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養雞、種大棚,帶動300多戶羣衆就近就業----且看王道國的春風行動「三件套」

六枝特區宣傳部:王良豪

王道國小有名氣,貴州日報和六盤水日報頭版曾先後兩次對他進行過報道,同時,本報曾在頭版頭條重點推出。在春風行動中,他幹得怎樣呢?帶著疑問,記者對他進行了探訪。

陽春三月,筆者走進六枝特區牛場鄉興隆村的花背樑子,在山坳裡,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滿山的綠色小房子和錯落有致的養殖大棚。工人們有的正在背板磚,有的正在砌牆,有的正在焊大棚架......一片繁忙景象。

  “山上那些綠色的小房子是雞別墅,山下工人們正在搭建的是養雞大棚。我們眼前的這片土地是專門用來養雞的,山背後還有一片,是用來養本地豬和黃毛豬的......”

王道國一邊帶著我們參觀正在建設的養殖場,一邊當起瞭解說員。

王道國是六枝特區牛場鄉箐腳村的一名年輕人。說到王道國,我並不陌生,記得三年前他在箐腳村辦起了一個養豬場,我曾到過他的養殖場對他作過專訪,如今再次見到他,顯得老煉了很多。

“聽說王道國正在搞養殖,帶領村民們致富奔小康,我通過到養殖場作了進一步瞭解後,看到小夥子很有幹勁,養殖規模也大,就決定跟著他幹了。”看到有記者採訪,村民彭燕就搶先介紹著。

彭燕是從牛場鄉尖巖村搬遷到牛場鄉易扶點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是貧困戶。她擔任過尖巖村婦女主任,丈夫因病去世後,她便到了外地一家養殖場打工,學到了過硬的養雞養鴨技術,今年春節回家過年,聽說家鄉有人辦起了養殖場,需要人手,他便留了下來,擔任飼養員,每個月有2500元的固定工資。

“在外面打拼了多年,雖然工資高,但照顧不了家人,特別是父母已經老了,更需要人照顧。”

和彭燕一樣,在外面幹了7年,學到技術後回鄉來跟著王道國一起幹的還有謝先權。

“養雞是一個短平快的產業,我們從廣西和廣東將剛脫殼的雞苗空運過來後,直接進入脫溫區,一個月後便可以放到山上散養了,三個月後就可以出欄。”王道國介紹著。

為了擴大養殖規模,王道國將興隆村的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了過來。在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後,採取了先付錢再用地的有效措施,在場地建設之前,召開了分紅大會,將土地流轉資金預先發放到了村民手中,讓廣大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聽說王道國要在這邊發展養殖,我們倆兄弟便將自家的50多畝土地全部拿出來入股了,光土地流轉費我們一年就拿到了7000來塊錢。”

養殖場沒有建之前,這裡的土地大多丟荒,根本沒有什麼收入。

何中強和何中軍兩兄弟是土地入股最多的一戶。

“現在我們倆在養殖場裡打工,每天有80塊錢,一個月下來隨便都有2000多塊錢,比以前強得太多了。”何中強說。

王道國走的是特色養禽和生態養豬之路。僅300畝的養雞場裡,雞別墅就有100多個,可放養3萬隻散養雞,此外,全自動蛋雞養殖大棚設計產能35000只,4棟脫溫雞舍一次性可脫溫雞苗10萬隻。

何忠祥是黃坪村的小組長,又是貧困戶,為了解決用工問題,王道國便聘請他到養殖場做帶工,負責場內的用工問題,每月工資3000元。用工忙的時候,由何忠祥組織當地貧困戶到場內務工。

“場地建設以來,平均每天都有10多人上工,最多的時候有50多人。”何忠祥介紹說。

據瞭解,為了讓興隆村貧困戶早日脫貧,政府還將200萬元的財扶資金入股到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與發展,連接興隆村貧困戶100戶,公司每年按6%的比例進行分紅,平均每戶貧困戶收益1200元。

養雞隻是王道國在春風行動“三件套”中的“一件套”,另外還有養豬和種植反季節蔬菜“兩件套”。

談到養豬,還得從三年前說起。剛從學校畢業的王道國,憑藉自己的所學專業(畜牧養殖)和一股年輕人的闖勁,從親戚那裡東拼西湊了10多萬元後,成立了“聚眾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經過一番努力後,在牛場鄉的箐腳村,一個佔地近300平方米的圈舍、辦公室等基礎設施修建完成。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村民們的幫助下,他的養殖場慢慢的走上了正軌,有了贏利。由於場地有限,為了擴大規模,實現把養殖場辦成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王道國想出了“代養”的好招,他把母豬分給貧困的村民代養,養殖場負責提供技術保障,待豬崽出欄後,再按市場價進行回收,除去代養前的成本外,所剩收益全歸貧困戶。

村民楊洪是箐腳組的貧困戶,代養的第一胎豬崽回收後,除去成本,淨賺了4000多元。看到楊洪嚐到了甜頭,很多貧困戶都主動聯繫養殖場要求“代養”。

王道國給我們算了一筆帳,每年每頭母豬產2.5窩豬崽,每窩按8頭豬崽計算,年出欄至少16頭豬崽,30斤豬崽按保底價15元每斤回收,一頭豬崽可賣450元,一頭母豬除去成本外,年收益可達4000元,每戶貧困戶按代養兩頭母豬計算,每年可增收8000元。

如今,像楊洪一樣通過“代養”的方式,已擺脫了貧困的村民達30多戶。很多農戶還成了聚眾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小區。

在公司不斷髮展的過程中,為實現“企業發展、農戶得利”的雙贏局面,王道國總結出了一套創新扶貧的產業模式——貧困戶託管式參養模式:即公司+代養戶(合作社、家庭養殖小區)+貧困戶。由公司按照“六個統一”標準(即統一圈舍設計或改建標準、統一提供母豬種源、統一提供飼料生物保健、統一技術管理、統一保價回收豬崽和統一品牌銷售)將母豬發放給貧困戶進行代養。貧困戶除獲取代養收益外,貧困戶每月還可以輪流3天,到家庭農場參與管理和勞動,按扶貧資金量化入股代養戶,除固定分紅外,盈利分紅按代養戶和貧困戶7:3的比例進行二次分紅。

為了擴大規模,王道國還註冊成立了“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六枝特區黔牧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箐腳村,除了養殖香豬外,公司還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用於栽種大棚蔬菜和牛場辣椒。

在箐腳村,6個大棚有序地排列在村口,不僅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成了村民們致富的法寶。

大棚內,蔬菜基地管理人員徐向東正在測試棚內溫度。“去年由於我們對牛場辣椒的種植技術不掌握,導致產量低,沒有收益。今年,在六盤水市職院教授陳乃椿的指導下,我們搞起了大棚,準備栽種反季節蔬菜。”徐向東介紹著。“我們現在已經育了50畝辣椒旱苗,明天開始在大棚裡再育50畝辣椒苗,待辣椒苗移栽結束後,我們就利用這幾個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爭取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

據瞭解,為了保住“牛場辣椒”這個地理商標,貴州野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除了利用好這幾個大棚作為試點外,還流轉了100畝土地,作為牛場辣椒種植基地。

徐向東介紹,辣椒基地涉及農戶30多戶,其中貧困戶20多戶,每天能解決20至30個工人用工問題。

在脫貧攻堅的大道上,王道國不僅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還帶動了部分有志農民工回鄉創業,實現了人回鄉、錢回鄉、企回鄉的雁歸反哺效應,走出了一條適合農村發展,穩步帶動農戶脫貧的扶貧產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