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共鳴」,你找到了嗎?

1

閱讀是什麼,為什麼要閱讀?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都會想到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

書籍往大了說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往小了說是一個人的某段思想的結晶。而這段被凝縮在文字裡的思想,是一個人時間和空間的累積,即經驗。

因此閱讀是體驗他人的經驗,而閱讀的意義在於體驗他人時空的累積併產生共鳴。

閱讀的“共鳴”,你找到了嗎?

什麼是共鳴,就是你通過閱讀他人的經驗,並從中找到與自身認知相契合的部分,並將這種認知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的過程。

簡單地說,閱讀是在幫助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但產生“共鳴”是唯一有效的途徑,否則,任何閱讀可能都只是“左耳進,右耳出”。

2

明白了閱讀和閱讀的意義,我們就要找尋引起“共鳴”的書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找書,這又是一個難點。

當閱讀有了一定積累後,就會發現能否找到一本好書是閱讀的關鍵一步。

如何選擇和發現呢?

閱讀的“共鳴”,你找到了嗎?

網絡發達的現在,搜索能夠提高找尋的效率,各類評分數據會幫你探路。但是數據會指導也會誤導。當你完全依賴數據的時候,好書就遠離了你。

除了網絡評分數據,還需要的就是“主題閱讀”和“系統閱讀”

主題閱讀是圍繞想要了解的主題展開的閱讀,比如想要了解魏晉時期的歷史,我們圍繞這個主題,必須要閱讀《三國志》《晉書》《世說新語》等正史史料,還要閱讀陳寅恪、呂思勉、錢穆、韓長孺、湯用彤等現代人的著述,不僅如此專門研究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專著也是必讀書目。

如此才能對魏晉時期的歷史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才能在閱讀中產生“共鳴”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體系的拓展。

系統閱讀是圍繞一個點進行全方位的綜合閱讀,還是舉歷史的例子,如果我想要了解英國的歷史,我們要追溯英格蘭的建立,我們必然要了解1066年以來征服者威廉創建的諾曼王朝以後的英格蘭的歷史軌跡,瞭解英格蘭如何成為現在的英國。但是英國的發展變化離不開法國的影響,西歐中世紀晚期歐洲大陸的發展變化,以及與法蘭西王國、神聖羅馬帝國等王國的關係,羅馬教廷的教權演變等都是影響英國曆史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想讀懂英國的歷史,你就不僅要有縱向的一國的演變時間軸,還要有橫向的多國曆史演變的空間軸。

通過這樣的縱橫軸,才能確定到底需要閱讀哪些書籍。

主題閱讀和系統閱讀其實都是圍繞一個點在不同維度展開的不同面向,其本質都是要閱讀能夠建立更好的“共鳴”。

3

選好了書,就可以開始閱讀了,閱讀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其中“不提筆不閱讀”,是閱讀方式的核心。

人類大腦的記憶分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是靠大腦的海馬體進行記憶的,海馬體將記憶信息傳輸到大腦皮層形成神經突觸,就轉化為長時記憶。而在短時記憶時,如果動用多種感官比如聽說讀寫一起進行,則會加速轉化成長時記憶的速率,幫助記憶。

閱讀即記憶,因此記憶速率的高低,決定了閱讀的效率。

最好的閱讀方式就是以多種形式進行信息的重複,這樣做就能提高閱讀的效率。

閱讀的“共鳴”,你找到了嗎?

閱讀時做筆記,或者讀出聲,就是重複的形式之一。現在很多軟件應用都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就是思維導圖

這種做筆記的方式建立在相應軟件應用的基礎之上,便捷的編輯方式和靈活的構圖模塊,讓閱讀筆記變得豐富多樣,真正做到將思維“畫”出來。

最後想說的是,閱讀是產生“共鳴”最便利的途徑,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心想事成的。

閱讀更是如此,只有“讀”,才能“閱”;只有“閱”,才能“見”;只有“見”,才能“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