一直影響到現在(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和形態表現就一目瞭然了)!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當年日本史學界也認為宋朝以後的朝代不再是華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為日本才是繼承了華夏文化的正朔。 而日本在短時間內稱霸亞洲,在二戰後一窮二白的前提下還能迅速崛起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我覺得根本原因是--日本同時吸收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現代西方價值觀的精髓,可以說,想不發達都難!!


安迪80


這個問題很好玩,我試著回答下。

這位題主的邏輯其實很“中國”,就像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反對的理由邏輯類似,即天地間財富有定數,公多則私少。這種思考問題的工具論在今天也確實很常見。

事實上,所謂的列強,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直至20世紀初之前,制定整個世界的貿易、政治規則的, 就是一個國家——英國。

英國是較晚參與大航海時代的國家,但卻後來者居上(在工業革命前),有一樣秘訣,就是對於殖民地的建設和對於海外貿易的理解要比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和荷蘭更高級。

上述這些國家對於殖民地的態度,在幾百年裡,就是貿易據點(航海中繼點)+財富掠奪地。而英國則非常注重對於海外領地的建設和組織,對,就是組織。

大部分人看到建設,想到的就是蓋房子、修路、修港口,其實更重要的是組織,比如英國在鴉片戰爭中進入中國的方式,就是組織、再組織。

英國政府和商人並沒有組成規模巨大的推銷員和採購員團隊,進入中國東南部的城市和鄉村,直接與供應商接觸,購買生絲和茶葉,推銷他們的鴉片或是棉布。

他們採取的方式是,與一部分對外國瞭解的中國商人合作,由他們擔任信用中介,連接中國本地的金融市場,與倫敦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這些中國商人就叫“買辦”。

圍繞著“買辦”和進出口商埠,英國人會進行一系列的基礎建設,來增加進出口的貿易效率。

對於日本的近代化改革,或者說西化改革,英國人、法國人其實都是樂見其成的,而且日本內部的各個政治勢力,包括德川幕府、薩摩藩、佐賀藩都表現出對西化巨大的興趣,哪怕是曾經是日本義和團“尊王攘夷”的長州藩,在被英國人按在地上摩擦後,也理解了開國的作用。

西化,近代化改革,就意味著不需要英國人來調整日本的組織適應整個世界市場,而是由日本人自發的改造自己的社會和經濟來適應國際市場。

簡言之,省事兒了,效果也更好,像印度人,英國人改造幾百年,也就只有一部分是西化的,剩下的還生存在中世紀。

生意人的思維和農民的思維本身就不一樣,在商人眼裡,每一筆生意買賣都在創造財富,增加財富,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增加流動的效率,買賣的頻次。至於資源,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挖不出來,賣不出去的,不叫資源,那就是石頭,哪怕是銅礦石、金礦石。

在農民眼裡,則是天不變道亦不變,財富是在一個固定量裡循環,看起來是10分資源你家佔8分,別家佔2分,結果是人家2分開採了銷售了,你的8分在地理埋著,結果還是人家2:0。

英國人做的就是把全世界各國的8分都動員起來,他作為金融的控制者,貿易的主宰者,分到的利潤率,可不只50%,甚至更多,也就是說,他獲得了整個世界資源的4分收益,這就是制定貿易規矩的力量。

所以,日本維新越徹底,越有效率,參與英國主導體系也就越積極,英國所得越多。


劉三解


我個人是這麼看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內因是主要原因,至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影響的的確確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帝國主義列強為何默認明治維新的成功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列強侵略的目的是為了擴張殖民地掠奪資源攫取財富,至於被侵略國家實行什麼體制他們其實並不關心,但如果被侵略國的體制影響到他們的利益那就另當別論了。對當時的列強而言他們在亞洲的主要侵略擴張對象是中國,日本作為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其實並不足以令他們太上心。而在列強之中歐洲各國皆是自西向東擴張到亞洲,隨著地緣距離的日益疏遠後勤補給的難以為繼,事實上列強擴張到印度、南洋就已經是極限了,至於中國這樣一個遙遠的東方大國,列強是無力征服的,只能把中國作為自己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半殖民地。如果再把戰線向東延長到日本對歐洲列強而言就有得不償失之感了。相比之下從太平洋方向而來的美國就不一樣了,如果美國想從巨大的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的話,在其通往中國的航線上需要一箇中轉補給站,日本正好適合扮演這個角色。可此時的美國尚處於國力不強的童年時代,根本無法和英、法、俄羅、德等列強抗衡,所以美國在完成在北美大陸的西進運動擴張到太平洋後就幾乎不怎麼參與列強瓜分殖民地的戰爭,像關島、波多黎各少數幾塊殖民地都只是呈點狀分佈的殖民據點,美國幾乎沒有像其他列強那樣整片大塊的殖民地,更多是通過要求被侵略國門戶開戶的方式進行經濟滲透,所以其實美國對日本的內政也並不太關心,只要日本同意開放門戶充當其通往中國的中轉站即可。

