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老子提出的修身三寶的?

子夜奇談


老子的“三寶”,前兩寶應該沒有異議:一曰慈,二曰儉;可是第三寶,有的人看到了就覺得相當詫異了: 為什麼不去“為人先”呢?

這就是《道德經》的智慧所在。因此,讀者首先要弄明白《道德經》是老子寫給誰看的?是寫給統治者看的。

這裡老子苦口婆心的勸告統治者要仁慈、節儉;因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

可是為什麼統治者不要為人先呢?無為人先,不敢為天下先,其實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就是順天應時,不要瞎折騰。

這也是老子“無為”的核心價值觀,因為“強梁者不得好死”,出頭的椽子先爛。這裡的不為人先,其實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哲學;

但是也有人將其理解為明哲保身,不思進取的護身符。其實在老子所處的時代,統治者能夠不折騰,不為人先,那麼他的臣民們應該高興才是。

不為人先,視百姓為芻狗的統治者是不多的。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連年征戰,開疆闢土的君王們的勝利不知伴隨著多少老百姓的哀痛。

所以,老子的三寶應該是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閒看秋風999


先說答案

華夏之道中,真正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慈:以天德之厚蓄天下;

儉:君王不以人害天,不以人助天,不為那些不合天德之人德;

不敢為天下先:這裡的“天下先”,指的是妄人所爭先恐後所立的不合天道的人之道,聖人不以妄人之道為政,不以人害天,不以人助天,這就是不敢為天下先的道理。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聖人有三寶,來保證聖人可以做到以天勝人,避免以人爭天,悖德而行。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以天德之厚蓄天下。德厚,則與天地萬物處其和;

儉,君王不以人害天,不以人助天,不為那些不合天德之人德;

不敢為天下先,聖人不以妄人之道為政,不以人害天,不以人助天。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有道者必有大功以正天下,有德者,必有大慈蓄養天下,必有大勇以救天下萬物和萬民。有道有德,則必有慈有勇。

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人德不生,天德足全,聖人得以天德廣大。

聖人不敢為天下先,不立人道以害天,無為人道以助天。是以天德常足,天德常足而不離,天下才能長久。

“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如今的君王,舍天德積人德,並且勇於以人德為政。這是天人之爭,以人勝天所邁出的第一步。勇於喪天德,積人德,以人道為政。

不僅立人道之教,還開人之天,並把人之下德,遍施於天下。

廢天道自然之教,以自身為天下師,以一己之下德為天下資。天人之爭,以人德昌,天德亡而結束。

君王以人爭天,把天德喪盡,且厚積人德,廣施人德,則天下必亡。

有道故能有德,有德故能慈,慈故能勇,勇故能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聖人有道,見害道者,則必將絕而除之,以使天下複道。以衛道之大勇而戰,則救必能勝。

戰的正義性,是來自於聖人替天衛道。戰而勝的根源,則來自於救物救民於水火之中。

聖人禁亂除暴,衛道之戰勝利後,天下復歸於道。這時候,聖人就要謹慎的守護大道,以免天下再次失道。

如何守呢?以慈守之。衛道而戰,則慈故能勇。事道而守,則慈故能愛。

愛民之君,怎麼忍心看著天下失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呢?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會容忍這樣的事發生,故此,聖人以慈守道必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將救之,聖人救人,在於使民復其德,使天下復其天,輔萬物以自然。

天人之戰,以慈衛天。

有德之聖王,對天道無限尊奉,對天下百姓,具有無限的慈愛,和負有無限的責任。並且,還具有無限的能力。

故聖人才足以成聖,才足以衛天,才足以安民。以天戰人則勝,勝可以救人;以天衛天則固,固則天下安。既能在戰亂時期捍衛天道,又能在和平時期守護和平。

一些解釋

和後世流俗的對對《道德經》的解讀相反,

老子從不主張無論正義邪惡,道兼蓄一切。

老子主張的是,

蓄德真者,救德偽者。

為什麼有的人德真,有的人德偽呢?

因為有人害天,以奇治國。

所以救人救物的關鍵,就在於消滅這個害天者。

怎麼消滅呢?

