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劉毛筆有2200年歷史,每隻毛筆128道工序,曾爲「九大」獻禮


毛筆位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首,它的發祥地是河南省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村,據《項城縣誌》記載,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名諱的制筆工藝傳承人至今有66代,素有“毛筆之鄉”、“妙筆之鄉”的美譽。圖為河南項城市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第六代傳承人劉好勤在觀看已經做好的毛筆。

汝陽劉毛筆製作技藝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製作工序複雜,製作技藝考究,製作技術日臻完善,由128道工序精製而成,狼毫剛中有柔,羊毫柔中有剛,紫毫富有彈性,毛筆成品達到了“尖、齊、圓、鍵”四德皆備、軟硬適中的標準。

公司以生產學生用筆、書畫用筆、高中低檔禮品套筆為主,有100多個品種規格,年生產毛筆能力9000萬支,產品行銷全國各地,遠銷韓國、日本、法國、美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早在2200多年前,劉氏先人劉寅隨秦朝大將蒙恬南伐楚中山,平息楚地叛亂。在蒙恬進軍途中,路經劉寅的家鄉,即今項城一帶駐紮下來。劉寅當時的職務是軍中文書,記載軍中事蹟,傳達命令,幫助主將處理軍務。那時候還沒有使用紙和毛筆,書寫文字是用硬筆,即“字刀”將文字刻寫在竹簡上的,既費時又費力。蒙恬看到劉寅整天辛苦疲憊,很是心疼,總想製作一種書寫文字的新工具。

一天一隻野兔跑進軍營附近的石灰池裡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看到石灰池裡的野兔,突發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書寫文字?於是他讓劉寅將兔子的尾巴割下來,試著在竹簡上寫字。寫著寫著劉寅覺得既順手又輕鬆,比用“字刀”刻寫文字方便多了。隨後蒙恬不斷對筆進行改進,用動物毛髮和麻共同浸泡於石灰水中,然後用絲繩纏繞紮緊,將竹管的一端鏤空,將筆頭插入竹管之上使用,書寫更加流暢。從此以後劉寅就用“蒙恬筆”書寫文字了。


蒙恬死後,劉寅解甲歸田,把“蒙恬筆”的製作工藝傳之於劉氏子孫。從先祖劉寅開始,一代傳承一代,一直傳到現在的第66代孫----當代制筆大師、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好勤這一代。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九大”召開前夕,黨中央號召全國各行各業都要向“九大”獻禮。中共項城縣委認為汝陽劉毛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質量上乘,是“文房四寶”中的珍品,是向“九大”獻禮很有意義的禮品,於是,決定將汝陽劉毛筆作為向“九大”獻禮的禮品。

汝陽劉毛筆廠接到這一光榮任務後,群情振奮,全力以赴,精選原材料,經過幾晝夜精心製作,趕製出10多套精裝套筆,內放毛主席像章,外印“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用紅布包裹後送往北京。


“九大”閉幕後,中共中央辦公廳致信汝陽劉毛筆廠:您廠生產的毛筆深受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喜愛,特指示向貴廠致謝!

公司董事長劉好勤先後被授予中國製筆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