如果僅僅如此列強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只會允許默認,但還不會暗中支持,畢竟日本搞什麼體制和自己沒半毛錢關係。但明治政府要的可不僅僅只是允許默認,而是希望列強成為自己侵略中國、朝鮮的支持者。可列強又不是傻子,憑啥支持你日本呢?當然得給人家好處甜頭了。明治政府給出的第一個甜頭是之前和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律承認一律有效,事實上當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大舉侵華時日本自己和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尚未廢除。第二個甜頭就是日本侵華所得采取利益均沾模式,配合列強一起強迫中國開放門戶,便利列強在華貿易往來。至於第三個甜頭嘛,源於列強對中國以及其它列強對俄國的警惕心理。在其它列強看來俄國是一個恐怖的存在,幾乎佔據了人類經濟文明的中心——亞歐大陸的核心地帶;而中國雖然看似軟弱可欺,但遼闊的疆域、龐大的人口、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其天然具備成為一個大國的潛力。所以列強迫切需要把中、俄兩國封鎖困死在亞歐大陸,絕不能允許中、俄通過海洋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向全世界擴散,正如今天的美國全力構建圍堵中、俄的第一島鏈一樣,而日本恰好可以扮演封鎖圍堵中、俄的角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列強為什麼要不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呢?列強甚至都在熱切期待晚清的洋務運動成功呢!

當然,日俄除外。

長期以來,我們在解讀近現代史時,一直存在一個極大的“假設性認知誤區”——即,列強一直妄圖瓜分中國。這是一種典型的“妄想被迫害症”

直到今天,我們的近現代史教育非但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更加刻意渲染這種“妄想被迫害症”。


我們先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歐美列強從中國,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答案很顯然:財富。

獲得財富,最好最持久的辦法是什麼?

答案也很簡單:做生意。

所以,一個能夠遵守遊戲規則,有著穩定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大清帝國,最符合歐美列強的利益。

如果能夠想明白這個最根本的邏輯,就能夠獲得正確解讀中國近現代史的最基本態度。

事實也是確實如此的。在1894甲午戰爭之前,歐美列強雖然強迫晚清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但沒有一個條約有瓜分中國的意圖。

太平天國期間,英國國會曾激烈討論過要不要像殖民印度一樣來殖民中國,但最後認為:統治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帝國,成本太高了,虧本生意不能做。

歐美各國對晚清的洋務運動,給了極大的熱情與支持,諸位想想看,沒有任何的技術封鎖啊!

鐵路,電報,軍艦,槍炮……所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都搶著往中國送啊。

如果你非要說列強就是“亡我之心不死”,那英國德國為什麼要把最先進的軍艦賣給北洋水師呢?還幫助大清培養海軍人才?

這個完全不合基本邏輯啊。

1895年《馬關條約》後,列強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德國。

為什麼改變了呢?

因為他們突然覺得:晚清政府就是一攤爛泥扶不上牆啦!

如果不再下手,日本會把中國吞了的,到時日本人就不好對付了。

所以隨後才出現了列強紛紛劃分勢力範圍的事,中國人才開始有了國破家亡,分分鐘被人瓜分的恐懼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瓜分中國再次被提上列強的議事日程。但歐美列強堅決抵制了日俄的這種企圖。

列強其實都不傻,真把中國瓜分了,便宜的只有日俄兩國。其他國家沒法把領土和百姓帶回去啊。

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沒有列強想瓜分滿清統治下的中國!

歐美列強都期待大清能夠繼續穩定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

唯獨:日俄除外! 日俄除外!! 日俄除外!!!