“執而殺之”。


平凡2850


這是《道德經》第67章,我給的編之目彔為〈三寶道之基石----價值論〉。修身三寶的提法就是對《老子》的曲解,《老子》自始至終沒有修身的內容。也沒有為己的內容,這也是正確理解《老子》內容的試金石。

《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以上內容於下文不合,當移到34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解讀》老子說自己有三寶:一口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三寶可謂道之基石。

慈者:慈愛,是母性對於子女無條件的愛護。君不見老母雞為護雛雞,敢與雄鷹拚死活;有些魚類為幼魚創造生活條件,甘身以沒;三國時期吳國太為了女兒可捨棄江山不要。這些都是自然界生命延續之本能,所以慈故能勇。

儉者:節儉至吝嗇的程度:59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唯嗇是謂早服。在這裡老子顯然知道宇宙再生的不可能性,天下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生存延續之無限性。必需儉嗇以為長久。當今最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說:“世界政治社會混亂,環境惡化,人類如何延續多,100年?”的提問,只能儉嗇別無他方。所有的領域都能貫徹儉的原則,所以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不敢超出己有的自界的客觀存在,去認識去想問題,認識有源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不敢為天下先,就不會產生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之類的錯誤。這個問題決定了思維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問題,是哲學派別的分水嶺。 不敢為天下先、認識是對存在的認識、其產生的理論才是真理。真理具有永恆性,所以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因其不符合“有無同一”規律的認識是錯誤的,必死無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這都是規律之本性使然。

《譯文》叢略。老子的三寶不僅是道生之基石,對人類來講具有永恆的價值意義。


老喬218152046


道家的淵源很早遠遠超過老子(被改成道德經的原名)問世時間有“修生”的重要學說卻不是“修身”!“修身“是儒學全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相當於現在流行的口號 ,喊過了就沒有如何去用行動來實現口號中的目的的下文了,前些年有人給取了個綽號“雞湯”沒作註解卻很流行這就算是做個註解吧。“修生”是指“修煉生命性能!天地孕育出了生命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就是說天地孕育出的生命只有經得起“天擇“者才能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自然法則淘汰或者會遭到懲罰如病痛不適呀等等。再有人類生命必須要有食物維持的而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食物是有限的還存在各種自然災害製造出來的生存危機逼迫人類必須從食物製備來獲得穩定的生存機會就必須要去勞動創造出支持人類活下去而生命性能的增長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支持人能活下去的東西等等都需要“修生養性“!“修生養性“才是修行的整體概念而修行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的且是人人都在作“修生養性“的事有的是不自知的被動修生養性還有的是被人為地誤導和神秘化了誤以為是高不可攀僅限於少數人才能做的事而被騙了。老子在這裡說的“一曰慈,二曰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是這樣理解的:人類是群體性的共同求生的物種就必須容得下別人的存在的慈悲心理是必須的!那種只顧自己的精緻的利己是行不通的,當別人修生養性增進了生命性能必然會捍衛自己的正當利益而被眾人驅逐甚至發生別的事!故具有慈悲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二曰簡或者儉樸兩者是混闔的既有簡單不要弄得那麼複雜什麼都想要弄成顧此失彼而什麼都沒有得到還有需要儉樸來節約資源或者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來保障有長久的支撐。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需要與社會同步共舞不要事事處處都要爭先恐後地取爭奪與爭鬥弄壞了人類的共同體!還有就是不要有野心要去主宰把持操縱人群那會違背自然法則的行為必遭因果報應的!如我見過電視上報道一個三四年級的小姑娘談理想說“我長大後要當總理“還得到許多謬讚誇“有志氣“假如後來的發展看不到自己有當總理的可能該如何辦呢?畢竟國家總理一個時期只有一位能當上總理還在孩子事情就怎麼知道會是自己呢?反而是將自己綁架住了覺得什麼都不是當總理的事而無所適從!而正常的應該是做“增長性的努力奮進的修生養性的修行功夫隨著日積月累的進步說不定會有機會當總理的!知其白,守其黑。才是天下式!修生養性也是如此的!


