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強迫孩子表演嗎?家長可別這麼做啦

你還在強迫孩子表演嗎?家長可別這麼做啦

有一次親戚們聚會,我們到一位住得不遠的親戚家吃飯。飯後,因為很多親戚好幾年沒見面,大家聊家常、聊童年,大人們聊得很興奮,小孩們在一旁玩玩具也玩得很興奮。

正當大家聊得熱烈,忽然聽見親戚家的奶奶尖銳的嗓音在大喊:“哎呀,大家太無聊了,妞妞,來來來,給阿姨叔叔們跳一支芭蕾舞!我們的妞妞可是芭蕾公主呢,上個月還得了XXX獎……”

大家還沒反應過來,這位奶奶就把電視的音量開到了很高,孩子接著便跳了起來。不過跳得真的好!結束時我由衷地想稱讚一下妞妞,但孩子接下來的舉動讓我心裡不是滋味。

音樂結束時,在場的另外一位親戚的小女孩小妮妮,比跳芭蕾的妞妞小,她忘情地奔向前想抱抱妞妞姐姐,卻被這位芭蕾小公主一臉不屑地推倒:你不懂芭蕾,我才不跟你抱!

摔得不重,但剛才還一臉陶醉的小妮妮滿臉尷尬,我看著揪心,趕忙說:“來,寶貝,給阿姨抱抱,阿姨最喜歡可愛的小女生了!”小妮妮這才恢復了笑容。

虛榮的大人把孩子當工具,殊不知孩子也被自己的虛榮當成了工具。

你還在強迫孩子表演嗎?家長可別這麼做啦

溫度足夠時,花蕾自然會開

我想起了史蒂夫.蘭茲伯格的一句話,他說,人類把戰勝對手的虛榮心,有時候看得比探求真相更重要,所以總是忙著攀比、競爭。

我們很多大人的行為,他們看似是在讚揚小孩,實質是為了滿足自己虛榮的心理需求,他們因為這種心理需求過於強烈,而常常忘記了養育孩子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上進和變得更好。但是這些大人卻又是最脆弱的敏感者,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迫切地讓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一旦當他們內心這根虛榮的毒刺被旁人觸碰到,他們便會憤怒,以至於他們常常陷入錯誤的漩渦不能自拔。

所以,如果我們有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表演的強烈意願、沒實現便覺得吃虧那樣的感覺,便要捫心自問一下——我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孩子這樣做之後,對他們的成長會有幫助還是有阻礙?春天的花蕾,當溫度足夠時,花朵便綻放。孩子們也是一樣,當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他們便會自動在他人面前表演,就像漂亮的花朵讓人觀賞一樣。但是,大人絕不能成為孩子”供人觀賞“的慫恿者。

掰開花蕾,花朵已經不是原來的花朵

大人的慫恿,會給孩子傳遞了錯誤的信息——大人重視這個,我的行為也是為了贏得掌聲!結果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呢?非常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出錯和失敗,滋生妒忌。就如卡爾·理查茲所言,這些人犯錯時付出的成本也很高。

即這些孩子遭遇失敗時會更受傷,他們需要比同齡孩子更多的勇氣才能爬起來。其實就跟”稱讚孩子聰明“與”稱讚孩子努力“帶來的心理後果是一樣的。一種是固定思維定勢,另一種是成長思維定勢。常常被大人們圍著“鼓掌”一番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思維定勢——我已經很優秀/我要守住這份榮耀。最終,掰開花蕾,花朵已經不是原來的花朵,孩子已經不是原來的孩子,他們為別人而“活”了。

我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今年幼兒園大班。孩子在某天放學時,一看見媽媽就嚎啕大哭。這位媽媽很緊張,安慰了很久後,小男孩才說,他那本幼兒園手冊上,當天領得的小紅花才只有一朵。孩子的媽媽說:”一朵小紅花也好呀,以後努力就能更多。“孩子聽完又大哭,哭得幾乎上氣不接下氣。媽媽問了老半天才知道,孩子的姥姥常常跟小區的老爺爺老奶奶們說,他每天能得10朵小紅花……

你還在強迫孩子表演嗎?家長可別這麼做啦

花蕾自己不想過早綻放呢?

上面是一些孩子覺得自己還不錯,被慫恿表演的情形;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而被大人強迫表演的呢?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自尊的前提是感覺滿意,並且表現滿意。否則會得到反後果。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一個兒子,有一次跟自己的爸爸說:”爸爸,我不想當足球運動員,因為別人總拿我和你比較,我感到透不過氣……“

不夠自信或自己感覺還不夠優秀的孩子,會因為大人要求自己在他人面前表演而感到緊張和壓抑,對孩子們的自信是有害無益處的。即使他們硬著頭皮上,但他們的動作和表情是生硬的,緊張感也常常導致糟糕的結果,他們的自信會被傷害,就好比一個努力冒尖的小芽被摁進了泥土。

所以,無論哪個家庭,要求孩子們在別人面前表演時,也最好自問一下:”孩子喜歡這樣做嗎?“

溫度足夠時,花蕾自然會開;掰開花蕾,花朵已經不是原來的花朵。尊重孩子,別讓孩子成為“虛榮”的工具!

你還在強迫孩子表演嗎?家長可別這麼做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