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大氣汙染防治開出的「藥方」效果如何?來聽聽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怎麼說

为大气污染防治开出的“药方”效果如何?来听听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怎么说

四川環保

一鍵關注 歡迎訂閱

为大气污染防治开出的“药方”效果如何?来听听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怎么说

近日,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怎麼樣?打贏藍天保衛戰還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如何打贏藍天保衛戰?人民日報近日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

成績比預期要好得多

問:“大氣十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過去幾年,汙染防治工作著力點主要在哪裡?

柴發合

2013年“大氣十條”發佈實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採取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3個重點區域的PM2.5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3年達標,北京市PM2.5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最後的成績比預期要好得多。這說明,大氣汙染防治是有“藥方”的。

以空氣質量改善幅度較大的京津冀地區為例,按照汙染物減排力度排一下次序,首要舉措是削減了煤炭消費,包括散煤、中小鍋爐等。2017年北京煤炭消費目標是要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實際上只剩下不到500萬噸。煤炭消費大大降低,促進了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

京津冀地區在產業調整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北京近5年來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近2000家,京津冀區域6萬多家涉氣“散亂汙”企業被整治。化解過剩產能力度比計劃大得多,產能向著合理水平迴歸,不過還有一段路要走。工業汙染防治方面,火電廠已經實現超低排放,汙染物排放控制到最低水平。非電行業,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焦化等高汙染、高能耗行業,控制力度、標準要求不如電力行業。今年3月1日起,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工業汙染進一步減輕。此外,在機動車汙染防治、揚塵汙染防治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

汙染物排放遠超環境容量

重汙染天氣仍是人們的“心肺之患”

問:目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怎麼樣,大氣汙染物排放相比於環境容量處於什麼水平?

柴發合

我國近幾年來大氣汙染防治取得成效,不過,以PM2.5汙染為主的大氣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PM2.5濃度居高不下,全國多數城市處於PM2.5超標狀態。到了秋冬季,不時有重汙染天氣,雖然汙染程度減輕了,持續時間也變短了,但仍是人們的“心肺之患”。

目前,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這些地區總體汙染強度仍然比較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汙染物年排放量仍然都處於千萬噸級的高位,遠遠超過環境容量,這是大氣汙染的根本原因,持續減排的壓力非常大。

大氣汙染防治進入攻堅區、深水區,措施要科學化、精準化

問:打贏藍天保衛戰該如何發力,要注意哪些問題?

柴發合

“大氣十條”基本控制方向沒有大的偏差。

散煤治理進展比較快,還要繼續有序推進,因地制宜,採取多種方式實現清潔取暖,宜氣則氣、宜電則電。“散亂汙”企業整治戰役打得很漂亮,還有個別企業沒有清理掉,該停下來的要停下來,該進入園區的要進園區,繼續生產的要提升生產工藝和汙染控制技術水平,減少汙染物排放。有些地方掛著園區牌子,實際上是“散亂汙”企業集中地,要進一步加強整治。

在初步解決散煤、“散亂汙”企業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工業汙染防治,進一步控制鋼鐵、水泥、焦化等行業汙染物排放水平,推進超低排放。通過不斷提標、加強要求,倒逼產業結構優化。所有產生汙染的環節都要控制好,關注工業企業煙囪的同時,也要關注每個工序的無組織排放。在京津冀,從環境容量要求來看,現在所佈置的產業規模汙染物排放量還是太大,即使達到目前能做到的最高汙染控制水平,可能都沒辦法容納這麼多工業企業。不僅是京津冀,各地都要從滿足環境容量的角度來規範產業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佈局上下功夫。

在交通汙染防治方面,要加強在用車的治理。在京津冀核心區域,出租車、公交車、灑水車等使用頻率高的車,應儘快電動化;區域交通方式上,要優化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貨運多用鐵路,加強柴油貨車汙染控制。

進一步加強揚塵汙染控制,包括道路揚塵、裸露地面揚塵、工地揚塵、各種料堆灰堆等。目前,揚塵控制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市中心道路揚塵控制很好,但城鄉接合部、農村還存在很多沒有鋪裝的路面,要擴大道路揚塵控制範圍;裸露地面也存在這個問題,很多地方中心城區控制得很好,外圍比較差。

大氣汙染防治慢慢進入攻堅區、深水區,能控制的已經控制了,難度越來越大,後面要圍繞科學化、精準化來制定控制措施。要加強科技支撐,跟蹤研究整個大氣汙染防治過程,根據情況變化對防治方向進行糾偏,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找到長期解決方案,把“大氣十條”中形成的好經驗保留下來,儘量減少臨時性措施,減少對社會、公眾的影響,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汙染防治措施,讓停限產的企業越來越少,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問:《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汾渭平原列入重點區域,是出於什麼考慮?

柴發合

過去幾年,汾渭平原11個城市PM2.5下降幅度與京津冀相比小得多。汾渭平原11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僅次於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同時也是全國二氧化硫濃度最高的區域,煤炭在能源消費中佔比近90%,產業結構偏重、規模偏小、裝備水平低,多數鋼鐵、焦化企業尚未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汾渭平原列入重點區域,有助於集中力量,優先解決汙染最重地區的問題。

轉變發展方式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必須真正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問:重汙染天氣大大抬升了PM2.5濃度,也降低了公眾的藍天獲得感。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重汙染天氣?

柴發合

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主要需要3方面條件: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在同一區域內統一預警標準、開展應急聯動;切實落實應急減排措施。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要緊緊圍繞以上3個方面持續強化。

大範圍長時間重汙染天氣一般持續3—5天甚至更長,考慮到政府發佈預警、企業採取措施分別需要提前24小時左右,因此,只有預測預報能力達到5—7天左右,才能確保提前決策,提早採取應急減排措施,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要繼續強化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能力建設,更好地滿足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需求。

重汙染天氣往往是區域性的,影響範圍大,需要區域內各城市共同應對,即使部分城市沒有達到相應預警級別,但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其汙染物排放也會對區域汙染積累和下游城市空氣質量產生影響。因此,重汙染天氣應對需要進行區域統籌,統一發布預警信息,共同採取應急減排措施。要繼續完善預警分級標準體系,區分不同區域不同季節應急響應標準,同一區域內要統一預警分級標準。

應對重汙染天氣離不開各項減排措施的嚴格落實。要繼續指導重點區域不斷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提高應急措施減排力度,細化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企業各工藝環節,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

問:打贏藍天保衛戰,公眾可以做些什麼?

柴發合

打贏藍天保衛戰離不開全民共治。政府要落實環境監管責任,企業要落實汙染控制主體責任,公眾參與也是重要一環。

對公眾來說,一方面要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節電、節水、少開車等,都能為汙染物減排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要成為一個監督者,對違章、違規、違法的人和事,要堅決舉報,監督不守法、汙染環境的企業等。打贏藍天保衛戰,公眾是參與者,是監督者,是“戰士”,應該為環境質量改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問:公眾不僅關注治理過程,更關注治理結果。藍天白雲、繁星閃爍什麼時候才能常態化?

柴發合

徹底解決大氣汙染問題需要一定時日。過去工作重點主要放在汙染防治上,轉變發展方式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真正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不同地區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實現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空氣清新的時間表也是不一樣的。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目前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要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在2030年前總體達標,年均濃度達到3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我認為這個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明晰責任清單,制定不同階段的達標時間表,通過時間表、軍令狀倒逼汙染防治措施加強,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打贏藍天保衛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