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物館套題」測評小學生,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用“博物館套題”測評小學生,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楊三喜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的民辦初中“小升初”試題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以語文試題為例。試題的每一部分,分別被冠名“前言”“文明曙光”“定鼎中原”“有容乃大”“盛世榮華”“展望未來”等,每部分對應分值從20多分到50多分不等,而這些名字正是河南博物院幾大展區的展區名稱。除了語文試題,英語學科評價材料一樣來自河南博物院,只不過由中文換成了博物院網站的英文頁面,讓學生回答根據頁面內容設計的選擇題,並用英語寫一張邀請函,邀請美國小夥伴參加“博物院之夜”活動。此外,數學學科評價利用“賈湖骨笛”音階和青銅器熔點,設計若干道單選題;歷史學科評價還涉及文言文、地理知識。

對於如此有“內涵”的試題,有專家表示這是現代文化課教育的初心迴歸,能對改變當前的文博知識傳承困境起到警示和推動的作用,更是一種價值導向。用“博物館套題”這樣新穎的方式進行學科測評既形式新穎,又能在測評中真正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還有利於激發文博知識的傳承。

但是,河南省博物院主展館早在2015年7月14日就封閉維修,當時預計工期為18個月。時間已經過去近3年,目前博物院主展館還沒有完工向遊客開放,臨時展館也並未開放試題中涉及的全部展區。在這種背景下,出題者直接設置一套相關的試題來談傳承文博知識,難免有些脫離實際、強人所難的意味。

不過,這套試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它用錯了對象。從公開的試題來看,難度的確不小,別說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就是高中生、大學生也不一定能答好。鄭州某小學的李老師表示“22頁的卷子,要在2個小時內全部答完。就讓我來做這個卷子,我感覺數學我可能都得不了分。”這位老師還介紹,70%考的都是孩子課外拓展的一些知識,比如國學類、歷史類,不僅是考語文,還會考政治、地理、美術、音樂、人文知識等,這些知識點在學校裡基本是學不到的。學校裡面學不到,那麼孩子們從哪裡掌握這些知識呢?家庭教育之外,答案不言自明。

用“博物館套題”測評小學生,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民辦初中對小學生進行所謂的綜合測評,說白了就是換了個名頭的“小升初”考試。鄭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被民辦初中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就近分配;未被錄取的學生,按照“免試、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到公辦學校就讀。在公辦學校嚴禁舉辦各類“小升初”考試,實行免試就近入學的當下,民辦學校卻擁有舉辦“小升初”考試,並且提前招生的特權,而且還是用學校裡學不到的,對成年人都有一定難度的試題對小學生進行遴選。結果可想而知。

顯然,此類“小升初”試題不僅不利於破解“擇校熱”難題,不利於減輕小學生學業負擔,不利於給超綱超前培訓降溫,反而是在為“擇校熱”和“校外培訓熱”火上澆油。一方面嚴禁公辦學校舉辦小升初等各類考試,嚴格實行劃片就近入學;一方面卻放任民辦學校舉辦高難度的所謂綜合測評,放任民辦學校提前掐尖。結果必然是公辦學校在與民辦學校的升學競爭上處於弱勢,公辦學校被弱化,成為“劣質教育”的代名詞,而民辦學校成為升學率高、質量好的代表,製造更為強勁的擇校衝動,破壞基礎教育的教育生態。

用“博物館套題”測評小學生,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頒佈的《關於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有關問題的意見》,就規定“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學校,接受適齡兒童少年入學都不得采取考試方式進行選拔”。去年底,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提出不舉辦任何形式的入學或升學考試,不以各類競賽、考級、獎勵證書作為學生入學或升學的依據;不得提前招生、提前錄取;不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今年,上海等地已經實施公民辦小學同步招生,讓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選擇生源。

這些,才是中學招生教育改革的方向。那為何,鄭州民辦初中“小升初”試題還可以依舊任性,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用“博物館套題”測評小學生,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