公議


老子的“三寶”之說 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本章為“道”之自述,主要是概論道體之大及其“三寶”之德的特徵,其次是闡釋“三寶”對天下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在政治、軍事、經營等方面的功用。

在《道德經》諸多章節中,老子將道體現象描述為“孔德之容”,也即“三寶”之德。一曰柔慈:因大道具有無休無止無私無畏養育萬物的性質,老子賦予大道以陰柔母慈、謙下博愛的內在品格;二曰儉樸:節儉淳樸,兼有戒奢歸儉,斂欲歸樸的意思,樸於內而儉於外,不受世俗物慾之誘惑,不羨世俗物慾之奢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即保持謙下不爭的心態以得民心,在鬥爭策略上則是把握客觀規律,如:盛極則衰、欲速則不達、有前車之鑑,可免重蹈覆轍等,力求更有效地享受成功經驗,儘可能地降低失敗幾率,循序漸進,以不爭先而化險為夷,以不落後而立於不敗之地……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還具體闡述了“三寶”的功用:先從正面講,“慈故能勇”。說得是人慈則必有愛心,往往對弱者的苦難及其被拯救的渴望更富有同情心,甚至像菩薩一樣能夠感同身受,使人產生或增強神奇的願力和勇氣,從而,“善救人,亦善救物,”,感化萬民,使之互愛同心。此為“勇”之根本,遇戰則勇而無畏。這種慈勇,方可稱為大勇、英勇、神勇。

“儉故能廣”。說得是儉可養廉,儉可樹德,同時,“一切從儉”,不但可以讓內外心理生理環境整潔,有利於推陳出新,並擴大空間增加容量,博採眾長,還可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加有利於擴大和促進思想政治影響,增強教化功能等。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說得是 為天下人的福祉,寧肯給大眾事業起推動作用,拾遺補缺和處理善後事宜,也不會妄自居於天下萬民之先自衿自誇,而是瞻前顧後,看大局,識大體,有功不居,以謙下不爭之德感化萬民,這樣的話,人們肯定心甘情願奉他為天下邦國的領導人。正如老子形容海洋時說的:“以其善下也,故能為百谷王”。

再從反面講,捨棄“三寶”,恣意恃強逞勇,縱慾貪奢,爭風吃醋,輕舉冒進等,這樣,不論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有可能陷入難於自拔的困境。最後,老子特別強調堅持“三寶”之德的功用,即:只要具有柔慈,用以攻戰就能取勝,用以防守就能堅固。上天將要樹誰做領袖,同樣會以柔慈築起的圍牆保護他


來取笑


“道”之“三寶”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下面是我對該章的詮釋,回答“三寶”的真實含義。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②。若肖,久矣其細也夫③!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④: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⑤。慈,故能勇⑥;儉,故能廣⑦;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⑧。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⑨!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⑩,天將救之,以慈衛之⑪。

[通釋]

天下人都說我道大,似乎什麼都不像。正是因為它大,所以似乎什麼都不像。如果像個具體的什麼,它早就變小了啊!

道有三件寶貝,應該掌握並保持著它們: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少做,第三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柔慈,所以能勇猛;少做,所以能做很多;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所以能成為領袖。如今有人放棄柔慈只追求勇猛,放棄少做但求做很多,放棄處在後面只求爭先,這是找死啊!有了柔慈,憑它作戰會取勝,憑它防守會穩固,上天要輔助他,因柔慈而護衛它。

[註釋]

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大,似乎什麼都不像。肖,音xiào,像。《說文》:“肖,骨肉相似也。”

②夫唯大,故似不肖:正是因為它大,所以似乎什麼都不像。夫唯,正是因為。

③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如果像個某個東西,它早就變小了啊。若,如果。“久矣其細也”是個倒裝短語,實則為“其細也久矣”。細,微小。夫,音fú,議論句句尾起感嘆作用的助詞。

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寶貝,掌握並保持著它們。三寶,即下文說的“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持,把握,掌握。保,保護,保持。之,代詞,它,指“三寶”。

⑤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個叫慈,第二個叫儉,第三個叫不敢做天下的首領。慈,柔慈,與“勇”相對。《增韻》:慈,“柔也,善也,仁也。”儉,少,與“廣”相對,少做。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在天下人之先有所作為,實際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與“故能成器長”相對。

