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城大名府,後來怎麼不見了?

00 一部水滸傳天下,誰人猶記大名府

歷史上的名城大名府,後來怎麼不見了?

宋江怒打大名府

《水滸傳》中,為了救回盧俊義,宋江決定攻打大名府。

當時大名府為“北京”,乃軍事重地,也是當朝太師蔡京的女婿梁中書苦心經營的地方。

梁中書在這裡貪汙甚多,官庫裡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和其他物資。

為了救人和財富,梁山好漢傾巢而出,林沖、秦明、花榮等人在前領兵,軍師吳用在後出謀劃策。

梁山人持刃而來,殺人放火,救了盧俊義,又得到一筆大財富,不亦說乎。

可見當時的北京大名府,人口百萬,繁華無比,還是宋的都城之一,後來為什麼銷聲匿跡了?

01 傳承千年的歷史名城

大名這個地方在黃河北側,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建城也非常悠久。

在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被魏國佔領,秦朝為東郡,漢朝屬冀州魏郡。

南北朝時期,北周在這裡設置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

公元948年,後漢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

02 趙宋時發展到頂峰,曾為國家首都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遼國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東京,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西遷洛陽,或主動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大名府是黃河北面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

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據理力爭:

如果遷都洛陽,遼軍就能安然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而遼人欺軟怕硬,匆忙西遷是向敵人示弱,遼國肯定士氣大漲。不如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主張,於當年五月把大名府定為都城,定名“北京”。遼國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就打消了南侵的念頭。

於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為宋朝第四個都城,史稱北京大名府。

此時大名府發展到頂峰,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03 當過河北省會,衰落就在不久前

大名府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屬於古城,但它的衰落並不是很久遠的事。

明建文三年,一場洪水淹沒大名府,這是它衰落的開始。

到清朝初年,大名府又重新繁華起來。順治時,京師附近置直隸省,總兵駐地在大名,所以大名府就是當時的河北省會。只不過後來直隸總督治所保定,建國後移駐石家莊,才沒大名什麼事。

民國二年(1913年),北京北洋政府公佈命令,廢府存道,改州為縣,直隸省政府廢大名府入大名縣,名城就此衰落。

從後漢乾祐元年到民國二年,大名府共在歷史上留存965年,可謂千年名城。

如今的大名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距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等大城市均有一段距離,又處三省交界之處,政令不通,經濟不盛,常年在國家級貧困縣之列。

歷史上的名城大名府,後來怎麼不見了?

三省交界處,目前發展非常緩慢

04 大名府名人志

大名府為千年名城,當過首都,當過省會,現在卻是個很窮的縣城,說來不勝唏噓。

歷史上諸多賢人志士曾來此治理,比如寇準、王欽若、韓琦、歐陽修等,其他名人包括王莽、潘美、郭震等。

當然還有《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中書,盧俊義和燕青也出自大名。

現代大名縣所出最有名之人,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的歌聲在那個年代猶如一陣春風,融化了頑固的意識形態,也融化了兩岸對立的堅冰。

歷史上的名城大名府,後來怎麼不見了?

鄧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