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充滿喧囂與躁動的人生,毫無意義

人一生的短暫,在不長的賞味期限中,我們要努力追尋自己的信仰。在這一段人生之路中,我們遇到過仇恨,苦衷,憤怒甚至絕望,我們在其中掙扎,擺脫,等待著一次次心的救贖,靈魂的超脫。有時想來,我們在各種苦痛過後都會選擇釋然,彷彿人來到這個塵世間都帶著一種任務,完成任務之時,也便是我們歸隱塵世之際。我依然清晰著記著莎翁有句經典的名言:“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可能便是因為這樣的色彩,莎翁的筆下才誕生出眾人心中不一樣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充滿喧囂與躁動的人生,毫無意義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哈姆雷特》劇照

哈姆萊特成為悲劇的原因,無非來自哈姆萊特人物的本身。他受過人文主義的教育,面對世界,他永遠帶著色彩去審視一切,在他眼中萬物皆愛。但當他發現他的父親死於非命,母親嫁給仇人,再加上他自身的猶豫,矛盾,延宕的性格特點,哈姆雷特註定要帶仇恨而活且最終死於仇恨。

哈姆雷特的復仇之路總羈絆於他內心的柔弱和延宕,在他身上充斥了丹麥理想主義水一般的性格特點,哈姆雷特在憤恨中屢屢慘敗於內心的猶豫不決、糾結、軟弱中,沒有了果斷的信念和決定,哈姆雷特就像失去匕首的戰士,光有復仇之心卻毫無用武之地。

哈姆雷特受過人文主主義教育,他信仰“善”信仰“人性”,但對於殺父仇人克勞迪斯的勢力,他選擇了依靠裝瘋賣傻來實現自己的復仇計劃。對於愛的矛盾,哈姆雷特愛自己母親,但也不能釋懷於母親的移情別戀,這為哈姆雷特帶來了不小的陰影,甚至絕望,讓他夾在報仇與愛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哈姆雷特,充滿喧囂與躁動的人生,毫無意義

面對愛人奧菲利亞的死,他心中深處隱隱地有些許愧疚,他無法釋懷於他殺死奧菲利亞父親的事實,最後在一次次拷問自己靈魂中,他與奧菲利亞的哥哥暫時講和。天堂和地獄的抉擇中,哈姆萊特永遠站在中間,搖擺不定。延宕的性格最終將哈姆萊特扼殺在自己手中,哈姆萊特一次次坐等報仇良機,卻一次次錯失良機,幻想行動卻猶豫不前,一拖再拖,彷徨且苦不堪言,結局卻是死在仇人的佈局之中。他延宕的特點無疑成為悲劇的主要因素,他屈服於自己的命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情感和復仇中,他羈絆於前者,最終拖延了後者。

那句經典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便是他最好的詮釋。

哈姆雷特,充滿喧囂與躁動的人生,毫無意義

哈姆雷特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他理想的國度,充滿了希望。但現實的種種讓他喪失一切美好的夙願,他如水結冰,冰冷透骨,他誓死為父報仇,拯救這個被封建統領的國家,但是冰終究抵不過火的炙烤,哈姆雷特在矛盾中掙扎,他想為父報仇卻坐等良機,他想了斷仇恨卻被愛所羈絆,孤身一人的戰鬥終究讓他站上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場,從此冰化作水,蒸發不在。

無論如何,哈姆雷特都是莎士比亞筆下誕生的一位英雄,雖然他是一個矛盾體,但他內心正因為渴望愛與自由,才出現了人文主義思想與社會尖銳的矛盾,哈姆雷特是萌芽的產物,他有了關於人性的思考,他痛恨現實的惡毒,他渴望崇高的理想境界,渴望扭轉國家局勢。他極力為父報仇,說明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富有責任感的人,他憤世嫉俗,打擊封建惡毒社會的殘留,但因為他形單影隻的戰鬥,也促成他悲劇的收尾。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衝突,其實質是資產階段人文主義者同新舊社會邪惡勢力,人文主義思想與現實社會尖銳矛盾的反映。哈姆萊特的內心對於自由和理想是渴望的,而哈姆雷特又是侷限的,他一次次妥協於克勞狄斯,也是一次次將人文主義妥協於舊社會的黑暗中。

哈姆雷特有著對自然和人文的讚許,但再美的花均抵不過花期的短暫,我們可悲於哈姆雷特的搖擺不定,我們讚賞他的正義和責任感。他的復仇是個悲劇,但映射出的可能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不朽的哈姆雷特就這樣存在每個人誦讀的故事裡,帶著矛盾,寫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