⑥勇:勇猛,奮勇。

⑦廣:多,作動詞,做得多,廣泛做事。

⑧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在天下人前面做帶頭人,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領。器長,萬物的首領。器,物。

⑨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如今放棄柔慈而追求勇猛,放棄少做但求做得很多,放棄處在後面只求爭先,找死啊。且,連詞,相當於“而”,卻,但,只。勇,作動詞,追求勇猛。廣,用作動詞,追求廣泛做事。後,作動詞,處於後面。先,用作動詞,追求爭先,追求做帶頭人。死,找死。

⑩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保持柔慈,憑它作戰會取勝,憑它防守會穩固。夫,句首用於議論開始的助詞。慈,用作動詞,有了柔慈,保持柔慈。以,憑,靠,用。戰,作戰。勝,獲勝。守,防守。固,穩固。

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上天要救助他,因柔慈保衛它。將,要。之,不確指代詞,指掌握“三寶”的人。以,因。

[意義歸納]

本章由“道”的廣泛性和普遍性談到“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之三寶的價值意義。

本章前後意思聯繫不緊密,所以我直接將本章分成兩段。

第一段:“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通過回答為什麼“道大,似不肖”,暗示道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第一層:“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是引言論。

第二層:“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從正反兩個角度回應言論。

第二段:“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介紹道的“三寶”。

第一層:“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介紹“三寶”是什麼。

第二層:“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介紹“三寶”的作用。

第三層:“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談背離“三寶”的危害。

第四層:“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著重談“三寶”之首“慈”的價值意義。

[考辨]

有人在“謂”後加冒號,並將“我道大,似不肖”當作引用的話,以此句讀: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還有人在“我”後加冒號,並將“道大,似不肖”當作引用的話,以此句讀: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這兩種句讀把完整的語言肢解了。無論是“我道大,似不肖”還是“道大,似不肖”都不可能是原話。其實這是設想出來的話,而且以轉述形式出現,這種情況是不能加冒號並加引號的。而且這裡的“我”相當於“我的”,“我”已經與道合而為一了,根本不是單純的第一人稱。標點符號的使用要保持語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還要考慮思維及口語誦讀的合理性。

在為“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些內容句讀時,有人不採用同一個標準,比如有這樣句讀的: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其實三個“故能”是一個“輩分”的,同樣,“慈”“儉”“為天下先”也是同一“輩分”的,“勇”“廣”“成器長”同樣是一個輩分的。標點符號的使用是“不能亂了輩分”的,要保持邏輯思維的一致性。

[解讀與點評]

天下人都說我道大,似乎什麼都不像,將“我”與“道”揉到了一起,繼續揭示道無所不包、無形無體的屬性。“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說的正是“大象無形”。“大象無形”是因為它太大了無法看到它的形。

道有三件寶貝,應該掌握並保持著它們: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少做,第三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柔慈,所以能勇猛;少做,所以能做很多;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所以能成為領袖——道之三寶竟然有這麼多的好處。

本章涉及到“勇”,涉及到戰守。“勇”與戰守均因“慈”而生,因“慈”才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因“慈”而勇,因“慈”而能戰能守。老子的“慈”是發自內心的愛。從第十八章的“孝”與“慈”並舉來看,“慈”是長者對晚輩的“愛”,本章之“慈”含有對子民之愛,推而廣之就是無垠的大愛,有這種愛就能自覺地維護被愛者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生命,這就是“慈”與“勇”的關係。

再談一下解讀本章幾個關鍵詞語的思路。

單純解釋“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可能很難把它們的意義明確下來,如果同時分別把它們與“勇”“廣”“成器長”綜合比較起來,具體解讀就有了著落。

“勇”為剛,所以把“慈”解釋為柔慈。

“儉”與“廣”對應,顯然與第五十九章的“嗇”義同,是節省,是少做,是無為。同時,通過對應解釋,我們也可以明確“廣”的含義,擴大展開,無所不為。“儉,故能廣”即無為而又無不為。

