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到底積不積極?如何更積極?

本文要點:

【1】財政政策到底是不是“積極”?對於財政政策是否積極需要從廣義視角來觀察, 2016年,廣義財政赤字率已經超過了9%,2017年雖然有所回落,也超過了5%。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政策很難用“不積極”來概括。

【2】如何理解“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首先進行明確定調,前期財政政策是積極的。因此,財政政策的大方向不會發生轉變,“更加積極”側重體現在力度上。

【3】變的是“收入端”,不變的是“支出端”。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財政政策發力點集中在收入端,並未提及支出端。因此,從2017年以來,支出結構由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支持“社會事業建設”的大趨勢不會發生變化,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仍將是財政政策發力的重點。

【4】“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不在總量在流向。本次會議的重點在於“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同時,對降準資金的流向也做出了限制,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因此,後續貨幣政策的重點在於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和協助“去槓桿”,而非簡單的總量擴張。

以下內容節選自《財政政策還不夠積極嗎?》,作者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成員、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迅雷和中泰證券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楊暢。

财政到底积不积极?如何更积极?

前期財政政策:沒有不積極

未來財政政策:只有更積極

以下是對昨天國務院常務會議簡要評述:

  • 如何理解“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首先進行明確定調,前期財政政策是積極的。因此,財政政策的大方向不會發生轉變,“更加積極”側重體現在力度上。

  • 變的是“收入端”,不變的是“支出端”。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財政政策發力點,集中在收入端,包括減稅降費,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以及加快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並未提及支出端。因此,從2017年以來,支出結構由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支持“社會事業建設”的大趨勢不會發生變化,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仍將是財政政策發力的重點。

  • 基建的重點在於防止“爛尾”而非“穩增長”。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側重於地方盤活存量資金。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等政策表述,也表明政策目的並非依賴基建“穩增長”。

  •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不在總量在流向。短期來看,“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等提法,有望確保整體流動性。但本次會議的重點在於“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同時,對降準資金的流向也做出了限制,用於“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因此,後續貨幣政策的重點在於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和協助“去槓桿”,而非簡單的總量擴張。

歷年財政政策力度評估:

除去2014年,財政政策均“夠積極”

首先還是要看財政政策目標是什麼?

如果細心觀察一下近年來財政政策的相關表述,就會發現,財政政策態度始終是以“積極”來描述的。“十二五”以來,2011年強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12年提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13年則強調“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14年進一步強調“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15年提出了“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2016年進入“十三五”之後,提出了“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加大力度”,比2015年的“適當加大力度”更進一層。

比較歷年財政政策的實際執行情況,發現財政政策的真正發力是從2015年開始的:2014年實際財政赤字低於預算赤字,故財政政策是名義積極,實際不積極;2015年的實際財政赤字按我們的口徑計算為3.4%,超過2.4%的官方口徑,可謂非常積極;2016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用“洪荒之力”來形容。實際財政支出如此之巨大,政府與國企和居民負債端的大幅擴張必然對應資產端的大幅膨脹,資產膨脹中的一部分是企業利潤的擴張,這構成2016年企業利潤回升的主要原因。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2017年是財政政策表述發生變化的關鍵時點,提出了“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這個“有效”的提法,至少暗含著對前期積極財政政策的反思,特別是在財政政策傳統發力的部分領域、門類、地區,存在“無效”的部分。另外,或許也暗含著,未來財政政策的重點,不在於大幅度擴充總量,而在現有水平上注重提高效益。

與之相延續的是,2018年,財政政策的表述,進一步轉變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都表明財政政策在“積極”的大方向下,發力的重點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再下一層,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也體現出政策支持重點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的意圖,比如在2015年之前,財政政策的發力點更加側重“擴大需求”、“保持一定的政策刺激力度”、“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資規模”,而在2016年之前,發力點則體現出了“減稅降費”、“優化供給結構”等提法。

财政到底积不积极?如何更积极?

圖1 近年財政政策相關表述

資料來源:相關資料整理,中泰證券研究所

财政到底积不积极?如何更积极?

圖2 近年財政政策側重點的轉移

資料來源:相關資料整理,中泰證券研究所

如果說上述表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策目標和意圖的話,那麼財政政策的實際情況到底是否積極呢?最近的爭論是從赤字率沒有大幅提升來定性財政政策是否積極,但官方赤字率並非唯一標準。

中國的財政赤字歷來有狹義赤字率和廣義赤字率之分,狹義的赤字率是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基礎上,考慮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運營預算調入基金、動用結轉結餘資金等因素,2016年和2017年基本都達到了3%的水平。

如果加上城投債融資支出、政策性銀行金融債融資支出、抵押補充貸款融資支出(PSL)、鐵路建設債融資支出和專項建設債券融資支出後,計算廣義財政赤字率,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狹義的赤字率。按照廣義財政赤字來計算,2016年,廣義財政赤字率已經超過了9%,2017年雖然有所回落,也超過了5%。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政策確實很難用“不積極”來概括。

财政到底积不积极?如何更积极?

圖3 狹義與廣義財政赤字率

資料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吳嘉璐供圖

不能以“收入端”的變化來作為

——財政政策積極與否的依據

按照“赤字=支出-收入”公式,決定赤字水平的要麼是支出端,要麼是收入端。個人理解,這次對財政政策討論,的確需要考慮支出力度問題,但收入端不應被忽視。特別是本輪財政收入出現了較高增長。那為什麼會出現財政收入的較高增長?佔財政收入比重超過80%的稅收收入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值得關注。

财政到底积不积极?如何更积极?

圖4 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

其實,對於稅收超高速增長,已經討論過很多輪了,早在20多年前,1994年以來,伴隨著稅收收入持續提速,出現“高速”增長、“超常”增長、“超速”增長、“超高速”增長等一系列名詞。

本世紀頭十年,也出現了一輪稅收高速增長。按傳統觀念來說,經濟決定稅收、稅收來源於經濟,或者說,經濟才是稅收的源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稅收增長與GDP代表的經濟增速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背離,這個背離問題以往也多次討論過,影響稅收增速的因素,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很多非經濟的因素,或許非經濟因素是影響稅收高增長的主因。

財政應如何加槓桿?

按照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邏輯,目前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基建投資增速回落最快,房地產投資維持高位,製造業投資企穩。因此,人們預期這次財政“放水”,應該會在基建投資上。但是,過去五年來,基建投資始終維持接近20%的高增長,基數已經很大了。這一領域終究會到投資窮盡時,故應該細水長流,否則就會陷入日本當年的境地。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高增長,2007年之前是欠賬式增長,就是藉助人口紅利,大幅度引進外資,大規模搞投資,但對於教育、醫療、養老及其他社會福利方面的投入過少,形成巨大欠量。2008年以後,為了實現保增長目標,採取負債式增長模式,全社會槓桿率水平大幅度上升。但歷史遺留下來的欠債並沒有償還,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還債期”已經降臨。

因此,大規模減稅是必須的,即還富於民,儘管稅收的高增長主要原因是管理因素和價格因素。而在財政支出領域,則更應該用於民生領域,如加大對於醫療、教育和社保的投入,減少基建投入。同時提高財政透明度,精簡行政機構,減少行政費用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財政到底積不積極?如何更積極?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