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不愿离开家的原因,听说是竟与心理相关!

歌里有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事实并非如此,山西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但山西人多不愿意离开家出去闯荡。所以人们在传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在讪笑山西如此之穷困,老西儿们就是这么没出息,情愿守在贫困的家乡不愿意出去。人们一读历史,更有了新发现,明清晋商兴盛500年,有了钱后,不管商业帝国是在张家口、归化城、恰克图还是俄罗斯,老西儿们都要在老家盖起大宅大院,家眷们留在山西,承受离别相思苦,一生难得几次见,看来山西人不愿意离开家的传统由来已久,确非今日才有。

山西人不愿离开家的原因,听说是竟与心理相关!

是什么原因让山西人如此守家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守家是山西人的集体无意识。

心理学上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什么人人均可理解,是我们的感知觉与思维等我们能够感知、操纵的部分,无意识就是我们看不到、感觉不到,但在冥冥中左右着我们生活的那部分,又名潜意识。无意识又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是由于个人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进入无意识的部分,对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而集体无意识位于无意识的深层,与群体、种族、民族等的经历有关,是借由遗传和教育传承来的。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山西人守家这个集体无意识内容的由来。

山西人不愿离开家的原因,听说是竟与心理相关!

山西位中中国的中部,多山地,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先天条件造就了山西人对土地精耕细作、节俭、勤劳、会过日子的特性,过惯了苦日子的山西人先天就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乐观。但山西也不总是那么悲摧,比如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山西幸免于难,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事,人口、经济基本得以保全。而同时,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却苦于战乱、黄河水患、瘟疫等,十室九空,千里沃土无人耕种,一个县有的只有一万多人甚至几千人。

所以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 ,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大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经由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历时20余年,移出人口达500多万,移民遍布全国各地,以河北、河南、山东最多。当时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将山西人家里的大部分人移离了故乡热土。当时移民出发地即为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至今洪洞大槐树文化园不时有人寻根祭祖。骨肉分离、前途未卜,不愿意离开家园的山西人被兵丁绑了手强行带走了,押往移民地。这个事件甚至留下了很多相关的词汇,如“解手”代表解开绑着的手去如厕,“联手”(手绑在了一起)代表因共同利益而采取合作态度等等。移民后裔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

山西人不愿离开家的原因,听说是竟与心理相关!

总之,移民当时之凄惨,无可言状。一旦分别,骨肉分离,可能终生不得相见。富裕人家,兄弟几个一家一支玉镯作为今后相逢的信物,纹理相同即为兄弟亲人;穷苦人家摔破一个瓦罐,一家一块瓦片作为相认的标志。哭声千里,一路都是山西人的血泪。而后几年,勤劳的山西人不仅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把精耕细作的传统和节俭计划的理财习惯带到了全国,为当时中国经济复苏、国力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带去了山西的神——义勇双全的武圣关公,从此山西人的信仰影响着全国及东南亚,也为明清晋商兴盛提供了人脉基础,这是后话。当时留下的人也就是现在山西人的祖先无奈送走亲人,守着自己的祖屋田产,等待离家儿女、兄弟、亲人归来探亲,一年又一年,父母老去,留下的人恐怕自己离开让游子们找不到家,就这样,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固守着、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代代传承。也许一代代后人们在相传中已经不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使命,甚至祖先移民之事也日久渐远,但“守着家园”这个信念已经深入了山西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颗种子传递下来。

山西人不愿离开家的原因,听说是竟与心理相关!

所以,山西人愿意守着家,并非因为没有出息、没魄力,而是骨子里对亲人浓得化不开的祝福,是对骨肉团圆的一份坚守和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