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教育,但將極大地改變教育

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教育,但將極大地改變教育

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教育,但將極大地改變教育

來源:現代教育報(ID:modedunews)

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非常有必要。“融合”就是一種“變”。我們有必要考慮影響這一融合的兩大因素:非人類因素和人類因素。非人類因素,即天地宇宙自然因素。這些因素的基本面人類從來沒有、今後也難以改變適應或避開,甚至還沒有很多認識;但人類因素中,人類是可以認識、影響、改變的,因為人類因素是由人類創造的,人類是可以掌控的(“可以掌控”與“掌控了”是兩個概念)。人類因素是哪些?我認為主要是兩個力:技術力與文化力。不要認為是經濟力和軍事力,這兩個力都是由前兩個力決定的。

人類的技術力和文化力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兩個力與教育密切相關。一是教育傳承人類的技術力和文化力,並促進產生新的技術力和文化力;二是教育又依存於技術力和文化力,利用技術與文化來舉辦教育、發展教育。

人工智能屬於技術力,所以,要討論它與教育的融合,且是深度的融合,這就是我們本次討論的原點理由。

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教育,但將極大地改變教育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人工智能正在變革許多行業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標誌性事件是2016年3月, “阿爾法狗”下圍棋4:1勝過韓國的李世石。這表明在邏輯與運算方面,智能機器人可能超過人類。

假設把人腦看作CPU,把人腦和芯片對比:人腦有300億個神經元,而Nvidia芯片中的晶體管數量己達到210億個。人類的大腦從4000年前到如今,它的神經元數量一直沒改變。但是芯片裡晶體管的數量還可能呈百萬倍的增加。人的智商IQ通常為100,而那些天才,如愛因斯坦,達芬奇等它們的IQ可達200,但是30年之後,智能機器人的智商IQ可能達到10,000。

如果這天真的來臨,意味著人工智能的智商遠超過人腦,業界稱之為到達“奇點”。

未來智能機器人,加上智能汽車等的數量有可能超過人類的人口總數。

未來的智能機器人要替代人類的部分工作,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可以說:人工智能正在變革許多行業,互聯網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深,但人工智能對我們影響可能會更深。其中,也包括教育。

2017年高考期間,兩臺機器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分別拿下了高考數學134分和105分。對此,馬雲說:“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這引發了人工智能對於教育的影響的熱議。

目前,世界都在關注美國和中國,事實上世界關注的也就是這兩個國家的兩個力:技術力和文化力。

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前後共40年間,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是中國的復興與崛起。當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時,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美國與中國誰對世界的影響力大?這將取決於這兩個國家各自的技術力與文化力形成的綜合影響力,當下還屬美國影響力更大。但中國在追趕。有證據表明,不多歲月後,中國GDP將成為世界第一。

在文化力方面,特別表現在國家價值觀層面,美國總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總是以美國利益為先,只讓其他國家當跟隨;而當代中國則表現出了紳士風度,凸顯出了夥伴精神,我們倡導的中國夢、世界夢、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贏共享的宗旨和共同追求,其文化力顯然勝於美國。

可以說,中國的技術力與文化力之和超過美國,將指日可待。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中國的影響力將超過美國,使世界加速走向美好。人類通向幸福的使命最終一定由全人類承擔。但在這一通途中,中國有可能承擔有相當大影響力的角色。這既是歷史的承擔,也是歷史的機遇。

對全體中國人來說,則是無比重要與崇高。承擔這一角色,正如單個的某人承擔有影響力的角色使命時,應有高尚的優秀人格、傑出的能力一樣,國家也應有突出優秀的國格、異常強大的國力,這一定表現為由最優的文化力和最強的技術力表現出來的綜合力。

2017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人工智能戰略,其目標是,希望到2030年時成為世界領先者。這為我們人工智能的發展描繪了國家層面的藍圖。

人工智能將極大改變教育

既然未來中國的國力、地位、影響、責任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那麼,基礎在哪裡?當然在教育,也只能在教育。中國的教育及其課程如何做準備,要做哪些根本性的變革?其中,技術力的改變與發展最為關鍵。我們與美國的差距在哪裡?不是文化力,而是技術力,人工智能領域就是重要的戰場。

有一條經驗法則:如果普通人的某項思維任務只要不到1秒即可完成,那麼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其自動化。

人工智能短期內可能給個人帶來的最大威脅在於搶走工作崗位,通過人工智能去自動化的工作正變得越來越多。

機器人超越我們的是智商(IQ)層面,如果跟機器比邏輯和運算,人類很快就會敗下陣來;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鳴性等(EQ)軟實力,則是智能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善於考試,並不意味能夠代替人去創造。而創造性教育,必須由老師親力親為。

在未來,人和機器必然是世上兩種性質不同、但能力相當的物種。這兩種物種要想並存,就要有差異化。

教育要積極主動地適應智能時代提出的新要求,以深化應用推動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全面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的潛在價值。

教育機器人和智能教學系統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應用的典型,在不斷拓展知識領域和知識類型的過程中,將不斷創新學習方式、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習潛能。

人生中心教育創新的積極應對:信息空間成為課程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提出,世界正從原來由人類社會和物理空間組成的二元空間,向由物理空間、人類社會和信息空間構成的新的三元空間演變。

非常巧合,我們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正在研究人生空間、教育空間與課程空間。2010年3月,我們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論,並構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課程,進行了人生中心教育學校的辦學實踐,現已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人生中心教育認為,教育是為人生的,所以應以人生為中心。人生的空間即教育空間,也即課程空間。對信息時代的學生來說,學生存在五個人生空間:學校空間、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信息空間;對應的課程有:學校空間課程、自然空間課程、社會空間課程、心理空間課程、信息空間課程,這是以空間維度劃分得出的“全空間課程”;人生中心教育又認為:任何人的一生有且僅有三項內容——做人、做事、生活(人生公理),所以,如果從課程的功能維度劃分,則可得出“全功能課程”:做人課程、做事課程、生活課程;合稱“全課程”。

所以,信息技術,含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影響、作用、改變著各空間的課程,而且在信息空間中存在課程,應該在信息空間創造課程、做教育,這種教育可能更有興趣、更有效率、更有創造。

從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局與整體來看,其間的關係即融合的方向有二:一是信息技術作為技術、工具,其作用在於影響與改變教育與課程,包括目的、內容、方式、技術與途徑等;二是信息空間作為人生空間而成為課程空間,存在教育與課程,因而可以進入,可以做教育、做課程。我認為,後者的意義更新、更重大。人生中心教育不僅關注前一層面,更高度關注後一層面,這是教育與課程的新領域、新空間。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