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消費日報網訊(李俊敏)歷史,總是在重要節點勾起人們的回憶。

1988年6月,全國科學大會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為主旋律。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科技向前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水電七局將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四十年春風化雨,水電七局以創新為動力,靠科技創名牌,用名牌壯實力,一路走來,獲得4項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攬獲3座魯班獎,榮獲4項國際里程碑獎,詹天佑獎、火車頭杯都刷新著我們的記錄,拿下了中國首座海外優質工程金獎,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重大科技成果百餘項……

在科技之光映照下,七局人實現創新跨越發展:峽谷深山築起座座水電豐碑;繁華都市穿針引線,修建“地下長城”;楚越南水北調造福百姓子孫;燕趙續寫百年京張高鐵傳奇;“一帶一路”馬六甲海峽填海造新城……

創新造就“世界名片”

“因水而生、為電而興。”這是水電七局最真實的寫照。四十年間,水電七局始終站在改革發展與技術創新最前沿,依託世界級重大工程,依靠科技進步搶佔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在工程技術創新上的突破,頻頻震動世界。

承建世界第一高混凝土雙曲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成功攻克深切峽谷複雜地質條件下,世界最高300多米級高拱壩、最大規模的高邊坡、最大規模的拱壩地基處理,實現了最高水頭充壓水封弧門安裝、最大消能與霧化防治、最難的左岸導流洞下閘與12米深水下砼圍堰、最難的高陡峽谷區巨型水電工程左岸施工佈置,以及解決了500米級高陡邊坡開挖錨固、高拱壩混凝土澆築溫控等世界級難題等世界性施工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中國第一和行業第一。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錦屏一級大壩

承建世界第一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龍灘水電站,凝鍊了國內外200米級碾壓混凝土壩施工技術理論和實踐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通過對先進技術集成式創新,創造了碾壓混凝土大壩主體工程日澆築20780立方米、月澆築31.6萬立方米的世界新紀錄。通過“理論——實踐——理論”的昇華,所形成的碾壓混凝土築壩施工技術,有力地推動世界200米級高碾壓混凝土壩的快速發展,對大型碾壓混凝土壩施工具有示範和推動作用。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龍灘水電站

承建世界在建最大地下廠房——白鶴灘水電站,在開挖跨度和高度堪稱當今世界之最的地下廠房,巖壁梁開挖施工成功應用“爆刻技術”,取得巧奪天工的爆破效果,鋼模臺車澆築巖錨梁創行業之先,標誌著複雜地質超大型水電站地下廠房施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白鶴灘水電站左右岸全景

承建世界最高瀝青混凝土心牆堆石壩——去學水電站,在高海拔、深基坑等惡劣環境下,創國內瀝青混凝土拌合站施工之先河,最大限度降低粉塵汙染,建設過程中取得兩種實用新型專利,兩個省級工法,同時編制《瀝青混凝土心牆施工工法》、《堆石壩填築施工工法》,承辦大壩施工技術交流會,分享世界級高壩施工經驗。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去學水電站庫區

承建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大型地下廠房和百米級高壩整體EPC水電項目——楊房溝水電站,打破陳規舊習,顛覆管理方式,創新EPC國內水電開發新模式。

這些,僅是四十年技術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科技成果驅動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行業力量的對比,也決定著各個企業的前途命運。要想在激烈的市場角逐與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強勢乃至領軍之勢,答案不言而喻,是科技創新。

水電七局依靠管理決策、人才隊伍,以工程項目為平臺,攻堅克難,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緊緊圍繞生產經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營業務拓展全面展開科技創新工作,在主攻傳統水電施工技術的同時,積極向鐵路、公路、橋樑、地鐵、房建等領域延伸,全面開展大土木施工技術的科技攻關,創新也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躍升,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全景

