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养鸡、种大棚,带动300多户群众就近就业----且看王道国的春风行动“三件套”

六枝特区宣传部:王良豪

王道国小有名气,贵州日报和六盘水日报头版曾先后两次对他进行过报道,同时,本报曾在头版头条重点推出。在春风行动中,他干得怎样呢?带着疑问,记者对他进行了探访。

阳春三月,笔者走进六枝特区牛场乡兴隆村的花背梁子,在山坳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山的绿色小房子和错落有致的养殖大棚。工人们有的正在背板砖,有的正在砌墙,有的正在焊大棚架......一片繁忙景象。

  “山上那些绿色的小房子是鸡别墅,山下工人们正在搭建的是养鸡大棚。我们眼前的这片土地是专门用来养鸡的,山背后还有一片,是用来养本地猪和黄毛猪的......”

王道国一边带着我们参观正在建设的养殖场,一边当起了解说员。

王道国是六枝特区牛场乡箐脚村的一名年轻人。说到王道国,我并不陌生,记得三年前他在箐脚村办起了一个养猪场,我曾到过他的养殖场对他作过专访,如今再次见到他,显得老炼了很多。

“听说王道国正在搞养殖,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我通过到养殖场作了进一步了解后,看到小伙子很有干劲,养殖规模也大,就决定跟着他干了。”看到有记者采访,村民彭燕就抢先介绍着。

彭燕是从牛场乡尖岩村搬迁到牛场乡易扶点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是贫困户。她担任过尖岩村妇女主任,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便到了外地一家养殖场打工,学到了过硬的养鸡养鸭技术,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听说家乡有人办起了养殖场,需要人手,他便留了下来,担任饲养员,每个月有2500元的固定工资。

“在外面打拼了多年,虽然工资高,但照顾不了家人,特别是父母已经老了,更需要人照顾。”

和彭燕一样,在外面干了7年,学到技术后回乡来跟着王道国一起干的还有谢先权。

“养鸡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我们从广西和广东将刚脱壳的鸡苗空运过来后,直接进入脱温区,一个月后便可以放到山上散养了,三个月后就可以出栏。”王道国介绍着。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王道国将兴隆村的6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了过来。在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后,采取了先付钱再用地的有效措施,在场地建设之前,召开了分红大会,将土地流转资金预先发放到了村民手中,让广大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听说王道国要在这边发展养殖,我们俩兄弟便将自家的50多亩土地全部拿出来入股了,光土地流转费我们一年就拿到了7000来块钱。”

养殖场没有建之前,这里的土地大多丢荒,根本没有什么收入。

何中强和何中军两兄弟是土地入股最多的一户。

“现在我们俩在养殖场里打工,每天有80块钱,一个月下来随便都有2000多块钱,比以前强得太多了。”何中强说。

王道国走的是特色养禽和生态养猪之路。仅300亩的养鸡场里,鸡别墅就有100多个,可放养3万只散养鸡,此外,全自动蛋鸡养殖大棚设计产能35000只,4栋脱温鸡舍一次性可脱温鸡苗10万只。

何忠祥是黄坪村的小组长,又是贫困户,为了解决用工问题,王道国便聘请他到养殖场做带工,负责场内的用工问题,每月工资3000元。用工忙的时候,由何忠祥组织当地贫困户到场内务工。

“场地建设以来,平均每天都有10多人上工,最多的时候有50多人。”何忠祥介绍说。

据了解,为了让兴隆村贫困户早日脱贫,政府还将200万元的财扶资金入股到贵州野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发展,连接兴隆村贫困户100户,公司每年按6%的比例进行分红,平均每户贫困户收益1200元。

养鸡只是王道国在春风行动“三件套”中的“一件套”,另外还有养猪和种植反季节蔬菜“两件套”。

谈到养猪,还得从三年前说起。刚从学校毕业的王道国,凭借自己的所学专业(畜牧养殖)和一股年轻人的闯劲,从亲戚那里东拼西凑了10多万元后,成立了“聚众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经过一番努力后,在牛场乡的箐脚村,一个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圈舍、办公室等基础设施修建完成。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村民们的帮助下,他的养殖场慢慢的走上了正轨,有了赢利。由于场地有限,为了扩大规模,实现把养殖场办成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王道国想出了“代养”的好招,他把母猪分给贫困的村民代养,养殖场负责提供技术保障,待猪崽出栏后,再按市场价进行回收,除去代养前的成本外,所剩收益全归贫困户。

村民杨洪是箐脚组的贫困户,代养的第一胎猪崽回收后,除去成本,净赚了4000多元。看到杨洪尝到了甜头,很多贫困户都主动联系养殖场要求“代养”。

王道国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每年每头母猪产2.5窝猪崽,每窝按8头猪崽计算,年出栏至少16头猪崽,30斤猪崽按保底价15元每斤回收,一头猪崽可卖450元,一头母猪除去成本外,年收益可达4000元,每户贫困户按代养两头母猪计算,每年可增收8000元。

如今,像杨洪一样通过“代养”的方式,已摆脱了贫困的村民达30多户。很多农户还成了聚众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小区。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实现“企业发展、农户得利”的双赢局面,王道国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扶贫的产业模式——贫困户托管式参养模式:即公司+代养户(合作社、家庭养殖小区)+贫困户。由公司按照“六个统一”标准(即统一圈舍设计或改建标准、统一提供母猪种源、统一提供饲料生物保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价回收猪崽和统一品牌销售)将母猪发放给贫困户进行代养。贫困户除获取代养收益外,贫困户每月还可以轮流3天,到家庭农场参与管理和劳动,按扶贫资金量化入股代养户,除固定分红外,盈利分红按代养户和贫困户7:3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

为了扩大规模,王道国还注册成立了“贵州野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六枝特区黔牧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箐脚村,除了养殖香猪外,公司还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于栽种大棚蔬菜和牛场辣椒。

在箐脚村,6个大棚有序地排列在村口,不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法宝。

大棚内,蔬菜基地管理人员徐向东正在测试棚内温度。“去年由于我们对牛场辣椒的种植技术不掌握,导致产量低,没有收益。今年,在六盘水市职院教授陈乃椿的指导下,我们搞起了大棚,准备栽种反季节蔬菜。”徐向东介绍着。“我们现在已经育了50亩辣椒旱苗,明天开始在大棚里再育50亩辣椒苗,待辣椒苗移栽结束后,我们就利用这几个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争取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

据了解,为了保住“牛场辣椒”这个地理商标,贵州野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利用好这几个大棚作为试点外,还流转了100亩土地,作为牛场辣椒种植基地。

徐向东介绍,辣椒基地涉及农户30多户,其中贫困户20多户,每天能解决20至30个工人用工问题。

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王道国不仅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带动了部分有志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了人回乡、钱回乡、企回乡的雁归反哺效应,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稳步带动农户脱贫的扶贫产业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