“不敢為天下先”是道之“三寶”之一,它含義相當深刻。人們常常稱讚“帶頭人”,甚至讚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什麼讚美他呢?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風險。其實,這種“為天下先”“背道”,因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第七十三章)。顯然,“不為天下先”是老子主張的循道態度。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呢?“為天下先”者必將被淘汰,沒機會成器長,只有“不為天下先”因身存才有機會成為“器長”。

道之三寶雖好,可如今有人放棄柔慈只追求勇猛,放棄少做但求做很多,放棄處在後面只求爭先。這是找死啊——這是對世人背道現象的正告。

有了柔慈,憑它作戰會取勝,憑它防守會穩固,上天要輔助他,因柔慈而護衛它——重點從“慈”的角度說道之三寶,因為“慈”生“勇”。

本章產生成語“敢為天下先”“慈則能勇”“儉則能廣”。“敢為天下先”是從“不敢為天下先”抽取的與老子之意相悖的成語。


陳廣逵


道德經!是屬於古典哲學的注作,解析的是古代時期。人們對世間萬物理解的一種方式,我們是屬於科技時代的現代人。看古人的文章,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在古人的思路里徘徊。看古人的文章要找到符合現在的發展模式,就是說看古人的文章。是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它,而不是又回到了遙遠的古代。如果你是現代的人,思想守舊就是讀死書。如果你還是在古人的老路上徘徊,就無法找到通往現在的路。就是說看古人的文章要找到通往現代的路,看現代人的文章要找到通往未來的路。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過文章,解析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發展模式。只有超前的思路,國家才會發展走向未來。


北京故宮i火鍋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這段原文,可分三個部分來理解,把這三部分放在一起,有利於對三寶深層次理解。

第一部分,提出三寶的緣由。老子從上德不德,到道可道,非常道。談了一堆對立統一的道理,卻很少談及具體什麼做?於是很多人認為"道”的理論是大而無當,似是而非的空談,不肖,就是似是而非的意思。老子很委屈,辯解道,我講的就是王者的大局觀,如果講具體事,就侷限了,侷限就會狹隘,狹隘就難以持久(久矣其細也夫)。為了讓聽者開竅,老子講了王者需遵守的三大原則。

第二部分,三大原則的具體內容(三寶)。一稱為慈,也就是悲憫天下的博大胸懷。二稱為儉,也就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三稱為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戒驕戒躁的謹慎態度。

第三部分,解釋三寶的作用和主次關係。慈的目的是為了勇,儉的目的是為了擴張,不敢為天下先的目的是為了江山永固。違背這三條,將自取滅亡。而其中慈是首要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的,所以老子多費一些口舌強調慈與勇的關係和王者胸懷的重要性。以悲憫的胸懷去打仗,是為了拯救人,而不是掠奪人,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將得到上蒼的眷顧和民眾的支持。老子這段話是對慈不掌兵的有力駁斥。

老子的思想絕不是消極保守的出世思想,而是厚積薄發的積極進取,老子強調不敢為天下先,不是保守,而是慎重,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後的有的放矢,而不是我是大王我怕誰的魯莽冒進。


null108161361


老子,衫補關係,一氣化三清,清理門戶關係,清理債務關係,清理障戶,帳戶,不謀,不貪,不私藏,私隱,私心關係,光明磊落關係,誠信於人,誠信於社會,誠信於天下人關係。修道,做人的教條,宗旨,造詣。天,地,陰陽,人,鬼,神,關係。唯道示尊,唯盜系賊。妖亂天下蒼生,天地人,恩怨情仇關係,從中謀取,暴利,詐幹,天下黎民,百姓關係,讓天下蒼生,慘遭,橫禍,民不聊生,關係。


手機用戶56437421679


老子的修身三寶,一曰慈二曰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種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處世哲學,是一種保守的,以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應對所有的生活。

老子的哲學就是一切以過去為尊,希望重新回到原始的部落時代,民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沒有商品交換,也不需要創新,因為創新就意味著犯錯誤。

對老子的修身三寶,應當辯證的看,完全按照這樣做,人生就太無趣和灰暗了,完全沒有樂趣和冒險的人生,也是索然無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