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耷《荷花翠鳥圖》(上海博物館藏)

清,朱耷《荷花翠鳥圖》(上海博物館藏)

《荷花翠鳥圖》軸,清,朱耷繪,紙本,墨筆,縱182cm,橫98cm,上海博物館藏。

《荷花翠鳥圖》畫面傳達出一股荒涼、寂寞而又冷雋的氣息,這當是八大山人朱耷的淒涼身世、遺世情懷的心靈表現。

清,朱耷《荷花翠鳥圖》(上海博物館藏)

濃郁的荷葉、似開非開的荷花、細長的花莖、險峻的石峰外加兩隻對視的翠鳥,構成了整幅畫面。此畫的中心點在於那兩隻對視的翠鳥,均以單腳落於石上,那隻回首的翠鳥,彷彿是畫家的化身,對於新潮的不滿,對於故國的思念,對於生活的失望都使他不願在這片非自己家園的土地上多作停留,所以不願雙腳落地,經典之處應該是那回眸一望,上端的翠鳥與他對視的那一瞬間,所展現的情節有如天崩地裂,電火石明:或是遇到同道中人的喜悅;或是表現對於故國的眷戀;亦或是傾聽與自己同是明朝遺民,卻侍奉新主的悲哀,體現高處不勝寒的淒涼與無耐。

清,朱耷《荷花翠鳥圖》(上海博物館藏)

荷花、荷葉、杆莖。細長的莖支撐著肥大的葉,不合常理之一;遠處的荷花從何處長出?就畫面看去,彷彿是從石頭中蹦出的奇葩,此為不合常理之二。這是從現實角度看去,但縱觀整個畫面卻覺得無可挑剔,再體會作者的心境,又覺得合情合理,耐人尋味。最後在將視角落於題款上,八大山人“哭之”的字樣又是那樣的刺痛人心,彷彿將我們帶入到他的內心境界,邀我們一同體會他的苦澀心情。

清,朱耷《荷花翠鳥圖》(上海博物館藏)

石頭的形狀不可以常理推之,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哪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的住。雖然這樣,卻毫無突兀之感。這種略帶畸形的怪石,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扭曲以及對現世的不滿。皴染結合的畫法,讓人感到茫然中的堅定——雖然在清朝的土地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卻絕不侍奉新主的決心。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寧獻王朱權後裔,封藩南昌,遂為江西南昌人,譜名統『0137』,小名耷。清順治五年(1648年)落髮為僧,法名傳棨。一生字、號、別號甚多,有個山、驢屋驢、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號八大山人。坎坷的命運影響著他的人生觀及藝術創作思想,其繪畫作品中多寄託著對清王朝的痛恨,對明王朝的眷戀之情。山水畫在宗法元黃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潤澤秀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勁拔荒率的藝術風格。花鳥畫在參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畫法的同時,又融入自己強烈的主觀意識,注重魚、蟲、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現,以象徵手法表達隱晦的寓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