風談天下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學習西方科技而率先完成工業化後一直居亞洲第一位,其中一個特別的現象是中國近代大量的漢字都是日本創造的如干部、公社、警察、憲兵、法律、法院、法庭、法律、哲學、共產主義、共產黨、革命等成千上萬的漢字詞彙。

1973年(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西方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英國人湯因比與日本座談時指出日本的成就只能證明中國人一旦開始了學習就有引領世界的資格,日本沒有這個能力是因為日本文化中沒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平天下的精神力量。

日本從70年代後全面倒向西方,在文化上去漢化,故從70年代起日本再也沒有用漢字創造一個新的科技名詞如計算機、互聯網、基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詞彙,全部用假名對應英語讀音,全民成為漢字文盲後的日本失去了創新之源而僅僅是跟隨者。急於超越的跟隨者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造假,溫州人如此、日本人如此、韓國人也是如此,按理說只要文化是連續的對於歷史會以史記為準,絕不會胡編亂造,更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而韓國、日本篡改歷史的做法大行其道是因為其割斷了歷史的必然結果。


老梁伏驥


列強為什麼會允許明治維新成功?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一下,我認為有幾點原因導致。



(一)明治維新獲得巨大成功其實是一場意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西方列強也沒有想到日本能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更沒有想到的是十年後日俄戰爭又打敗沙俄。這是列強沒有預料到的,列強畢竟不是神,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一直處於上升期,幾乎走的每一步路都走對了,國運好到無論是誰都擋不住的程度。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都是日本拿國運的豪賭,贏了獲得巨大利益,輸了就一輸到底,萬劫不復,毫無翻身的可能,不過兩次冒險日本都賭對了,都獲得勝利。

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獲得相當於數倍於自己的財政收入的賠款(2.3億兩白銀,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贖回遼東費用)和巨大戰爭紅利(完全控制朝鮮半島和從清政府獲得臺灣島),一下子讓日本實力上升一個等級,日本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日俄戰爭的勝利更是鞏固了亞洲第一強國地位,成為東亞霸主,更是使日本成功擠進以西方主導的列強俱樂部,成為了列強的一員,被西方認可,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自從大航海時代之後,全世界都是在歐洲列強的掌控之中,白人至上主義盛行,日本此次成為列強是第一次後大航海時代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戰爭。



當時,一個國家想擠進列強俱樂部,被其他列強普遍認可,列強們遵守一個規則,就是要擊敗另一個列強才可以獲得其他列強承認,一個強國崛起是以另一個強國衰落為代價。對此,德國打敗法國(1871年普法戰爭)、美國打敗西班牙(1898年美西戰爭)以及日本打敗俄國(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正好符合這一規則,成為世界列強的一員。這可是列強沒有想到,日本既然都做到了,也只能接受了,畢竟都是認同實力的。

(二)英國扶植日本,日本國小,幾乎沒有油水可炸,但英國在中國利益巨大,而且在中國利益的有力競爭對手就是沙俄,扶植日本,就是讓日本來抵制沙俄向南中國擴張,為英國在東方看門,當一條看門利犬,這也和日本執政者政策不謀而合,在1902年,日本竟然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結成同盟,簽訂《英日同盟》條約,極大提升日本的國際地位。其實日本獲得日俄戰爭勝利一部分功勞的確歸功於英國幫忙和斡旋,實際日本也很爭氣超額完成任務,崛起之快以至於西方列強都沒有反應過來。

(三)日本內部萬眾一心。這一點不得不承認,明治維新後日本真正實現統一後,全國上下都一心憋著一股勁要崛起。日本老百姓忍受著高額的稅收,日本女人南下南洋賣淫以及在世界各地日本僑民打工,賺得大量外匯全部寄回國內,發展日本軍事實力。這樣一憋就是二十多年之久(1868~1894年),全國一心一意發展實力,處心積慮打敗中國這個亞洲絆腳石,獲得強國地位。

特別是甲午戰爭前,一次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的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訪問日本,在大炮鉅艦主義橫行時代,巨大的軍艦給日本刺激非常大,北洋水師訪問結束回國後,日本明治天皇為了多買一艘這樣軍艦,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捐給國家,而天皇妃子們也把自己的胭脂水粉錢捐出來給國家,一下引爆全國民眾踴躍捐款,無論窮富,甚至乞丐都捐款。這樣的國民萬眾一心,只要不出意外,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也是很可怕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崛起是多方面因素構成,恰巧日本國運上升都是以中國國運衰落為墊腳石的,準確的說明治維新後日本就是踩著中國的屍骨崛起的,沒有甲午戰爭失敗,也就不會有之後八年辛苦的抗日戰爭,自從甲午戰爭後大半個世界時間中國慢慢才扭轉國運衰敗之勢,日本那段甲午戰爭前明治維新努力也值得我們反思的。

我的觀點是列強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其實就是根本沒有想到日本會崛起的這麼快,以至於後來嚴重不符合於西方列強的利益,成為列強競爭者之一,本打算養一條聽話的看門狗,長大之後而是一條尖牙厲爪的狼,當列強想阻止日本的時候,日本已經強大到和列強平起平坐的地步,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只好承認日本的地位。

以上皆為一家之言,如有不足歡迎補充!


