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在金庸的著作中,是不是屬於「虎頭蛇尾」呢?有何依據?

己莫V


說《笑傲江湖》虎頭蛇尾,無非是說岳不群和任我行死的太意外,太突然。


我們看武俠小說,我們都很明白最後大致的結構是什麼,主角和壞人一定要有一個終極對決,這是我們在看類似故事時候的一個預先的期待。然而《笑傲江湖》怎麼寫的呢?

嶽不群的陰謀貫穿整部《笑傲江湖》,一直到把五嶽劍派其他四派全騙到華山山洞,還用陷阱抓住了令狐沖和任盈盈。


然而嶽不群和令狐沖並沒有來一場精彩萬分的終極對決,而是在嶽不群拿劍戳令狐沖,令狐沖用吸星大法吸嶽不群內力,兩人僵持不下的時候,嶽不群被趕來的儀琳一劍刺入後胸而死。


而任我行,則謀劃好了如何佯攻恆山,讓少林、武當前去幫助,而實際攻武當。再如何在攻武當時網開一面,放走向少林寺報信求援的人。又如何在武當和少林之間設下三波埋伏,一舉殲滅來援之少林諸僧。由此一舉拿下武當、少林。然後以逸待勞,設下埋伏,等援助恆山的少林、武當的人知道消息後返回少林武當,又中埋伏。如此滅少林與武當,一統江湖。


對於任我行的真正目的,沖虛、方證、令狐沖等人全然不知,都在恆山備戰。按正常寫下去,接下來的情節應該是很慘烈、也很精彩的。起碼得寫兩章。然而,金庸先生卻讓任我行突然暴斃,一切可能,一切期待就此煙消雲散。好像蓄了好久的力一下打在了棉花上,感覺就很不舒服。


金庸先生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多人會覺得草率了。太不符合我們所熟悉的結構,太違反我們的期待了。所以在一些影視劇的改編中,我們看到基本上都沒按金庸先生原本的結局方式,而仍是採取了傳統的正邪決戰的方式。比如李亞鵬那版的《笑傲江湖》的結局,就是先讓嶽不群和任我行打,殺了任我行。再讓令狐沖和嶽不群打,殺了嶽不群。這是我們熟悉的結構。


但金庸先生的結局方式,也還是能夠解釋的。

嶽不群死在儀琳手裡。大概是為了讓儀琳報定逸師太的仇,而儀琳如果要殺嶽不群,也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有可能。當然,嶽不群似乎死的太窩囊了,這麼大一個陰謀家,一個大高手,不是在終極對決中死掉,而是莫名其妙死在了武功不怎麼樣的儀琳手裡。但實際上這種手法是可以接受的,這反而會有一種特別的藝術效果。這會讓我想起《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中,最後靚坤就是死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警察手裡。這與儀琳之殺玉不群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任我行的突然暴斃,我覺得金庸先生也是有些無奈了。


笑傲江湖整部書都籠罩在嶽不群的陰謀中,嶽不群剛死,野心勃勃的任我行就要一統江湖。而任我行的計謀是有可能成功的。畢竟方證、沖虛等根本不知道任我行的真正目的,都積極在恆山備戰呢。那麼照著這樣的劇情發展下去,則任我行先滅武當,再誅少林。最後令狐沖對決任我行。這種劇情下,要麼任盈盈為令狐沖擋了招,要麼任盈盈為任我行擋了劍。令狐沖要麼最後誅殺任我行,退隱江湖。要麼令狐沖不敵任我行,遠遁江湖。


無論如何,當令狐沖和任我行對陣的時候,任盈盈和令狐沖就註定無法在一起了,她一定要以死來解決這種矛盾。而最終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令狐沖誅殺任我行而已。


可這樣一來,這個結局就顯得慘淡和悲情,令人惆悵不已。這樣的結局,還能算「笑傲江湖」麼?


為了符合「笑傲江湖」之旨,那麼任我行就一定不能成功,甚至不能實行他的計劃。江湖沒有大的變動。少林、武當這兩個代表著江湖秩序的門派都好好的在,任我行也不會和令狐沖最終對決,任盈盈也不會面對這兩難困境。任盈盈和令狐沖最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笑傲江湖」。那麼只好讓任我行死了。

當然,任我行突然暴斃有太明顯的作者干預的痕跡。但為了「笑傲江湖」的願景,也不得不如此了。金庸先生不願意寫照著正常邏輯發展下去的慘淡悲情的江湖結局,而願意給這個江湖留下一點美好,或者說念想。所以他非常粗暴的把任我行弄死了。正如魯迅先生在《藥》中讓夏瑜的墳上多了個花環,在《明天》中讓單四嫂子夢見了她死去的兒子。而魯迅先生說,這些,都是他用了曲筆,故意留下一個希望,而現實中並非如此的。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吶喊·自序》

金庸先生之讓任我行暴斃,亦可看做是為了「笑傲江湖」的念想而用的曲筆。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任我行的突然暴斃,也可看做金庸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讓我們透過表面的願景而一窺現實的鑰匙。