2007年以來,水電七局獲得國家級工法8項,省部級工法314項,專利375項;發佈出版規範、標準33項,形成報批2項;獲省部級科技創新獎項178項。

2007至2017十年間,水電七局連續9年被評為中國電建科技進步先進企業,連續8年被評為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先進企業。2017年,水電七局名列四川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能力100強第3位。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名列四川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能力100強第3位

種種成果,除了對科技創新工作肯定,更是對七局人開拓科技強局之路的鼓勵;正是在這些科技創新的引領之下,水電七局經營規模由小變大,產業結構由簡變繁,綜合實力由弱變強……2015年以來,公司營業收入跨入200億元企業,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整整翻了500倍。

創新發展引領未來

改革無窮期,創新無止境。在科技興企的戰略道路上,七局人以變革搶抓機遇,以創新應對挑戰,在發展科技創新的征程中一路走來,留下堅實的足跡。2018年初,建設智慧企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在新建京張鐵路,放眼望去,機械化、工廠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浪潮撲面而來。溼噴混凝土機械手、液壓式自動行走仰拱棧橋等新型機械的引進;拌和站、鋼筋廠等配套工程的統一管理;混凝土生產的信息化管理……“四化”理念切實貫徹在工地的每一個角落。移動模架造橋機、仰拱整體式弧模分層澆築技術、箱梁自動噴淋養護……一系列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四新”技術使用更可謂是不遺餘力。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新建京張高鐵宣化制梁場

在夾江水工德陽製造基地,推動技術創新,開發先進產品,傾力打造集地鐵建設、裝修、盾構施工、盾構製作、配件製造等領域完整產業鏈,聯合德國海瑞克集團製造四川省最大直徑的盾構機,實現整機國產化率達60%,打破四川盾構機市場被合資企業和川外企業壟斷的局面,進一步增強國內高端重型裝備製造企業的國際化競爭力。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七局造”首臺盾構機成功下線

在雅康高速,一片片預製的T樑上二維碼“身份證”在陽光下清晰可辨,僅用手機掃一掃,就能顯示該T梁的全部信息。相較以前的紙張記錄,不僅易於長時間保存,而且具有節約空間、低成本、高效的優點。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雅康高速航拍

建築工業化公司主動適應變革,緊跟裝配式建築發展的步伐,擁抱新技術,探索新工藝,一座以PC構件生產為核心,涵蓋產品設計、建材製造(商混、骨料)、構件生產、物流配送、施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生產基地正在崛起。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建築工業化公司全景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不斷湧現出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正使水電七局企業創新引擎加大馬力全速運轉。

劉經彪,雙江口水電站項目總工程師,從事水電建設20餘年,說起電站智能化施工如數家珍。“312米礫石土心牆堆石壩,創新採用智慧工程實時監控大壩填築施工、大壩碾壓採用無人駕駛、礫石土採用機械化精確摻配等新型築壩技術……”在他心裡,征服“世界第一高壩”不再是夢想。

科技輝映創新路——記水電七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雙江口水電站左岸壩肩邊坡

試驗檢測院總工程師楊志,採用無人機對夾江縣城區及周邊約18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航空攝影測量,填補了公司在該測繪領域的空白。原本需要16個人50天的工作量,運用無人機測量僅3個人25天就能完成。

新都項目工程技術部副主任柏波,主動創新,將互聯網工具與項目技術管理融合,搭建了以技術交底為初步功能的微信公眾號,讓信息獲得變得觸手可及。他計劃將現場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重點內容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推送給項目兄弟夥。

90後小夥子範乃誠,幹了4個市政項目,現在成都地鐵18號線負責技術工作。“早在四年前建設成都地鐵4號線時,項目部就創新實行信息化管控,既時髦先進又快捷方便。”在他的手機上安裝有OA系統,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處理文件;組建有QQ及微信工作群,每天上傳勞動成果,實現掌上辦公。

還有很多,來自一線的“黑科技”故事正在發生……

撫今追昔,今日之水電七局,激情豪邁,勇立潮頭,正在用科技創新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