大正看世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層層剖析,大概能把整個東亞近代史牽扯進來。水平有限,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權當拋磚引玉了!

除非開啟“上帝視角”,否則誰也無法未卜先知日本的崛起會如此迅速。列強完全不認為日本是個威脅,也就不可能出手扼殺“明治維新”。

日本搞“明治維新”,能夠搞的這麼成功,短短三十多年,一躍躋身世界強國行列。這事即使放在今天,都很難解釋明白,放在當時,列強更加無法預料。

咱們的近代史總把日本描繪成一個強國,好像小日本一直都是“列強”中的一員。而總把我們描繪的特別羸弱,各種受欺負。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實際上甲午戰爭以前,情況完全相反。雖然明治政府提出“富國強兵”的口號,日本的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日本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而我們則被視為“東亞霸主”。不僅國際社會這麼看,我們和日本人也這麼看。

這一點,從“長崎事件”(日方稱為“長崎清國水兵事件”)可以看的很明顯。“長崎事件”過程倒是不復雜,日本人在朝鮮半島搞小動作,大清國也沒閒著,直接讓北洋水師繞著朝鮮半島搞了次武裝遊行。期間還派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艘戰艦停靠長崎檢修,名為“親善訪問”,實際就是武裝恫嚇。

北洋水兵很自覺的把“親善”貫徹到底,“親善”到妓院去了。部分水兵跟日本花姑娘“親善”完,在妓院裡開始打架鬥毆。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平息了事端,本來這事就算完了。誰曾想一群水兵把日本警署砸了,還把一名警察刺成重傷,衝突中日本警察逮捕了幾名肇事水兵。

這下可炸了鍋了,很快北洋水師出動了400多人包圍了警局,軍艦上的12吋口徑大炮齊刷刷瞄準了長崎市區,一副你丫不服軟,姆們就炸平長崎的陣勢。李鴻章隨即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話說的也很露骨,“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最後日本人慫了,中日雙方簽訂協議,對各自的死傷者互給撫卹,日本賠付中國52500元,中國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在這個階段,不論是心理,還是牌面實力,我們都要優於日本。

當然,“長崎事件”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全力發展海軍”成為了日本的主流共識,而我們也成為了日本的頭號假想敵。此外,“長崎事件”還有一個小插曲直接導致了我方在甲午戰爭中的被動——清軍編寫電報密碼的方式洩露。

由此不難看出,以甲午戰爭前的狀態,幾乎沒有國家會認為日本是一個威脅,哪怕它搞了“明治維新”,所以甲午戰爭開戰時,國際輿論大部分認為我們會很快擊敗日本。一個被認為是毫無威脅的國家,列強實在沒必要投入那麼多的關注,更無需扼殺一次不知道結果如何的維新運動。

列強意識到日本會威脅他們的利益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即使想扼殺,也不具備條件了。

甲午戰爭的結果令西方列強大跌眼鏡,也徹底奠定了隨後50年中日兩國的國運。這個時候,西方列強已經能夠清楚的看到日本對他們的遠東利益帶來的威脅,並出手對日本進行了遏制。

甲午戰爭期間,列強就對日本提出要求,不允許日本進攻北京,威脅清國穩定,導致清政府崩潰瓦解,進而損害列強商人在華利益。

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公佈以後,俄、法、德三國立刻進行干涉,強迫日本放棄“用軍人生命打下來的遼東半島”(伊藤博文)。最後日本連旅順港都沒有保住,被迫還給清國。即使如此,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依然意義重大,2億兩白銀的賠款讓日本獲得發展現代化的本錢。

雖然列強對日本進行了打壓,日本也在甲午戰爭中做出了妥協,但日本總體上升的勢頭已經很難遏制。

日本崛起能制約俄國,達成“遠東實力均衡”,符合列強利益。

我們在近代史中經常看到“列強”這個詞,搞得好像除了我們,滿世界都是牛逼國家。而且一提“列強”,總好像它們全是一夥的。

其實甭管哪朝哪代,放眼全世界,能稱得上牛逼的國家,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而且牛逼國家各有各的小算盤。