孫虛白


大家看金庸小說開篇鋪墊有張力,中篇高潮迭起,豬腳各種奇遇讓讀者拍案叫絕,但結局往往都很低沉,最典型的就是笑傲江湖,日月教和五嶽劍派少林武當的矛盾還沒開始,讀者還沒看到令狐沖大戰岳父,筆鋒一轉直接把任我行寫死了,所有人物衝突就這麼偃旗息鼓。 我認為金庸小說卻有(虎頭蛇尾)的通病, 但所謂的(虎頭蛇尾) 不是因為尾巴太草率,而是因為前面鋪墊太傑出,認讀者看著熱血沸騰恨不得自己化身大俠懲惡揚善揚名江湖,但是到結局歸於平淡。 笑傲江湖豬腳性格率性而為,放浪瀟灑不爭權勢,一切都是趕鴨子上架被逼無奈。結局令狐沖不用和任我行廝殺,不然觀念不同任我行就要死,你叫任盈盈怎麼辦,嫁給殺父仇人?如果任我行計劃成功,那讀者喜歡的幾個角色都要死。所以安排任我行突然死,就是給這個描寫江湖險惡的小說一個美好的結局,平淡是真。





樂成麼麼噠


《笑傲江湖》這部小說,由於最後安排了一個任我行“自我爆炸”突然死去的情節,讓不少期盼看一場火星撞地球一般的大戲的讀者有些大失所望,這也許就是題主所說的“虎頭蛇尾”之譏了。

其實不然,《笑傲江湖》這部小說,讓滿腹野心的任我行,突然死去,其實恰恰提高了小說的深度和高度,比任我行和正派武林包括令狐沖血戰一場,有意義的多。這其實金庸先生通過這一情節反映了他所推崇的道家思想,就是飄風不終日,暴雨不終朝,越是很猛很牛的事物,卻是“揣而銳之,不能長保”,人和事物都有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像《天龍八部》中的 鳩摩智,學會了小無相功,能使動少林七十二絕藝,但是貪多務得,又去強自修習《易筋經》,結果弄得經脈錯亂,要不是碰巧段譽吸去了他的內力,他也早已瘋魔而死。

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事例,比如後周世宗柴榮,英武有為,趙匡胤之流只是他手下的大將而已,他力圖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戰略要地,恢復漢唐的榮光,當時兵鋒北指,已經殺到幽州(現在的北京)城下,當時遼國是著名的“睡王”耶律述律,因為他晚上縱酒淫樂,白天常沉睡不起,不理朝政,故稱之為睡王,遼國上下一片驚慌,周世宗率軍連連告捷,很快就奪下三個州十七個縣,幾萬戶軍民來降,眼看就要攻克幽州,達成戰略目標 時,柴世宗卻突然染病,一夜之間,就人事不省,處於昏迷狀態,不久這位英武之主就暴病而亡,這才給了大將趙匡胤機會,得以“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不過趙匡胤,尤其是後來的趙光義的軍事才能遠不如柴榮,攻遼之策全面失利,埋下了北宋和南宋被動挨打的種子。

再比如,擁有眾多核彈頭,令人恐怖的裝甲洪流的前蘇聯,給人以鋼鐵鑄就般的形象,但也是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崩潰了,像一個泥足巨人轟然倒塌,美蘇根本沒過上招,蘇聯就這樣土崩瓦解了,這樣的現實劇本和任我行暴斃又有何不同?

所以,《笑傲江湖》結尾這一段,是非常的深度的, 如果像央視版那樣編成嶽不群帶正教人殺了任我行,令狐沖又殺了嶽不群,殺得天昏地暗,一般讀者或觀眾看著熱鬧,其實反而降低的小說的格調,淪為俗套。

金庸小說,隨著創作時間的推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有深度,一開始比如像《書劍恩仇錄》之類,還有傳統俠義小說的影子,雖然寫作技巧上還是比較高超的,但主題上並沒有太多新穎之處,而後面的武俠小說 ,其思想性和藝術性要高得多,像《鹿鼎記》,已超越了武俠小說的高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小說,但有些看熱鬧的吃瓜讀者,卻覺得沒把韋小寶寫成武功高手,覺得不過癮,就是如此。


江湖夜雨


小編覺得並不是虎頭蛇尾,相反,笑傲江湖在金老的小說中水平相當高。

《笑傲江湖》,小說全文在乎笑傲兩字,它不像其他幾部大作,書末都會有一場場面宏大的戰鬥。比如天龍書末的少室山戰役,射鵰神鵰的書末的華山論劍,倚天書末的屠獅大會。

相反,在笑傲這本書裡,最讓人一過武俠癮的就是眾人戰東方不敗那場,同時也導致東方一出場就掛了,書中第一高手出場就掛也是其他書中不曾出現的情況。再到後來,第一壞人嶽不群死在了小尼姑手上,大宗師任我行更是死的不明不白,說是大限已到。小編認為,金老這樣寫就是為了避免先前書作中最後正邪大戰的場面,不免落入俗套。通篇書中,所有事情都交代的一清二楚,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每一個時間都有其寓意,東方不敗天下第一,卻敗在了情字上;嶽不群機關算盡,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古往今來的大宗師任我行巔峰時不屑孔子諸葛亮,藐視古人。可以說這本書裡寫的不單單是武俠。

而且,笑傲江湖突出的並不是武俠,而是權力鬥爭,陰謀詭計,這在書中開始風清揚就點明瞭,也是與其他小說不同的地方。恰巧也是反武俠傳統的作品,令人再三回味。小編覺得,笑傲應該是金老小說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天龍。

謝謝各位觀閱,隨時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