與其它西方列強不同,沙俄在遠東有自己的領土。且一直希望在遠東有不凍港,因此俄國一直對遼東半島、朝鮮半島虎視眈眈。

甲午戰爭後,俄國加快了侵佔東北的步伐。並且俄國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修建完畢後,俄國即可由鐵路源源不斷地在遠東增兵。顯然,其他西方列強認為俄國這麼幹,會極大損害他們在清國的權益。

因此,很多列強非常願意見到日本快速發展,繼而遏制俄國,達到“遠東勢力平衡”。根據這一原則,日本與英國達成了對等的“英日同盟”。其後的對馬海戰,日本聯合艦隊能夠搞定沙俄波羅的海艦隊,英國人可沒少給日本加buff。

總體說,明治維新是個很難解釋的意外,或者說奇蹟。一個後發現代國家通過一次維新運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躋身強國行列,縱觀歷史都非常罕見。

只能說國運上升,真就是沒道理講。就跟咱們改革開放似的,一路順風順水,各種對我們有利的局面全都碰上了。


月下沒有花


時代在變,列強也在變

如果細心觀察西方大航海時代的發展歷程,列強的掠奪方式也是在不斷升級,從最初的土地,人口(奴隸)的掠奪,到最後是通過國際貿易利用出口高附加值的的工業製成品來創造利潤。所以,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逐漸放手了,因為英國人發現駐兵控制美洲殖民地不僅成本大而且效果也很差,倒不如將美國當做貿易出口國,正好轉移國內的過剩生產力。

明治維新的成功

明治維新運動的起因是針對“黑船事件”後德川幕府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尊王攘夷”,但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日本人很明智的就將運動的後半段變成了“尊王倒幕”。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與閉關鎖國的清朝極其類似,都是小農經濟為主,生活自給自足。這對列強來說是十分不願見到的,因為對歐美這些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轉型的國家來說,最直接的利益獲取是傾銷國內過剩的工業產品。所以,想象一下吧,明治維新的新型軍隊需要進口武器彈藥,之後就是堅船利炮和工業設備技術,幾乎是將歐美工業產品覆蓋個遍,換做你是歐美列強,這買賣多划算,怎麼會不支持日本維新運動呢?

題外話(引申閱讀):其實反過來看清末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中歐美對清政府的支持,再到洋務運動時期的“大力支持”,不難看出歐美並沒有直接反對清政府的進步改革,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是支持的,但卻有兩個國家是多番搗亂的,那就是沙俄和日本,為什麼呢?很簡單,歐美受地緣所限,雖也有侵佔之心(比如香港澳門),但受多重因素所限,中國較為穩定的政治局面保證其貿易掠奪才符合其最大化的利益。但日俄就恨不得中國內亂打起來,好將中國蠶食鯨吞,瓜分殆盡。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再到後來的護國運動等等,明明是應該裝孫子低調忍耐練內功(發展工業)的時候,卻將精力都用在了匹夫之勇之上!白白浪費了一戰列強無暇東顧的黃金轉型期。這一錯過就是半個多世紀!


直到上世紀末的改革開放才從新走上正軌,這一個虧吃的太慘了!


瓦爾登的船伕


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首先是日本從上到下都看到了歐洲列強的強大,而日本一直有個想要強大的國家,他們並不想守著一畝三分地過一輩子,一直都有企圖對外擴張的野心。其次,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歐洲列強漂洋過海來到東方,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貿易一個就是掠奪。而日本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有人口,即使付出慘重的代價什麼也掠奪不走。而日本正好發現了這個機會明治維新以後就利用人口優勢為歐洲列強充當勞動力,開始與歐洲人做貿易,從此發展起來。最後,列強並不反對其他國家變法,甚至中國變法也得到了列強的支持,只是後來變法的人名義上變法實則為了篡權,比如太平天國,搞得不倫不類,民不聊生,甚至影響到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最後被絞殺了。總結一下,說起資本主義雖然血腥暴力,但是比起封建時期的鬥爭還是要文明許多。只是思維方式相差太遠,資本主義遵循的就是利益至上,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交換,你看見傻子家裡有個古董你會不會想去騙他給你?封建主義由於技術上思想上都很落後,當然再交換這個環節就吃虧了,逼急了就動粗,打又打不過。這就像阿凡達裡的土著人,地球人去了就是要買你的礦石,沒想殺人放火,可是你啥都不要,人家大老遠來的,不能白來吧,所以只能硬搶。如果土著人能夠理解這一點,也來個明治維新,不用你搶,設備給我我們幫你挖礦,再高價賣給你,換飛船,戰鬥機,聖母樹還可以保留,地球人很快就佔不到便宜,只能乖乖撤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